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19”综述

2019-02-21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8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赵 霞 宋 哲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于2019年 4月22日-23日在武汉成功举办。在论坛主旨演讲、专家发言和四场圆桌对话上,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江经济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为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湖北省委领导认为我国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取势中部、盘活全局,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湖北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谋划实施“一芯两带三区”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推进集成电路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乘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除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省经济增长保持在7.8%的合理区间,2019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8.1%,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日益巩固。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两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显著成果,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共创大保护格局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取得进展,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获得感显著增强,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湖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破解“化工围江”问题,在还长江一江清水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多,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不少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因此,高质量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胡保林认为长江大保护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流域整体保护性不足,地域管理分割严重,环境历史欠账多,存在发展和保护均不足的双重压力。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长江流域存在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流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南北区域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北京大学教授吕斌认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能过剩、相对落后的工业化形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认为,长江经济带面临交通系统有待优化(表现为航运能力未充分发挥、区域交通通道连通性不强)、生态环境亟待改善(表现为长江沿线环境压力大、生态安全风险大)、城镇空间布局缺乏协调(表现为国家战略区分布不均、省域空间布局缺乏衔接)等问题。成都理工大学黄寰经过分析,得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空间耦合协调度略高于产业—人口和人口—空间的耦合协调度的结论,进一步印证了成渝城市群产业先行的现实发展情况,各城市拥有各自优势产业集聚,但集聚程度较低,产业发展仍较落后,导致产业—空间耦合协调度并未与产业—人口和人口-空间的耦合协调度拉开较大差距。

三、创新驱动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两个领域或方面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的创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国家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创新驱动是胜负手,是关键的一招,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入手。在以企业、院所为主体的微观层面,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提出创新是一个大产业,研究其内在规律,关键点在人才、资金、产业和市场支撑。

中国科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提出,人口、经济总量均占全国四成以上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轴带、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带。目前,长江经济带城镇密度达到44.25个/万平方公里,超出全国城镇密度(20.96/万平方公里)1倍多,“美丽长江”建设必须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强化“龙头”、重建“龙身”、夯实“龙尾”,尤其是要将武汉培育成中游的战略支撑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表示,长江经济带要高质量发展,决不能走高投入、高能耗的老路,而要打开“全要素生产力”这个“黑箱”,从中挖掘关键要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部原部长李善同认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必须重视传统产业升级,走个性定制、规模经济的路子。

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看来,创新包括科技和制度双轮驱动,应利用长江经济带富集的科技资源,建设创新走廊。吕斌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全社会、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提出企业要舍得投入,主动创新,不能只依靠国家的科研经费。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胡卫东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载体。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简政放权和减税让利两个驱动力起了巨大作用,下一步要更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保护民营企业家精神。

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长江经济带成为协调发展走廊,与会专家纷纷建言。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军认为,浙江区域平衡问题解决得好的关键在于民营经济。他提出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区域协调、落后地区赶超先进地区最强大的动力。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所所长彭智敏认为,协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串起了五大发展理念,但“中三角”一体化起步晚、进度慢,面临的还是如何起步的问题,需要各地更积极主动的作为,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认为,区域协调和区域合作的基础是分工,应在开发区与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补偿、农业补偿和生态购买制度,形成“污染者赔偿、保护者补偿”的地区之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针对跨区域“断头路”现象,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实际,给出三个“深度联动”的建议:一是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深度联动;二是积极实践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上深度联动;三是探索实践一体化区域合作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上深度联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中部的长江经济带城市面临重大崛起机会,要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崛起,不仅要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并且让发展的外溢效益向周边扩散,南方崛起向北方蔓延,带动东西南北均衡发展。成长春提出,从均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解决数量问题,而协调主要是解决质量问题,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融合共生的流域命运共同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曼表示一体化绝不能停留在开协调会的层面,应从整个黄金水道如何有效利用以及市场监管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提出,将地处长江内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国家核心城市群,要破除产业“梯度转移”的旧观念,绝不能将“长三角”“珠三角”淘汰的产业转移给“中三角”、成渝城市群,而是要加大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在长江内陆的布局,使之形成和“长三角”共同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长江创新走廊。

五、生态环境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围绕“生态环境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与会专家从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响应、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等角度,为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生态环保部原总工程师彭近新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除实现政府层面经济、能源、环境规划“3E”一体化,企业要成为其中的主体,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体,绿色经济发展的主体。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刘耀彬分析了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三者的核心要义、研究问题和理论基础,认为可以从多维演进视角看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博导杨仁发认为,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应根据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差异化,长江中上游城市要不断加强对先进治污技术的吸收能力、积极引进技术创新人才,逐步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将环境规制的“挤出效应”转化为“创新效应”。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吴胜军从气候、泥沙、土壤、地灾、生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六、学术研究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发达国家,智库的影响力非常大,其研究成果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本次高端智库对话中,参会专家不仅分享了他们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战略布局、指标体系、生态补偿、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独特思考,而且表达出强烈希望,期待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级智库、长江沿线11省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行广泛交流、合作研究。

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张忠家建议进一步增强学术自觉,构建以长江为研究对象的“长江学”,打造学术研究共同体,聚焦系统研究,探索长江研究的规律,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黄勇认为,除了要重视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带,还应当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通力合作,打造世界级的教育产业集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的创新示范带。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刘国新提出学术助推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述明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经到了学术要聚力和发力的阶段。长江经济带沿线的智库应该集聚力量,为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学术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做智库既要上达决策者又要下达群众,在这两个方面的张力中寻求稳定。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从管理者的角度,提议每年发布长江经济带“年度十大课题”,通过全国招标或者全世界招标的形式发布,不断把长江经济带研究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长江之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