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9-02-21田文君刘宝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技术学校资本论职业

田文君,刘宝杰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并且在《资本论》等名篇中有过系统的呈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等名篇之中所阐释的“职业教育生成论”“职业教育发展论”“职业教育类型论”以及“职业教育作用论”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践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接下来,笔者将对《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展开具体探讨。

一、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生成论

职业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造性地运用“绝对矛盾”学说来解释在现代工业生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所谓“绝对矛盾”是指大工业的本性与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560,也就是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其必将打破固定的劳动分工,实现各行业和各部门工人之间的自由流动。但是,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却又“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1]560,阻碍工人之间的自由流动。由此便造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大工业的本性与其资本主义形式之间的“绝对矛盾”。这一绝对矛盾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不断被损害的残酷事实和劳动力无限度被浪费的严重后果,又用其上述灾难,迫使资产阶级“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1]561。为了使各种关系适应于上述规律的正常实现,保证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资产阶级通过了工厂立法,实现了“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1]561,职业教育自此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壮大。

换言之,是现代工业生产,也即大工业生产,催生并发展了职业教育。现代工业生产的诞生是职业教育生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论

在职业教育萌芽以后,为了保障儿童接受职业教育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害,童工委员会曾多次呼吁将儿童和少年置于“工厂法”的约束之下,以“使他们免于在幼年从事损坏体质和引起早衰的过度紧张的劳动”[1]566,以及享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1]566。但不幸的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工厂法”中这项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令,“仍完全是一纸空文”[1]569。导致这一不幸的原因之一在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403,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儿童也变成了父母的赚钱工具,他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甚至不惜损害未成年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也要把他们送进工厂去打工赚钱。导致这一不幸的原因之二在于,尽管法令规定了工厂主“在雇佣10岁至12岁的儿童时要索取学校的证明”[1]571,但是由于雇佣童工可以榨取高额的剩余价值,因此有的工厂主宁愿冒着违法的风险也不照办。导致这一不幸的原因之三在于,部分少年儿童“让长时间的过度劳动累得精疲力竭”[1]571,已经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支撑他们完成学业。

上述三种原因,虽然作用主体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源却只有一点,那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职业教育无法占据其应有的位置,故而职业教育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之下很难得到顺利发展。而突破这一桎梏,促进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方法就是,“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1]561,也即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后,做到“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2]305,从而真正破除家庭贫困等阻碍少年儿童完成学业的不利因素,保证每一位少年儿童都平等地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类型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依据其产生方式和所教授的知识范围,可以将职业教育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一方面,就其产生方式而言,“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是“全面发展的个人”“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561的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而“职业学校”教育则无法自然发展起来,它的发展需要工人阶级“把技术学校理论的和实践的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3]。另一方面,就其所教授的知识范围而言,“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主要教授学生们关于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而“职业学校”教育则主要教授学生们“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1]561等方面的知识。

尽管“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在其产生方式和所教授的知识范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绝对割裂和对立的,相反,它们还统一于综合技术教育之中。所谓综合技术教育,是指那种旨在“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4]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职业教育形式从其所教授的知识范围上来看,涵盖了“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形式以及“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所教授的知识范围。同时,从其所授课场域上来看,综合技术教育既要在普通学校中进行,还要在工艺学校、农艺学校和职业学校中进行,同样涵盖了“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以及“职业学校”教育的授课场域。由此可见,综合技术教育是“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的统一体,它有力地证明了“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之间不仅是各有特色的,同时还是紧密相连的。

四、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作用论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教育,也即职业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230。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终极作用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终极作用,职业教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受教育的劳动者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铺垫。其一,职业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和生产原理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得受过教育的劳动者能够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来当作他们发挥力量的手段,并以此来延长他们的自然肢体,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其二,职业教育可以“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5]166,从而达到提升受教育劳动者劳动力质量的目的。其三,职业教育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6],它不仅可以把原本从事体力劳动的受教育者,培养和训练成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还可以把原本从事简单劳动或者一般性劳动的受教育者,训练和培养成能够从事复杂劳动和专门性劳动的劳动者。其四,职业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生产技术基础和生产结构变化的需要,从而“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困工人人口”[5]232;进而实现“用把那种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5]232,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质言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看来,职业教育教会人们使用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自由快乐的从事劳动生产则是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由此,便将职业教育、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五、 《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资本论》从发表到现在,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故而《资本论》中所阐释的职业教育思想难免会带有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资本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科学性。相反,《资本论》中所阐释的有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对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办学目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的观点,启示我们在兴办和发展职业教育时,要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办学目标,从而努力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实现全面发展。首先,职业技术学校要想办好职业教育,顺利实现其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办学过程中,要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办学之本和立教之本,确保一切办学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一核心而展开。其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7]。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想办好职业教育,顺利实现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还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老师”[8],从而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和补充充足的师资力量,满足其自身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最后,职业技术学校要想办好职业教育,顺利实现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还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设置其开课目录,做到在其所开设的课程中,既要包括教授学生们专业技能的课程,又要包括教授学生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们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做好知识的积淀。

(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在马克思看来,让广大的无产阶级接受职业教育的初级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以使他们的劳动素质能够很快适应和满足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终极目的则是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上述宝贵思想启示我们,在创造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时,既要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9],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着力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初级目的在于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工资收入水平;终极目的则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时,既要紧扣其初级目的,又要紧扣其终极目的。既“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0],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又要更加注重实现教育公平,通过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等战略路径,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0],都能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让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民富起来。职业教育的这一重要作用,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到改变命运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摆脱贫困,进而“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11],彻底斩断农民的穷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让农民学会更多的职业技能,教会农民更多的致富之道,从而帮助农民拓宽其收入渠道,提高其收入水平,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其次,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把农业生产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而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开展职业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的农艺技能来缩短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最后,职业教育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职业教育将使劳动者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307,从而跨越工人和农民的职业界限。当工人与农民的职业界限彻底消失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2]308。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

质言之,鉴于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技术学校资本论职业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CLASS STRUGGLES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