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研究

2019-02-21刘艳华

关键词:民间文学译介英译

刘艳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123000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英语已然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把中国非物质文化名录中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翻译成理解度最高、传播度最广的“国际世界通用语”——英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间文学作品的英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输进程,使中国文化精髓普及民众,走向世界。因此,我国的翻译界与文学界学者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传播国人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范雨涛(2014)将对羌族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的研究融入到译介传播视域下,到陶丹丹(2015)从多元共生的视角研究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再到鲍晓英(2015)进一步研究谢天振教授的中华文化外译观,高丹(2017)探索非遗外宣视角下龙江民间英语研究等。但是,笔者在查阅辽宁民间文学相关的研究资料后,发现现存的研究大多只注重分析辽宁文学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工作不够重视。在已查阅的文献中,运用横向对比中西文化,或者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下寻找翻译难点并提出翻译策略的研究工作仍有待发展。由此可见,实现高效高质的民间文学翻译并非易事,不但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的特点,还应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灵活地以多种策略应对不同情况。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需要众多学者长时间地探索和实践,以及多国度、多维度、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二、辽宁地区“非遗”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产生自劳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为其在农闲时间或茶闲饭后提供消遣娱乐。因而与传统的高雅文学作品相比,民间文学属于下里巴人,带着“俗”气,也就是生活气息。“非遗”民间文学主要是指由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当今尚广为流传、口传心授的具有典型性的地域文学作品,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属性特征。

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为例,截至目前,在辽宁省已经成立了11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之中多数的民间文学保护项目都得到了采录和整理,并且一部分作品还得以在语料搜集的基础上以文字形式出版面世,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谭振山故事精选》《古渔雁民间故事精选》等。这些作品是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的代表,是辽地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下的文学成果。它们的采录和搜集不仅使珍贵的民间文化得以流传下去,同时也为以后民间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自身具有鲜明的文学指向性和传播途径。该类文学的核心是人民,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它强调以人为核心,是对历代人民技艺、经验、精神的变相深化和传承。同有形有态的实体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声音、形象和技艺等,其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口传耳授。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它不仅以人为出发点,其内容还广泛反映区域的风俗礼仪、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重要性,同时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学保护应具备的理念和应采取的措施。

(二)辽地民间文学的发展特性

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辽宁“非遗”名录中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单一,尤以口头讲述为主。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文学运动陆续开展,在研究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过程中,口头性作为民间文学鲜明的特征,最先获得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认同。采取口头讲述的模式来传播和传承民间文学,不仅扩大了该文学种类的传承范围,更折射出它源远的传承历史。辽宁地区的民间文学对受众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且受众群体庞大繁杂:不论长幼,不分男女、有无识字者均可参与;庆典礼堂、茶楼酒肆、树下田舍,抑或桌边炕头、雨后茅檐,都可以成为口头讲述故事的地点。但与此同时,口耳相传的文学传承方式,亦使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对于故事讲述人的高度依赖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承场域极其狭隘;单纯依赖口头传承,使很多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亡,加大搜集难度。第二,辽宁地区的民间文学群体性明确,以广大劳动人民为核心。辽宁地区的民间文学源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尤为亲近民众,质朴自然。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该书以文字形式记录了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间接记录了当地民众从草原文化过渡到农耕文化,至最后两种文化完全相融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草原的迁徙游牧文化和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另外,满族一些独特的节日习俗、生活习惯在书中也得以窥见。《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记录了流传在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的、由特殊的打鱼人群体所讲述的故事。由于反映的是四海漂泊、运用原始打渔方式生存的渔民们的生活,古渔雁的民间文学也和常规海边渔村的故事相比悬殊甚异,特点鲜明。“古渔雁”故事从多角度反映了这些渔民群体特殊的生存技能、具有原始风貌的习俗文化和神秘的部落图腾。《谭振山故事精选》中记录了谭振山老人自身的故事及其讲述的1040个民间故事。这生动质朴的1000多个故事不仅描绘了辽宁地区生产生活的原貌,还展现了劳动大众的生活智慧以及辽宁地区鲜明的语言特点。总之,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民间文学作品,清新质朴,鲜活有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辽地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辽地民间文学对于口头传承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其作品主人公群体的特定性,使得悠久的辽地民间文学传承难度极大,传播范围较小,最终兴盛的辽宁民间文学日渐边缘化。目前辽地民间文学的传播局限于辽宁本地,很难向外输出传播,同时随着人才外流,其文学传承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策略

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各个地区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的体现,因而需要寻找到最恰当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英文翻译,以便对外输出传播。如何充分表达原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使外国读者易于接受,成了国内学者进行翻译工作时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译介学理论

通过研读非物质遗产名录下的辽宁地区民间文学并进行案例分析和翻译对比,笔者发现,译介学作为翻译理论,对于辽宁省民间文学的英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译介学不仅其更有利于明确英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更有助于推动辽宁省文化内涵的传播,从而实现让更多的目标语读者理解、接受和认同辽宁省历史文化的目的。

立足比较文学视野,译介学理论与传统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翻译研究一般只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着重研究作品的字词句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译介学在基础的文本英译策略研究之外,更注重对于译作的接受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的研究,研究视野更开阔,涉及问题更繁杂。译介学视角下主要的翻译方法有:“增译法”“意译法”“图解法”“归化”等。方法虽多,但在具体使用时,应当充分考虑文本情况以及受众接受度,灵活地搭配组合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易于受众接受,传播文化的目的。

(二)翻译策略

从整体语言环境上看,西方读者长期处于低语境情境,表达方式简洁明了,习惯直接点题。他们注重整体表达的逻辑性和内容表述的清晰性。相较而言,中国文学置于高语境情景,作者在写作时更注重修辞方法的变换以及华丽词藻的运用,其表达含蓄迂回,因而西方读者很难抓住重点。从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上看,世代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包含着深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地域民俗风情。在翻译中,译文若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明确原文本的逻辑思维、叙事风格和其中体现的地域文化。因此在翻译民间文学时应顺应译介学理论中的翻译梯度原则,难易次第,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保留原文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造,使译文的表达更具有吸引力,乐于为读者接受。

1.“传神式”直译。

(1)“别人苦,是苦水里生苦水里长,苦水里泡到大,也就苦惯了。他是怎么个苦法?他是从蜜糖罐掉进黄连罐——前半截子甜,后半截子苦,这苦滋味就更难熬了。”

近些年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模式,比如户外课堂、微课堂、开放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初中数学教师要将课本知识与其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The bitterness of others is the bitterness of the bit⁃ter water,and the bitterness of the water is so native that it is used to it.How is he a bitter method?He fell from the honey jar into the soup of coptis chinen⁃sis——the first half is sweet,the latter half is bitter,and the bitter taste is even more unbearable.

(2)“这一天,菊花正在山上剜菜,怎么样呢,就看见一个老公鹰在那叨一条小白长虫(蛇)。这长虫不大点儿,老公鹰一叨,小长虫一扑棱,叨得直门儿翻个儿,身上都叨出血来了,老公鹰也不撒手,直劲地叨。菊花一看。小长虫长得挺好,挺干净的。哎呀,让老公鹰叨得太可怜了,一会儿还不叨死啊!菊花就扔了一块石头。把老公鹰给撵跑了。”

On this day,Ju Hua,a little girl is digging vege⁃tables in the mountains,and she see a hawk licking a small white worm(snake).This snake is not a big point.When the eagle biting,the little worms rushed,falling over himself,and cover all over with bleed.However,the old eagle did not let go.Ju Hua found that the little snake looks cute and is very clean.Oops,if let the eager hurt it pitifully,it will die for a while!So Ju Hua threw a stone and the eagle ran away.

“传神”这一英译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译文以原文为纲,与之统一。词语句式的选择也好,整篇文章的构思安排也罢,译文要尽量与原文一致,体现原文精髓。这两句中不仅包含很多俗语和民俗风情,其段落布局还是依照中国人熟悉的思维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要兼顾达意与传神,以西方读者适应的表达方式亮明中心。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时要兼顾语言层和文化层面,既不破环原民间文学独有的表达方式与布局,又实现向西方读者准确高效传达文学内涵的翻译目的。因此,民间文学类文本的英译,要求译文流畅通顺,也必须传神易懂,表述好原文的中心大意。

2.“文化式”意译。

(1)“我媳妇死的时候是单摆的,五脏六腑都好好的。完了,这些人都让你们给体登(祸害)了。”

When my wife died,she was placed alone,and the internal organs were all good.I’m screwed!You murdered these men.

“文化式”意译就是在不脱离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寻求词语的内涵替换,以实现词语的意义对等。在具体翻译时,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单摆”“五脏六腑”“体登”这些词对外国读者都很陌生,直接翻译过去很难被读者接受,在进行翻译时要做到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意译。这要求译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寻求目的语的词语替换,从而增强外国读者对于民间文学英译文本的接受度。

3.“文化式”增译。

(1)“告示上说,谁要能献出二颗宝珠的话,就可以封个七品知县。”

The notice said that if one can be able to present two water-proof pearl,he will be appointed as a coun⁃ty magistrate—an official title in former times.

(2)“听说有一位善缘人要给大庙送方匾,三个秀才决定到大庙前隔着百米看匾,看看谁的眼神好。”

I heard that there is a good-natured person who wants to send a horizontal inscribed board to the big temple.The three Xiu Cai,(one who passed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ecided to look at the temple in front of the big temple to see whose eyes are good.

“文化式”增译就是在保留民间文学“原味”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高的文化内涵词汇首先进行直接翻译,再对其译文进行补充说明,将增译的说明作为两种文化传播的纽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尊重原文的民俗文化意蕴。民间文学英译既是对其后续生存传承的保护,也是为了将辽宁地区优秀民间文化传播出去,扩大受众范围。对外传播优秀的民间文化,其特色应当得到突出体现与保留。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补充式传播。

总之,翻译“非遗”民间文学,既要尊重原文本,也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再创造,更要尽可能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之既能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又要有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民间文学英译,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意识渠道,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民间文学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任重而道远。从译介学视角下探讨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不仅增强译者对于文本传播方式和受众文化背景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明确翻译目、原则和策略,还能更好地实现增强外国读者理解度,有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的最终目的。虽然要想通过准确高效地翻译具有浓厚文化风情的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文本、实现中国优秀民间文学外宣的目的绝非易事,但是只要翻译界的学者们心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外国文化的尊重,不断地进行翻译探索实践工作,定有望在未来下一阶段,推动“非遗”民间文学的翻译研究走入理论实践阶段。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译介英译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摘要英译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