APP下载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2019-02-25,2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2期
关键词:失配资源配置子系统

,2

(1.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曲阜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1 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1]。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其资源的空间配置状态可反映社会公众享受教育的公平性和便捷性水平,同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均衡性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法》实施30年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但资源配置不均仍然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2]。因此,开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问题作为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例如,Assaad通过研究埃及的免费基础教育,指出免费基础教育仅是理论上的免费,家庭为此需要付出额外费用,且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会导致进一步的不公平问题[3];Fabrino以巴西为例,分析了公共支出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之间的因果关系[4]。国内关于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探讨多以各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单一指标或多指标综合测评方法并结合专题地图分析来揭示其空间规律。单一指标方面,王奔等采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5];顾佳峰通过对我国县域尺度的公共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发现教育资源空间配置过程中县际间存在显著的竞争现象[6];郑展鹏等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7]。多指标方面,王良健等通过测算我国省际农村教育资源的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8];赵林、兰峰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山东省与西安市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9,10]。此外,赵琦、冯婉桢、陈芸芬等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11-13]。总体上,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状态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及开展布局优化的重要依据,目前围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测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从空间失配角度出发,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失配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空间失配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生态学研究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以师资结构、师生结构和经费投入为主体的复杂系统。本文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由于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进而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的问题。因此,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定义为实际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偏离了同期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最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趋势或程度。这里的最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协调状态,是指一个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借鉴李雪铭、赵林等研究成果[14,15],本文认为最佳配置状态属于动态性的概念。即在某一时段上属于最佳配置状态,而到另一个时段上则可能处于失配状态。因此,最佳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即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最优。基于此,本文研究的2000—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即是研究山东省各地市实际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偏离特定发展阶段(2000—2016年)最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趋势和程度。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在借鉴赵林[9]、兰峰[10]、翟博[16]、凡昆勇[17]等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可对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含师生结构、师资结构与经费投入3个子系统共10个指标的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表1)。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6年《山东统计年鉴》和同期的各地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个别指标依据原始数据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处理。

表1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

2.2 数据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确定

评价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公式参见文献[18]。关于指标赋权方面,为了避免主观赋权的随机性与臆断性,采用客观赋权中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公式参见文献[19]。

2.3 健康距离模型

健康距离模型最先由陈高借鉴系统集的思想应用于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当中,是一种评价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方法[20]。将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到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评价之中可以理解为:由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外界压力和干扰的影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功能势必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实际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偏离最佳配置状态,因此可通过两种状态之间的相对综合距离来评价偏离的程度。一般而言,相对综合距离越大,偏离最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程度越严重,基础教育资源的失配度越大。

3 结果分析

结合数据来源,本文依次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熵值法和健康距离模型计算得到2000—2016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值(表2),将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分为优秀、良好、低度失配、中度失配和高度失配5个等级。

表2 山东省17地市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2000—2016年)

3.1 时间序列分析

由表2可知,2000—2016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基础教育资源失配水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在过去的17年时间内山东省各地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结合图1进一步分析可知,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特征。具体而言,2000—2002年失配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失配度由2000年的0.7358上升到2002年的0.7499,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始终为高度失配状态;2002—2014年失配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失配度由2002年的0.7499波动下降到2014年的0.5247,失配度类型则由高度失配转变为良好类型;2014—2016年失配度呈现出微弱的波动趋势,失配度由2014年的0.5247波动到2016年的0.4938,失配度水平转变为优秀类型。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呈现上述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十五”计划期间山东省推行撤点并校,“以乡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因此2000—2002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且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日渐提升,失配度逐渐下降;2010年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提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增大,因此失配度呈现微弱波动上升的特征。

图1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演变趋势

图2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子系统失配度演变趋势

为了分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各子系统演变特征,结合师生结构、师资结构和经费投入3个子系统得分指数历年演变趋势图(图2)分析可知:师生结构、师资结构和经费投入3个子系统的失配度随时间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其中,师生结构子系统的失配度由2000年的0.1999上升到2003年的0.2359后保持平稳,2005年后开始逐步降低,到2016年降低到0.1392,其演变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平稳下降的趋势特征,这一特点与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演变趋势最为接近。师资结构子系统的失配度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1748下降到2016年的0.0285,表明师资结构子系统在总的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降低过程中作用显著。与师生结构和师资结构子系统不同,经费投入子系统失配度的变动不明显,由2000年的0.3611小幅下降到2015年的0.3054后呈短期波动上升特征。

各子系统之所以呈现上述不同演变趋势,究其原因:师生结构子系统方面,“十五”计划期间,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大班额问题逐渐凸显,师生比例显著失调,因此2002—2005年期间师生结构子系统失配度较高。“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并开始重点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限制班额超标学生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因此2005年后师生结构子系统失配度逐渐降低。师资结构子系统方面,2000年以来特别是随着《教师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师资配备方面积极调整,专任教师比例明显提升。此外,在教师招聘录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效改善了师资的学历结构,因此师资结构子系统的失配度呈现快速下降态势。经费投入子系统方面,由于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尽管生均教育经费呈现缓慢增加趋势,但经费投入子系统在近16年来的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其失配度呈现小幅波动的特征。

3.2 空间格局分析

根据计算得到的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以及分类结果,可绘制出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图3)。

图3 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

由图3分析可知:①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梯度格局特征。即失配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且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在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2000年以济南为核心的济南都市圈和以青岛为核心的青烟威城市群构成中度失配的集中分布区,随着济南、青岛的扩散带动效应显现,周围地区的失配度逐渐降低,到2006年形成沿胶济线的低度失配类型连绵带。②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塌陷区与隆起区存在路径依赖特性。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鲁北、鲁西、鲁南地区,隆起区则主要集中在以济南都市圈为核心的鲁中地区和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地区,在演变过程中鲁中与胶东地区始终处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领先位置并带动周边地区的提升,而鲁北、鲁西及鲁南地区则始终处在较低水平的追赶状态。③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空间演变过程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循环特征,即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周期。2000—2004年为低水平双核阶段,以济南和青岛构成的双核区域为中度—低度失配类型的分布区,其他地区则为高度失配类型主导区;2006年以后随着济南和青岛的扩散作用增强,进入了低水平板块发展阶段,全省可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以良好—低度失配主导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板块、以中高度失配占主导的鲁南与鲁北板块;2010—2012年为较高水平双核阶段,以济南与青岛为核心的区域则演变为以良好与优秀类型占据主导的区域,其他地区则为中—低失配区域;2014年后再次进入板块发展阶段,到2016年形成三大板块,分别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板块、鲁西南板块与鲁西北板块,与低水平板块发展阶段不同,在较高水平板块发展阶段,山东半岛城市群板块的范围明显扩大,而鲁南板块则退缩为鲁西南板块。总体而言,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空间格局带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烙印,且具有不均衡格局向均衡格局迈进的趋势。

3.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与各子系统失配度以及各子系统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绘制出图4。由图4分析可知: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与各子系统失配度方面,师资结构、师生结构及经费投入三个子系统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0.884和0.704,表明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以及经费投入的高低对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可知,师资结构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表明三者相比而言,师资结构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然后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因此,有效优化调整师资结构的配置,提高各级学校专任教师比例和教师的学历结构,降低师资结构的失配度,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由图4可见,就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而言,三大子系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师生结构与师资结构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659,其次为师资结构与经费投入,两系统的相关系数为0.533,第三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子系统,两者相关系数为0.486,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子系统中,两两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调整三大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必然会引起其他两子系统的变动。因此,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还可以通过影响师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调整师生结构的内部配置状况等方面来间接的作用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系统。同理,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师生结构同样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从而达到降低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效果。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空间失配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为:①时间序列方面,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趋势,2000年以来山东省各地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各子系统失配度演变特征各异,师生结构子系统呈现“缓慢上升—平稳下降”的趋势,师资结构子系统失配度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经费投入子系统失配度的变动不明显,在小幅下降后呈短期波动上升趋势。②空间格局方面,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梯度格局,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在失配度空间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塌陷区与隆起区存在路径依赖特性,鲁中与胶东地区始终处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领先位置,而鲁北、鲁西及鲁南地区则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追赶状态;失配度的空间演变呈一定的周期性循环特征,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周期。③影响因素方面,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和经费投入的高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其中师资结构子系统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子系统中,两两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即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师生结构、经费投入水平,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不但具有明显直接影响效应,而且可通过另外两个子系统发挥间接影响效应。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首先,山东省各地市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差距,未来应该从全省角度出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跨地市、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低水平地区的政策扶持与财政扶持力度,发挥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地市间基础教育配置的均衡发展。其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经费投入问题,政府作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主体,要在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强度,对基础教育低水平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各地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建立地市内均等化的基础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第三,师资配置水平对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该不断提升专任教师比重,切实提高师资配置的学历水平与学历结构,从全省角度统筹教师资源配置,建立跨地市、跨县区的教师轮换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发挥优秀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间在教育人才资源上的差距。第四,师生结构作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未来应该结合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与师资配置等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通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规范化办学,统筹配备师资,全面解决大班额问题,推动标准化班额建设。

猜你喜欢

失配资源配置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有源相控阵雷达均衡技术研究与实现
T2-FLAIR 失配征预测IDH 突变-无1p/19q 共缺失型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一款高性价比失配负载的设计与制作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基于特征分解的方位向多通道SAR相位失配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