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培养路径探析

2019-02-22郭新玲杨兵兵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思维

郭新玲 杨兵兵 孙 慧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毕业生成为智造中国的主力军,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一技之长,这是每一位高职教师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一、破除认识误区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缺少学习兴趣,所以对创新缺乏自信心,常常认为创新高不可攀,非自己所能为;老师也常常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头脑简单,不爱学习,好动好玩,不是创新的“料”,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没有激情和动力。

其实,创新有大有小,有原始创新,有二次创新,有颠覆性创新,还有微创新[1],实现基础研究新突破的原始创新,颠覆整个行业新格局的大创新,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是难上加难,非“凡夫俗子”所能为。但在对一项技术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新,阐明一个道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小创新、微创新,却是人人都可为的。所以,在高职院校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克服高职学生对创新的畏难心理,破除认识上的误区,坚定人人能成才、人人都可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信念,让创新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本能,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智能制造所需的大国工匠。

二、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新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学好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要以课堂所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网络多途径学好专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温故而知新。古语“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新的事物总是从旧的事物演变而来的,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在新的启示和感悟中萌发创新的灵感;再次要不断积累。学习和掌握前人劳动成果的过程,是知识积累和储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切不可急于求成。就像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只约等于0.03,这足以说明,点滴努力可以积累惊人的成绩。

只有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真正学到前人成果的精髓和要义,创新才能水到渠成。

(二)创新常常要经历许多挫折甚至失败

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创新是对已有知识或方法的突破,在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新发明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困难甚至失败。面对困难,许多人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创新的大门也因此而关闭;有些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丧失斗志,萎靡不振,结果也让创新的机会白白溜走。

以失败而告终的创新者,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缺少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的精神。

其次,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性。创新从来没有教科书,小的说创新是标新立异,大的说创新意味着进入陌生领域,意味着改变和创造,因此,常常需要艰辛探索、冥思苦想和不懈努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历经几十年用了大半辈子时间,攻破青蒿素提取这一世界难题,终于在第191次实验获得成功。

创新的过程复杂而艰难,需要脚踏实际、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奋斗不止,才能一步步走向创新的彼岸。

(三)创新需要理性,并不是弃旧取新[2]

有人认为旧的就是落后的,新的就是先进的,创新就是弃旧取新,这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更新、改变、创造、发明,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知识,都不是盲目的。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才能明白哪些是能够创新的,也才能尊重科学,遵从规律,推陈出新。

三、强化创新实践

(一)知识的传授

高职教师在基础知识传授时,要讲求方法,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自身体会不但让学生理解,而且尽可能渗透对问题的分析方法。比如传动件中的轴承,在运动过程中,轴和轴承不是直接摩擦的,它们之间由一层薄薄的油膜将轴托起来,而且轴与轴承不同心,听到这些,许多学生会大吃一惊,也不敢相信,在以后的实际中,他们会去认真观察和分析。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方面要别具一格,针对不同性格和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尽量多设计“私人订制”课堂或小组学习场景,强化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根据学习的不同兴趣和潜质,要不断引导,激发其想象力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90后女博士常宁,看到蝴蝶翅膀折射出不同色彩而受启发,大胆猜想,发明了破译癌症“密码”的检查仪器。课堂上最佳的教与学状态是老师的激情和学生的思想融于一体,想象力的培养需要老师有创造的激情,对学生也要有深厚的感情。

(二)方法的传授

老师讲授中渗透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便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等职业院校老师在强化学生兴趣、提倡个性化培养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思维引导,增强其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减弱其思想的排他性、封闭性和偏执性[3]。

科学创造贵在设疑。在教学方法上,高等职业院校老师还要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为人先,善于通过不同途径,采用不同方案或手段解决同一问题。例如,在多腔模型腔的设计中,我有意寻找1模6腔轮辐形和“工”字形两种排列的产品,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工”字形排中,有的产品出现“缺料”,为什么产生?怎样解决?有哪些方法……等系列问题,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问题的不断深入引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重性;其次要学会肯定,激发潜能。具有潜质能力的学生,一般并不发表“苟同意见”,而是发表新的见解,喜欢与众不同、另辟蹊径,因而难免失误。作为教师一般不宜正面指出其错误,而应当用“如果这样想下去如何?”“我看总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需要……”。这样做一方面引导他们自己继续寻求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又肯定了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平台的应用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搭建和应用多种平台,扩宽学生创新教育渠道。任何一项创新的理念和想法要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去体会;让学生创新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创新的成果也要在实际中不断完善、改进和巩固。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省市级“我爱发明”创新大赛;定期在校园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技能大赛作品展和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专题竞赛,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项目研究。以实训为重点,开发创新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对传统的操作工艺流程进行改变,善于应用先进模拟和仿真软件优化工艺方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组成研究团队,申报院级课题加以研究和攻关,加速学生创新性实践知识的形成。

四、结束语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祖国大地上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应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源源不断为祖国输送成千上万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技能人才支持,是适应、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多创业机会的需要。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