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空巢青年”研究的综述

2019-02-22王丽君张青青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空巢学者群体

王丽君 张青青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己接近2000万,这类“空巢青年”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空巢青年”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空巢青年”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认真分析“空巢青年”的概念特征、成因及对策,为以后研究“空巢青年”群体提供借鉴。

一、“空巢青年”的含义及特征

目前,对于“空巢青年”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情况,截至2018年11月份,有关“空巢青年”方面的文献共有八十余篇,其中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章有九篇:《中国青年研究》五篇、《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一篇,《人民论坛》两篇,《甘肃社会科学》一篇;普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有二十余篇;南京大学硕士论文一篇。在国家核心报纸、省级市级报纸上文章五十余篇。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空巢青年”的含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对策的研究等。学术界比较统一认为,“空巢青年”是指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受过高等教育,但工作经验缺乏,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1]而“空巢青年”属于哪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并没有强制规定,有的学者认为属于20到30岁的青年,也有的学者认为属于20到35岁的青年,还有的学者认为“空巢青年”属于90后群体。豆小红学者撰文指出,古今中外“空巢青年”群体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而且单身独居青年是空巢青年的主要来源和发展规模,近年来中国空巢青年的数量在不断增多,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

“空巢青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有的还是硕士、博士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拥有相对体面的工作机会。

2.独立意识较强。他们大多是有想法、有主见的人,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居住方式以租房为主。搬家是常态,并且住处离工作地方较远,上班通勤时间较长。

4.独居往往令他们缺乏感情寄托,表面上若无其事,但是内心的孤独、焦虑、失落感和挫折感等负面情感体验容易出现。多数“空巢青年”正在经历爱情、事业双重考验,常常为现状感到困顿,对未来感到迷茫。

5.休闲方式单一。保虎学者指出,“空巢青年”在上班之外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是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在网上和别人聊天、逛网店、打网络游戏、看电影及给朋友圈点个赞。大城市有很多图书馆、健身房等休闲设施,但是他们去的很少。[3]

另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被认为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豆小红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青年群体出现了分化,诸如“蚁族”大学生,宅男宅女,啃老族(尼特族)和屌丝青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青年群体与“空巢青年”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很明显,不能混淆。[4]

目前,媒体界对“空巢青年”的看法不一致,有的表示肯定,也有人表示担忧。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很多文章,比如《空巢青年是一种新的风尚和潮流》《“空巢”恰恰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空巢青年是一种新的风尚和潮流》等,“空巢”恰恰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类群体在独居时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对话,对生活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态度。[5]也有媒体表示担忧,解放日报发表的《当“空巢青年”成为一种心态》,媒体对很多“空巢青年”真实生存状况进行了采访,发现“空巢青年”不过是北漂、蚁族的另一种形式,是被多种社会问题(如大城市高消费、高房价)所压迫的结果,新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空巢青年”在身心上面临着多重压力,如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工作上晋升渠道的困难、长期独居的孤独情感、居住条件差等多重压力,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年轻人独居生活的危机。[6]

二、对“空巢青年”成因的研究

关于“空巢青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婚育观念转变来看,传统观念淡出人们视野,新的婚育观念出现;从个人发展来看,是个体适应社会化过程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是个人为了工作需要选择的,也是一些群体追求个性化生活,适应自身生活习惯所选择的。

1.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杨凌悦和嵇红亮学者撰文指出,农耕时代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流动率低,而在现代社会下,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城市出台各种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广大青年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涌入大城市,社会流动率高,因此在一些城市,空巢青年的队伍在日益壮大。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是“空巢青年”选择大城市的重要原因。杨凌悦和嵇红亮学者还指出,在一些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更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就业机会较多,工资待遇相对较好,年轻人可以拥有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有自主的个人选择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7]

2.婚育观念的转变

何绍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婚育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社会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深入人心,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晚婚晚育观念得到人们认可。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未来的规划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婚育年龄推迟,婚育观念的转变使大城市中的单身独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8]

3.个人发展原因

青年的空巢期是每个人在适应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空巢青年在这个阶段及时调整自己,也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常进锋学者指出,大部分青年在进入社会之前都在自由的校园生活中度过,学校是象牙塔,有很多人保护着学生,人际关系简单,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一些理论知识,而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如果自控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充实自己,很多宝贵时间就会浪费,在迈向社会化的过程中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广大青年很容易受挫。工作初期,很多青年都会有孤独寂寞、压抑失落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社会化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9]

李春玲和马峰学者指出,人总是基于现实的需求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和规划。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出于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到大城市就业成为很多青年的选择。而且青年人从生理和心理来说,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是有活力爱挑战的群体,他们在大城市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尊严。[10]

保虎学者指出,除了工作方面的因素,部分青年选择独居是对个性化生活的一种追求。“我不想受到他人约束”,“我喜欢独立私密的生活空间”,这样的观念展现出新时代青年渴望追求自身思想和行为的革新。保虎学者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有部分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生活习惯,特别是作息上跟他人存在极大反差,使得“选择独居”成为其理性化的选择。[11]

谢立帆学者还提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很多青年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种信息,也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也为不与外界交流创造了条件。[12]

三、对“空巢青年”问题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空巢青年”的悲喜值得社会广泛关注,要从社会各方面为“空巢青年”提供更多的帮助。豆小红学者撰文指出,我们应从个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视角着手,关心帮助“空巢青年”。从青年本身来说,“空巢青年”本身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遇到困难学会调适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对未来充满信心;从政府来说,在住房上,不断优化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在就业上,向“空巢青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增加财政补贴帮助“空巢青年”就业创业;从企业来说,“空巢青年”所在的单位可以向经济条件困难的青年提供员工宿舍,对工作经验少的青年提供免费知识辅导,还可以采用老员工带动年轻员工的策略帮助其晋升;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最根本的是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避免给“空巢青年”贴上“问题青年”“弱势青年”“自闭青年”等标签,对空巢青年扩大社会性包容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3]

杨凌悦和嵇红亮学者指出,工作单位领导在假期方面的问题上,要有人性化的设置,对广大青年在请假问题上多一份包容,在节假日期间减轻广大青年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机会与家人团聚。[14]

何绍辉学者除了从个人、社会层面关心空巢青年以外,他还指出在家庭层面上,父母与子女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有家庭父母的关心照顾是被爱的,父母对子女未来的人生规划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15]

谢立帆学者还指出,我们可以在网络中为这类青年提供帮助,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中的主体部分,网络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网络监管人员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弘扬社会主旋律,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16]

四、研究述评

目前,学者们对“空巢青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空巢青年的概念特征、空巢青年的成因和现状以及解决空巢青年问题的对策建议几个大方面的研究。但是“空巢青年”是近些年媒体对这类群体多方面报道才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文章多集中在报纸上的刊登,核心期刊很少,目前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空巢青年”也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他们的实地调查,真正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进而提出更具操作性、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些研究领域还有待丰富与完善。关于“空巢青年”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关注到这类青年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蚁族”与“空巢青年”在生存状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为深入研究 “空巢青年”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对“空巢青年”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时,除了从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角度寻找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家庭入手,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多关心理解他们,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缓解他们心理精神上的压力。还可以试图打破以往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研究惯例,从一方面深入研究,比如从工作单位入手,这部分青年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单位度过,与同事领导接触最多,在工作中为这些青年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单位归属感,提升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使他们乐于工作乐于生活;而且“空巢青年”面临的困难因人而异,工作单位领导及时观察了解这部分青年,进而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工作单位增设心理辅导机构,解决这些青年面临的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空巢学者群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学者介绍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