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票证,见证40 年变迁

2019-02-23

新传奇 2019年4期
关键词:票证粮票改革开放

上世纪90 年代以前,我国存在过“票证时代”。那时吃饭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盒火柴,也得要火柴票。票证,从那时的“必要”到后来的“次要”,直至“不要”,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40 周年的巨大成果,也记录了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2018 年12 月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特别引发共鸣: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粮食短缺,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3 年10 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1955 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票证是万万不行的”。

被“票”包揽的生活

“这是粮票,这是面票,这个是肉票,这是蛋票……”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张连起从信封中抽出一叠大小不一的纸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分类摆放,这些略显陈旧的票证,并不是他的刻意收藏,而是生活留给他的一段历史记忆。

张连起说,当时在北京吃早点,一根油条用二两粮票,一两的粮票可以买一份豆腐丝,或者一个小的芝麻烧饼。粮票的多少,按人头定额配给,工作性质不一样,配额也有细微差别。张连起记得,成年女性每人每月发放28 斤粮票,男性30斤,劳动强度比较大的工种能发33 斤的票,搬运工人更多一些,能达到35 斤。

而30 斤的粮票,并不是一次把一个月的粮食买了,一般会拿着票分几次去,买面、买米、买玉米面。粮食还分为平时供应和节日供应,节日供应的品种更多一些,有粉条、芝麻酱等,需要专门的小票。

“蛋票的发放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家里有病号、孕妇或小孩的,可以酌情多给一些。而肉票就更加难得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包一顿饺子就算是大餐,拿着肉票去买肉馅,一次只能买掌心大小的肉馅,但也够大家打打牙祭了。”张连起说。

除了各地的地方粮票,当时还有通行的全国粮票。要出差的话,需要单位出具介绍信,根据每个人的口粮定额,按出差时间长短兑换全国粮票。

那个年代,不光是粮食凭票供应,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票证。

张连起还记得,为了分配有限商品,北京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炉子票、铁锅票、铝壶票、生炉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还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圆桌票、闹钟票、手表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

票证松动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大变革

不过,在张连起保留下来的票证中,大部分都是1992 年的。“那时,很多商品已经不需要凭票购买,直接用钱就可以买到,曾经铁板一块的票证市场已经开始松动。”张连起说。

“票证松动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大变革。”作为经济学者,张连起在讲述感性故事之外,更善于作理性分析。“以往吃穿住行都需要票证,它对应的是短缺经济,由于生产能力的局限,需要极其严密的设计来对应短缺。它的背后是城乡二元结构,通过户籍和票证来控制人口的流动。”

我国取消粮票的尝试,最初从深圳开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国各地的人怀着梦想来到这片希望的热土。人流、物流、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涌动,对传统的票证制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1984年11 月1 日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在特区内取消粮本和票证。

取消票证后,能不能实现有效供给?会不会出现人们担心的抢购潮?后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在充实粮食库存、保证调运通畅、全面敞开供应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稳妥措施,粮票真正被取消之后,大家担心的‘抢粮’现象并没有出现,价格也没有飞涨起来”。

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当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民生问题变得突出。计划经济的色彩,需要一步步褪掉。1992 年4 月1日,广东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之后的1 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商品价格放开加速,票证经济开始逐一谢幕。

票证经济谢幕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在“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拉开。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加上农产品价格放开,农民收入增加。这一放一提,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发展。1990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46 亿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产年。1991 和1992 年分别达到4.35亿吨和4.42 亿吨。1993 年更是达到4.56 亿吨,连续5 年超过了4 亿吨。农产品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求平衡,也成为我国取消粮票制度的直接动因。

1992 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他的讲话再次为改革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翌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自1993 年4 月1 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1994 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

至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心仪的物品, 购买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网购成了大家普遍的选择。同时人们的支付方式也从粮票到现金到刷卡支付,再到如今的移动支付。支付方式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是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有力见证。

票证,从那时的“必要”到后来的“次要”,直至“不要”,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40 周年的巨大成果,也记录了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猜你喜欢

票证粮票改革开放
宁海“票证的故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粮票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小粮票,大收藏
投资粮票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