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滩头木版年画研究的维度及方法

2019-02-22邓党雄

关键词:滩头木版年画

邓党雄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研究滩头木版年画的价值,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用开放的视角去观察,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研究滩头木版年画这种艺术形态在当代语境和艺术本体中应当做哪些传承保护和时代运用。另一种则是静态的研究,只是把滩头木版年画当作一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作品本身,缺乏滩头木版年画所时迁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经济文化发展状态的时代考察,以及滩头木版年画制作全过程的动态研究,缺乏对滩头木版年画20多道工序记载的艺术形态研究,缺乏艺术本体或艺术工匠本质属性的研究,缺乏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价值判断。站在民间艺术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艺术本体相关性的这种高度,动态地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不会仅仅停留在最后的作品研究,而会对滩头年画木版的特质有更加深入的艺术本体语境的关注和思维拓展,或者说,对滩头木版年画的研究关注,不再简单片面地只关注它的年画属性,而应当关注它的木版特征、文化传承内涵特征和文化商品流通的商业属性等相关性质。这样,“滩头木版年画”便显现了其文化商品的本质特征和木版创作的艺术特质本原和工艺过程的艺术性,滩头木版年画不再只是一个民俗绘画作品的纸介结果,而会有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需求信息内涵和文化价值内容,滩头木版年画也不仅仅指门神“秦叔宝”“尉迟恭”那些结果性的作品,它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的呈现,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表达形态和创作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商品。一切滩头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形式,都是随着时间、工坊条件、地方文化、经济条件、创作者的思想和情绪状态而变化,特别是因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滩头木版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形态的商品属性、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一定是从蒸纸、托胶、刷粉、开脸和复杂的色彩顺序、分版、分色印刷、晾干的工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滩头木版年画制作过程本身也体现出了市场文化需求和民间工匠的艺术素养、艺术方法、艺术手段、艺术态度等重要内容。

分析滩头木版年画,也还应当研究地域艺术的差异,研究它跟其他地方的民间年画的特色比较,研究民间地域性年画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表达局限性,用这种比较的方法去研究滩头木版年画,可以在传承和运用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呈现和保留独特的优秀艺术元素,吸纳异地年画艺术的新鲜艺术养份,融入当代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期待,使当代滩头木版年画进入公共空间、走入千家万户,并且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既保留自己地方性、地域性、民间性的优良品质,又有艺术创作和艺术商品制作创新,使这种流传的民间艺术形态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中走入大众视野及公共空间。有这种研究方向的充分深入,可以使我们的新传承和新创作更加明确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可以做哪些借鉴、可以做哪些改造,这种开放和动态的研究视角与审视态度就可以把滩头木版年画的生命延长,在继承这种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既保存它的历史文脉而又不把它固化,使这种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在传承中可超越,可创新,打破当下不越雷池一步的僵化和束缚。

一、滩头木版年画的商品属性

滩头木版年画的本性属于一种民间的文化商品。商品一定是用于交换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的。这种商品的特性首先表现为用于交换的民间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民间工匠通过生产和创作承载了民间文化的需求,反映所生活环境的民间文化需求信息。历史地从商品属性的角度动态研究滩头木版年画,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邵阳(宝庆)地区和滩头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也是极有价值的,这也是作为商品的滩头木版年画具有的史料价值。滩头木版年画具有的这种史料价值表现为其记载了当时楚南滩头这个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滩头年画流通的状态反映出农耕文化时期滩头地区的某种生产生活状态,展现出当时的一种文化商品供求状况。冯骥才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将滩头木刻纸马归属在滩头木版年画中[1]28,专家们都认为滩头纸马是滩头木版年画前身。滩头纸马是民间宗教信仰的载体,纸马中的财神、观音送子、菩萨等祈福形象在宗教巫术气息中具有驱邪纳福功能。滩头木版年画的前身纸马文化奠定了木版年画的造型基础,发展起来的滩头木版年画淡化了宗教巫术的意味。作为商品,滩头木版年画不仅仅局限于祭祀,人们已更多地把滩头木版年画当做年文化习俗中的重要文化用品,这表现出滩头木版年画的商业民俗影响。《隆回县志》记载在清乾隆年间滩头木版年画就非常繁荣,嘉庆年间滩头木版年画作为贡品送到皇宫,因为其太喜庆,清朝同治年间国殇期间,皇室出现禁令,不允许销售滩头木版年画,从而可以得出它的质量之高和市场规模之大,其有着巨大的商业影响。我们可以从滩头木版年画很兴盛的一个截面去分析研究它,其高峰期有108家作坊,工人2000多人,年销量2000多万张。[2]从制作工具与生产的角度来讲,滩头木版年画当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从纸张、颜料到手工、雕刻到印制到销售,堪比当今的一个产业园,也反映出古代楚南滩头印刷业的生产状态,反映出这个地方是一个竹林茂盛、造纸、印刷产业发达、纸业商品产销繁荣的地方。深入考究,学者们认为,是滩头地区发达的印刷业造就了滩头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兴旺,其是在书籍等印刷品的推销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民间文化需求而产生的。民间习俗中过年时在家门口贴祈福、保佑、辟邪、赈灾等图案图饰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由此产生了年画形式,而这种年画需求即这种民俗文化需求在当时生产厂家那里便是以一种商机呈现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化需求,所以才有了年画创作的引入和生产,有了一种除文字印刷之外的新的商品形态的产生,便有了图式创作、刻板、印刷、套印图饰等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相比当下的情形,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商品形态的民间艺术进入了一种萎缩和衰落的境况。关于它的衰落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化形态的兴起及革命式的“破四旧”和“文革”的破坏所致,这固然是一种原因的分析,但更需要从文化商品属性的时代需求上去分析研究,要从市场和文化需求,以及新的印刷生产方式、手段、技术进步等方面去考究,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上去分析,或许这样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一种旧的民间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变化,到底是社会政治的人为原因,还是一种市场的供需关系原因所至?这需要客观的研究。无论兴起,还是衰落,必然会有历史的物质文化需求关系体现和承载其中,滩头木版年画的兴衰本身便具有一种文化商品兴衰研究的史料价值,可以让我们知道一种民间艺术首先作为商品形态,其创作与产业发展应该怎样去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这种规律表现作为商品形态的滩头木版年画的产生,首先是在人们的生活需要中产生的,而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便是民间艺术产生的规律,也是商品生产的规律。财神、观音送子、菩萨等形象满足民间信仰需求,是滩头木版年画产生的需求动因,而当时古代楚南滩头这个地方的印刷业生产条件为滩头木版年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滩头素来就有“纸都”之称,印刷业非常发达,所产的“五色纸”“彩印画纸”曾远销云南、贵州、陕西、两广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3000多万张。印刷技术和产销网络成熟,具备从原有的文字印刷延伸到印刷图饰的生产条件,可以满足人们对这种图式商品的需求。可以说,滩头木版年画起源并非纯艺术的审美需求,而是祈福辟邪的民俗文化的需求,是一种文化商品的需求。滩头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商品生产销售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产业状态和民间生活状态。这种状况也可以从年画的生产形式和作品形式中呈现出来,从而使滩头木版年画承载的一种历史信息呈现出来,可以通过滩头木版年画的研究,窥见当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状况、生活生产形态,使研究滩头木版年画这种非物质文化延伸到研究当时的民间生活状态、经济发展状况,这也是滩头木版年画作为商业的史料价值所在。从这种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换痕迹中,也可以看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规律性证明,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因都是在百姓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文化需求,民俗的文化离开了民俗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滩头木版年画说明艺术只为人的生活服务,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价值存在才可以持久发挥,也就是说民间艺术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形态,然后才是艺术形态和意识形态。这也提示我们,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传播这么一个常识,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产生源于生活的需求,这应该要成为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的一个常识。正因为民间艺术不是文人闲赋创作出来的艺术形态,而是在民间生活需求中由民间艺匠生产创作出来的,它必然是具有民间情绪和民俗创作特色的文化商品。要研究民间艺术的艺术本体价值,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们首先应当研究的是它的社会生产背景和当时的民间文化需求,研究它的文化商品属性问题,然后才是它的艺术本体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研究了它承载的时代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状态之后,才能最本质地领会和分析它的艺术特性和艺术价值。

二、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滩头木版年画来自民间群众消灾辟邪、祈福求安等精神需要和信仰表达,而这种形象化了的图式符号,经过长期从事雕刻印刷、有审美情趣和雕刻技巧的工匠的艺术性劳动,转化成了独具民俗特质的艺术作品。我们从滩头木版年画的雕刻过程及色线使用中去研究,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便是一种纯艺术本体的价值呈现。而作品在工匠构图造型、雕刻印刷等创作过程中是逐渐凝练提升的,其创作过程是一种民间艺术鉴赏水平、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过程。可以设想,作为艺术形态的滩头木版年画作品一定经受了历史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的反复检验,不受民间欢迎的作品必然被淘汰,流传至今的40多件经典滩头木版年画作品应当是在工匠技师的长期提炼中传承下来的艺术佳作代表。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出现了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历代艺术技艺传承者,这个艺术风格和传承人的系统工艺流程的总结,便是它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也是滩头木版年画可以成为中国民俗年画中有艺术代表性地位的作品的最根本原因,也使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性具有学术性研究和艺术创作借鉴的价值。

线条的粗犷、色彩的鲜艳、构图的夸张生动以及拟人化的题材表达是滩头木版年画艺术本体的重要特征,艺术语言的学术性价值判断和系统研究依然还可以细化。从方法的角度看,有以下诸多问题可以深入探讨:比如线条,我们可以研究各种地方年画线条及刻法的一些区别,从艺术比较的角度研究滩头木版年画同天津、河北、陕西、四川及其他地方年画线条的异同,甚至也可以同传统工笔画线条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系统化的比较,从中发现滩头木版年画中线条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并研究这种绘画语言的特征同地域民风性格的关联性,研究这种粗犷的民间艺术线条属于滩头地域的必然性原因,这将是有意义的艺术价值挖掘。同样地,研究用色鲜艳大胆、构图夸张的滩头木版表现方式,与精细的其他地方年画及工笔国画表现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等,从线条、色彩、造型,还有材料运用等各种艺术本体的元素角度细化分析、对比研究,去探寻这种地域民间艺术形式构成同其他地方的不同。有它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和民俗性特征,才呈现它民间性的粗犷、自由、奔放。恰恰是因为这种不同,造成了滩头木版年画的独特性。从绘画的语言本体做形态详细的分析,滩头木版年画流传保存的40多张作品无疑是艺术流传和提炼过程中的经典作品。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保持着造型提炼、色彩、线条、雕刻技法、材料、工具的演变及审美倾向的演化,这些制作材料和工匠的技术不断地系统化,使这种民间的艺术不断地往艺术本体语言靠近。通过作品和工艺的传承,使这些历史涵养、工匠的技术、审美情趣代代传承。我们今天研究滩头木版年画,可以更充分地从艺术形态来欣赏和借鉴这种民俗绘画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这是从商品形态跨越之后的艺术价值判断,是在跨越古人满足消灾避邪、祈神保佑这种信仰符号要求之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求。从艺术的形态上讲,滩头木版年画的这种审美价值是一种更有深刻社会艺术文化价值的艺术遗产。尽管当下许多木刻版画作品可以在制作的精美和表达的多元上更加丰富,滩头木版年画作品传承的古朴脉气仍是影响现代木刻版画和现代工艺产品创作的一份不可或缺的原汁素养。

我们除了从滩头木版年画的经典作品当中看到其很纯粹的民间艺术语言和这种纯技术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民间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还应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丰富的工匠情感。滩头木版年画夸张变形的造型、大胆泼辣的雕刻、粗犷或者细腻的线条等,充满了不同工匠的朴素情感,传承了他们许多相同或相近的民风情绪。这种技艺情感体现在每一张作品中。以《老鼠娶亲》这张作品为例,我们就可以详细分析它的造型、刻线以及色彩的运用,分析拟人化老鼠的造型趣味性,从这个大胆诙谐的构图形式,去感受古代工匠的技艺,去体会作品表达出来的丰富的艺术技法和审美情趣,以及工匠情感及地域文化、民风特质上的诸多内涵。艺术本体的创造性,朴素的喜乐情感与大胆夸张的艺术创造使得这张作品不仅传承了滩头木版年画的传统木版技法,同时也传递了古村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趣味表达和向往。从这种形式和情感结合的角度上,深入分析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使得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注解更加丰富准确,更加接近艺术创作的原本。这种分析研究可以使当下的艺术传播和艺术教学得到启示,引导我们美术教学的课堂和创作,既要从技术层面借鉴民间传统,还要从情感表达的层面学习借鉴古代工匠的情感表达。民间传统绘画艺术的这种直接性表达在滩头木版年画的经典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使滩头木版年画生动而有亲和力,这种民间亲和力便是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

三、滩头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价值

滩头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表达是极具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文化的表达构成了滩头木版年画的地域文化特质。我们从每一幅经典滩头木版年画的文化截面去研究,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在乡土文化传承中保存着中国农村极其宝贵的乡村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去欣赏滩头木版年画的经典传承作品,可以清晰地发现,滩头木版年画同所有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具有普遍的文化传承功能,极具文化传导价值。这个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楚南滩头和古代南方农村的独特的地域民俗民风文化。广义的文化范畴里包括我们生产生活的宽泛形式,艺术本身便属于大文化范畴,具有宽泛的内涵。当下我们更需要研究和分析滩头木版年画中传承的最具乡土特质的文化内容,是怎样通过木版年画的形式进行表达传递的。要探究为什么滩头木版年画传承的是这些文化题材,从滩头木版年画题材内容的选择性分解出滩头木版年画传递的乡村民间文化价值倾向,研判出当时的乡村民间依靠着怎样的文化精神支撑。从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出,大量受到中国乡村民间欢迎的题材都表现出非常鲜明的观音崇拜、关公崇拜、吉兽崇拜、传说英雄崇拜、天地崇拜等。整体可见,在精神层面通过年画的物象祈求的是幸福平安、风调雨顺、发财富贵、勇敢善良等,从文化脉络上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这种文化具备了其他地域年画表达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中国农村文化质朴美好的文化基因。从内容层面来看,都是传递着中国农村人最朴素的精神诉求,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在这种表达的传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农耕时期乡村群众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文化体系当中,崇拜何物,期盼什么,可以清晰地找到它的群众性思想轨迹和价值追求。从传承的方式来看,每一张年画就是一份文化表达,家家相传、世代相传,影响乡村、影响社会,以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再对滩头木版年画题材梳理挖掘,便可以形成一种乡土价值观念体系,一种可以永恒传承的朴素的乡村文化基因,这些乡土文化基因其实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图式表达。通过对滩头木版年画题材和文化表达的梳理,将这些有益的、民本的文化元素从滩头木版年画里面挖掘出来、系统展现,滩头木版年画所表现的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也随之更加显现,其使这种古朴民俗的图式艺术不再只是具有一种图式存在的价值,而是更有一种家风传承的价值,反映当时的乡村思想意识的主流,乡村价值观主流,具有社会改良和文脉传承的价值。而这种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具有的视觉传递比“板着面孔”的说教更生动、朴实和亲切。甚至关公、菩萨这类比较正统的题材形象也可以找到一些有趣味的木版绘画艺术表达。正是由于民间木版艺术轻松、朴素,大量的民间信仰寄托和祈福求安心愿都可以通过一些造型夸张生动的形象进行表达。《老鼠娶亲》等作品为什么流传,便是因为这种风趣轻松拟人化的造型表达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由宽松的人性本原,作品流传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心理的认同和满足。同样是菩萨、关公,滩头木版年画在造型上乡土化,使这种崇拜心理和祈福文化更亲民。滩头木版年画因为其文化地域特色而延续和传播,必然也带来了乡土文化的脉络传播和传承。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文化影响,其扩展到乡村的千家万户,并进而影响到全社会,滩头木版年画成了古代楚南地区乡村纯良文化的重要传播源,客观上担当了一种文化高地的责任。

从滩头木版年画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中,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流传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价值,这种民间艺术作品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对当下的社会改造、乡村振兴也是有启示和可供借鉴的。民间艺术作品能表达社会和地域的价值观,这也是民间艺术得以在社会和民间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根因。没有反映民间集体认同社会价值观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流传的,这也是从文化层面反映出来的艺术存在的一种方式和存在的规律。这种对民间艺术的传承规律对当下的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也是颇有启示的。文化形态和商品形态的艺术形成,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这种满足一定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满足。滩头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商品形式和文化形式能适应人们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其一切作品都适应和满足了存在于民间万众之中的文化认同需求。

文化的内涵和表达也是与时俱进的。由于湖湘文化、地理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的融合和影响[3],滩头木版年画的动态性变化也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变化的痕迹。这对我们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滩头木版年画也是有启示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为了保护一种文化遗产而固守某种历史断面的文化形式,而应当鼓励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创新和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文化价值评判和审美情趣动态演进的思维。湖南省档案馆将滩头木版年画传承至今的33个品种全部征集入馆,把它保护起来,保持了这一文化遗产在某些历史截面的原汁原味,是一种文化保护的主观行为。用一种固化性的措施来凝固历史的原貌,目的就是让它不要因为文化演进有太多的变形,太多的变化,保持着历史的痕迹。然而,我们在借鉴运用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遗产、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艺术创新和文化演进的必然性规律。一切文化形态、商品形态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过程,都是不断创新变化的,文化不可能是死的,而必然是活的东西,是在变化创造的动态中存在的。其实在滩头木版年画的传承中,我们也不可能复制古人对滩头木版年画的理解,即便是家族式的封闭传承,便是同一个题材,也会由于不同年代传承人不一样的理解,随着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不同年代文化需求的时代变化,而有不同的表达呈现。固化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表达只会将一种鲜活的文化表达形式引入僵化和消亡。从一个历史截面来研究滩头木版年画,我们可以把一些作品定位为滩头木版年画的历史代表作品,比如作品《老鼠娶亲》或许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代表作品。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这种代表性是指滩头木版年画某一个时期的代表,而并非它的全部历史的作品的代表,因为文化的动态性必然使作品内容和题材动态化,这种动态性质使滩头木版年画得以创新发展和长久存在。《老鼠娶亲》的代表性具有它的突出价值和地位,但它也只是滩头木版年画的一个代表,而不是全部。“老鼠娶亲”之前有滩头木版年画,“老鼠娶亲”之后,也有滩头木版年画,题材的多样性和传承年代的久远性使这种民间绘画艺术得以丰富。形式和内容都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被保护的一些传统技艺和经典作品,可以展示出滩头木版年画某些历史截面的文化遗产形态和民间艺术的历史痕迹。我们从这个截面去研究和借鉴它,应当历史地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研究这个历史断面痕迹中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之美,从中吸取古代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指导当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新,使滩头木版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挥更有当代意义的艺术新价值。

研究当代人对滩头木版年画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新需求,实现艺术创新,使滩头木版年画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家庭小作坊工匠式的创作,进入一种更加符合新时代人们新需求的开放式艺术创作状态,使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元素、造型符号和语言特质走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走进社区艺术创作的工作室,使广泛的、大众化的,而非家族式的传承,通过大众普及和艺术创新来传承艺术价值,涌现出成百上千的滩头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者。只有当能够运用于公共空间的大型艺术展览,如能成为城市乡村或机场、车站、码头、商场、景点的公共艺术品时,能置身于大量的产品视觉设计当中,能够成为大众欢迎的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家庭饰品的时候,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才真正成了一种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艺术传承,才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魅力,使滩头木版年画从一种民俗满足、乡村满足和简单生活满足,从过去大量仅用于表意符号的年节、祭祀用品甚至是贴在猪栏、牛栏用于祈求保佑牲口避疫的民俗文化图饰符号,进入新型当代生活,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进入家庭,挂上厅堂,放在书房,挂到卧室,满足当代人类生活的新需求,满足现代都市、农村公共空间的审美新需求,这才是滩头木版年画传承创新的真正价值体现。

四、结语

对滩头木版年画的系统研究,离不开对其商品属性、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这三个维度的动态研究,这种动态化的研究是开放性的、交叉式的,也是辩证的。我们以动态的视角研究滩头木版年画是基于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艺术的创新价值,思考如何在文化传承中使滩头木版年画艺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使其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走入生活的公共空间,这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时代新课题。如今,我们有部分艺术家已经通过吸取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营养而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他们没有照抄照搬,刻意仿古,而是站在新时代、新题材、新立意的创作角度引入新素材新材料新技法,这是对滩头年画继承式的创新。但是,只有艺术家个体的、局部的、独立的这种艺术借鉴还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创新传承思路,才能实现艺术繁荣和产业发展。对滩头年画的传承模式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命题,可以推动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年画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新时代乡村振战略的实施也具有积极而广泛的作用。滩头木版年画浓厚的乡村民风文化品质在创新中不断传承,可以助推新时代文化产品开发和当代艺术创新。滩头木版年画的创新传承,使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新时代大众服务。同时,也让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融入滩头木版年画的传承中,赋于其时代新特色。可见,从商品属性、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这三个方面去开展对滩头木版年画的学术研究,探索传承模式和创新方法,对乡村社会改良、乡村文化回归,以及对我国现代民众美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滩头木版年画
凭海临风
唐启辉
垂钓
牛年画牛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黑龙潭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