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的有效阅读设计探讨

2019-02-22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老汉冲突创设

文/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

什么是有效阅读设计呢?我认为有效的阅读设计是指促进学生高效阅读,学生获得显著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有效的阅读设计是指教学所耗少但教学产出多。

那么,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例《桥》谈谈我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是关于“感人的故事”为主题的课文,安排了《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做调查(比如:谈话、观察、前测)。

(一)学生刚接触课文会提什么问题?有怎样的阅读体验?(初始阅读体验)

(二)学生喜欢这篇文章吗?(不)喜欢文章中的哪一点?(兴趣)

(三)学生学过哪些与本文的主旨、写法、风格相近的文章?(基础)

……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初始阅读体验很重要。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结果,只有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才能够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才能使语文课堂对话变得和谐、生动、有活力、有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生是有初始阅读体验的,但是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是需要提高的。如何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桥》一文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种生命教育,根据教学实际,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学习他的高尚品质。但是从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看来,学生在自主阅读《桥》一文时,就已经对这一主题有了丰富的感受,学生的问题不在于能否看懂文章的主题,而是更多地集中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上。该文的课堂对话中,教师应通过对文中的重点语句、难点语句的感悟、朗读来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在学生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

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1.课文的主旨在哪儿?2.从哪个角度入课?3.如何落实“读”的训练与指导?

经过反复斟酌,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品味语言,感受老汉的人格与精神;积淀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语感得到有效提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三、教学过程设计

面对学生在初始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整合,以确定有效切入点,使之成为这篇课文的对话核心主题,使师生能够围绕对话核心主题积极开展对话活动。

(一)学生的问题分类

经过整理,学生阅读完《桥》后提出的问题大概有如下几类:

1.关于字词理解。比如,“祭奠”“咆哮”是什么意思?

2.关于字音。比如,课文中为什么读“dang”?

3.关于文章内涵。比如,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4.关于阅读中需要读者补充的空白点。比如,老太太去祭奠时会想起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5.关于题目。比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我觉得不太概括主题,干脆取“救人”吧?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取名《桥》?

6.关于写作缘由。比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7.关于文章技巧的。比如,为什么这篇文章的句子特别短?

(二)确定教学的核心主题

(1)“我认为,‘桥’的含义是____”

(2)“我认为,老汉是个____”

教师和学生围绕其中一个主题,从文章的字、词、句、段、篇及相关课外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交流,阐释自己获得如此体验的原因,而学生提出的其他疑问和感受均可以作为对话依托点。

如对话(1)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桥”作认知上的把握,还能作情感上的把握,更能作语体上的把握(文章用散文的笔调,因此用了富有含义的题目)。

再如对话(2)中,学生的感受可以是老汉是个村支书;老汉是个沉着果断的人;无老很是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人,如在人们惊慌失措时以威信和沉稳,果决指挥;老汉是个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让他排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的人;老汉是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人等。感受是广阔的,可以由浅入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

(三)确定教学的切入点

整合学生对《桥》一文的感受和质疑,在该文学习中,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冲突情境的创设方式:

第一种方式:利用矛盾创设冲突情境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县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桥》一文写得很有深度,基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恰恰是这一难度,成了对话冲突情境创设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学生心中,父亲是慈祥的,是爱孩子的。但恰恰相反,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让他排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老汉做到了这一些?于是,我设计了话题: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我们没想到?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本身的关注转向对文学语言的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文学语言的魅力,语文教育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种方式:利用文章留白创设冲突情境

文学作品是因为有“留白”,才具有了让读者观照自我生命的空间。那么在这些留白中,学生又都获得了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之间会有哪些契合或冲突?这是最值得关注的。此文中就有几处“留白”可以挖掘和感受: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此时怎么想的?2.“彼岸的人们,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虽是写景,但其中包含着多少情感哪!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老太太会说什么?村民会怎么做?

……

这些“留白”所表现的,恰恰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留白资源,那么这样的阅读是苍白的。相反,当我们通过这些语言,通过冲突情境的创设,就帮助学生唤醒了他们的感受性回忆,就使他们在对话中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第三种方式:利用角色转换创设冲突情景

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引导:如果你是那个儿子,当你的父亲这样……你有什么话想问问你的爸爸?

第四种方式:借助情感升华创设冲突情境

我们可以运用文章末尾的一句话:“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作为载体借助情感升华创设冲突情境。课文的结尾才揭示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个部分去掉,或者你当初还没有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布局,让人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震撼;让人对老汉更油然而生敬意;让人有了更深的感动。

四、评价设计

对学生发言的评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原因就是它太随机了,太活泛了,太不可预测了。所谓“评点”,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发言”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一般是比较单调的,它在教学实际中大概表现为四种形态:

第一种,不置可否;

第二种,重复学生的发言;

第三种,话语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好”“很好”“非常好”“不错”“真聪明”等这样一些语词之上;

第四种,做得比较出格,常常没有分寸地夸大其辞地赞美学生。

课堂评点语与课堂组织语不同,它是一种特别的课中对话,它是在课文品析、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的瞬间反应。它不允许教师犹豫,不允许教师迟顿,也不允许教师含混不清。

我们可灵活美好地、姿态各异地、角度丰富地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评点”。为此可从如下方面锤炼自己的教学评点语:表示肯定或否定;表示对发言内容的解说;表示纠正或补说;表示评赞与鼓励;对发言内容进行优化与深化;着眼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这样,教师说话的天地就宽广了,说话的角度就丰富了,情况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旨在课堂内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的整合、使用教材,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做大限度的提高。

猜你喜欢

老汉冲突创设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吴老汉之死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