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效果及提升路径:困境与策略

2019-02-21毛向樱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孔子

毛向樱

(北部湾大学 广西钦州 535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的展现中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向外界传播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各国更好了解中国的传窗口,孔子学院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但是,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前进的难题和阻碍,其中包含着自身的问题和外界的压力等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全面分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攻克难关。

一、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与作用

(一)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孔子学院作为中国面向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自然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1.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数量的增加。孔子学院从创办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全球化的布局,构成较完善的体系与规模。据了解,孔子学院在全球化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建立有完备的孔子学院课堂,此外,在收纳学员方面也取得极大突破,多达200多万人[1](P135)。师资人数也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孔子学院中全职或兼职的中外教师多达5 万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办的汉语教学班次也逐年剧增,在世界各国开办的孔子学院在办学的条件上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2.海外华侨华人对孔子学院文化的支持和认可。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优势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海外中华同胞的支持是孔子学院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华侨华人遍布在海外的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的地区数量是惊人的。同时,汉语在海外华侨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乡音的象征。因为汉语是所有华夏族子孙的母语,也是海外华侨与祖国的感情纽带,所以,对众多华侨华人来说进行汉语的深入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海外华侨有了更多的机会与祖国进行交流,所以,海外华侨对于深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汉语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也为我国类似于孔子学院的办学机构带来了海外学院的剧增。

(二)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孔子学院发挥着社会沟通与对话的作用。孔子学院是我国面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向世界各国带去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让当地民众能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学习接触更多中华文化,也了解中国这个国家。孔子学院在向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在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对话[2](P40)。在今天这样的全球语境大背景下,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学院的发展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自信。

2.孔子学院发挥着社会继承文化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的传递和储存,也就没有精神世界的继承和发展,进而也就没有整个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份重要的财富。世界文明的保存需要更多的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交流机构,在世界各地扮演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角色。孔子学院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正担负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使命,也承担着巨大的文化传播的社会继承功能[3](P35)。

二、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阻碍

尽管孔子学院在实现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也遇到了发展的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孔子学院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作用。

(一)西方国家的“文化威胁论”。由于许多西方人对中华文化有重大偏见,与其没有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关。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和”的典故,中华文化可以说就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中华文化讲究“和”,而西方部分国家媒体对中国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存在误解,并趁机炒作,认为中国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大背景下实施文化霸权主义。孔子学院在很长时间内在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受到阻碍,民众囿于舆论压力,对于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态度不定。尽管我们明确提出,孔子学院是我国以经济资助开道的强势发展战略,但是这一文化传播途径让部分西方媒体严重质疑我们的用意,认为中国实质上是借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幌子进行“中国威胁论”。部分西方人对于孔子学院存在意义的质疑,多少也反映出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对于孔子学院存在意义的扭曲和对中国崛起的过度担心和主观臆断[4](P27)。

(二)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存在盲点。孔子学院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整体布局。但是,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具体布局上来看,孔子学院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其他地区占比小,世界范围的空间分布严重失衡,区域分布需进一步优化。由于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存在盲点,“两极分化”严重,资源多集中经济和文化都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利于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和发展。

(三)孔子学院师资数量不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孔子学院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要想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树立品牌效应,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实力和影响力,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关键,包括师资数量和师资的稳定性。由崔希亮(2010)指出的“汉语国际教育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中看出,推动汉语的国际化教育需要有大批受过严格训练的汉语教师,此外,汉语教师的质量应该是能经受住考验的。在如今的孔子学院中,教师队伍的组建以中方机构派遣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但是,孔子学院的教师队伍有极大的临时性意义,中方派遣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任期1至3年不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及其不稳定,任期结束后就要离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及其不利,因为他们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新老师的教学方式。从大量志愿者的支教情况来看,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拥有高素质汉语教师的数量也十分有限。

(四)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孔子学院虽然在十几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一定成就,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代表。但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方式较单一,外界对于中国通过孔子学院实现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一方式褒贬不一。虽然这仅仅代表着部分人的态度,这些主观想法是没有证据支撑的,但是我国在促进孔子学院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主动反思自身的文化传播方式,我们这样的文化传播策略是否存在单一化和操之过急等负面问题,文化传播方式的选定是否应多样化,更好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接受,这值得我们对自己的传播途径进行反省。

三、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路径优化策略

(一)孔子学院自身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应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保持着中华文化的自信,让更有底气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异国他乡。当然,孔子学院要真正做到在文化传播过程保持文化自信的态度,就需要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精华,让优秀的文化资源在全球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取得更好发展。“国学热”“汉语热”“孔子热”等国内外的教育现象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当代文化价值,这份文化价值应该成为我们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底气。孔子学院对外的跨文化传播,极好地反应出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和积极践行,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

(二)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

针对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脱离当地文化实际等问题,应贴近当地的需求,积极推进孔子学院的“本土化”进程,实现当地文化与孔子学院所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连接点,接受和学习起来不至于突兀和不理解。所以,孔子学院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贴近当地需求,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和跨越式的发展。孔子学院为促进跨文化发展所做的努力要落到实处,其中,对于教材的编排和使用问题便可以考虑支持各国孔子学院编写适用的本土化教材的方式。本土化教材的使用让学员更好联系本土文化,从而将本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更好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的编写应灵活化,结合当地文化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编写。所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针对各地不同的本土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让本土化的教材更好服务于学院学习的需要。

(三)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完善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孔子学院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代表,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大大小小的阻碍。在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亟需完善自身在跨文化方面的传播策略,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思考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首先,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传播内容的选择。所以,在传播内容的确定上应通过精心筛选,以各国间的文化共性为内容原则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起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此外,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尤其重视传播方式的选定。要注重采用合适的传播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例如,“温和的、隐性的”等传播方式等能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注重文化的传播方式。同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学员接受能力的差异,尊重各国间文化的不同差异,尽量避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其次,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国际友人的帮助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知华友华”型的国际友人,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国际基础,通过国际友人的第三方的角度表达出中国故事增加了说服力[5](P47)。

(四)加强教师培训,壮大孔子学院强大的师资队伍

当前,孔子学院中授课教师的主力军是国家汉办海外公派的志愿者,志愿者们经过一年的汉语教育培训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这些志愿者教师们在海外孔子学院任教三年左右又面临回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资力量,不仅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师资人才的流失,对学员来说也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学员们极不容易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又面临着更换老师的处境,需要他们重新调整自己,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完善志愿者的工作机制,为实现志愿者老师能在孔子学院长期工作提供切实保障。另外,本土化教师的培养也是增强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本土教师对于自己国家本土的文化更熟悉,同时也更了解当地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学生的学习。

结语

孔子学院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在像其他国家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理解对方国家的本土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注重理解别国在接受文化的思维。再此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交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在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实现全球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就需要从文化传播策略、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深入,以更好实现孔子学院基于全球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孔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