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标素养提学力 品人读史育情怀

2019-02-20朱晓燕

中文信息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习力家国情怀

朱晓燕

摘 要:有人说:“历史教育:为‘人保存一份精神洄流的地方!”这句话激起我深深的共鸣。正所谓的“读史明智”,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更应该是历史知识背后的历史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而历史的缔造离不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品读和欣赏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感悟他们的情感与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驱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而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促发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力的养成。

关键词:学习力 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2

前言:问题由来

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学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些问题,专家们也作出了许多精辟的回答,如“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是为了感悟历史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锐,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那么,历史教育又是为了什么?非常认可某位老师说的——“历史教育:为‘人保存一份精神洄流的地方!”历史教育是引导学生品读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教会学生关注和审视现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塑造自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力的过程。

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关系

“‘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个体的终身学习力。国际教育界早就提出“学习力”的“五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终身学习者也必然是具备崇高的团队协作与沟通互动精神、良好的社会参与与人际交往能力、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批判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特质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渗透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这些特质的养成息息相关。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散性思维、批判与创新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意识等终身学习力的特质,塑造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国家和社会打造拥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至于学科知识与学习力的关系,我想用一幅图来表示:

学生在学科知识与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养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反思能力,培养自身的意志与进取精神,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的协作交往中提升自身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最终获得终身学习力的发展。

所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力养成的载体和途径,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更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塑和升华的直接推手。

二、品人读史育情怀

根据2017年新课标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含义理解,我将“家国情怀”粗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自我价值观”,主要指健全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二是“爱国情操”,主要指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借鉴性”,主要指对各国各民族各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放性态度和包容性心态,四是“时代性”,主要指历史人物在当时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对当下的我们具有的启发性。所以我认为“家国情怀”培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过程,是学生学习对历史知识呈现出的价值观进行自我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人格魅力自我重塑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内化历史知识及其背后的情感感悟,逐步培养自身的学习力为终身发展积淀方式与方法。

1.品读人物——悟伟人之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品读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的缔造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的沉淀在历史画卷中,品读他们的点点滴滴,了解他们的生活轨迹,我们的心也会随之跳动,感悟他们在每一个抉择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我們的情也会随之感染。历史教学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在的自我感悟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和正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呈现的巨大精神财富,尤其是通过品读和赏析历史人物,感受伟人的精神力量,不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塑造符合个体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品人读史,欣赏历史上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品读他们的生活轨迹,赏析他们的心理历程,了解他们得失,能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欣赏历史人物,品读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悟伟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家国情怀,会激发我们聪明才智,健全我们人格,开阔我们眼界,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我们未来的人生之路铺垫,为我们的终身学习力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

2.解读人物——渗素养之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巩固、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内化和养成终身学习力的途径。

下面以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中孙中山先生一生轨迹为例,来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引导学生品读孙中山先生的事迹感悟他的家国情怀的同时渗透和落实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满怀爱国热忱,从主张改良少年转变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弄潮儿,结束一个旧时代,开拓一个新时代,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深远影响;他开拓创新、百折不挠、与时俱进、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奋斗。

2.1品孙中山先生重塑价值观提升“自我人格魅力”的情怀

提问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学生:从“医人”到“医国”;①民族危机加深;②接受西式教育;③民族责任心的驱使。)通过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了解孙中山先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生,不断积淀人文素养和塑造自我人格魅力的一生,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和不断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生,感知他那颗鲜活的“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他的这种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2品孙中山先生 “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

提问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政治主张)有何转变?为了实现“救国救人”,他提出了什么具体方法?具体有哪些事迹?

通过学生归纳和整理,了解孙中山先生这一时期的人生轨迹,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是怎样在民族危难时刻“救国救民”不懈奋斗的精神;渗透了一种家国情怀是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和树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2.3品孙中山先生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情怀

提问3:在孙中山晚期,为什么转向“反帝”“以俄为师”“联俄联共”?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孙中山先生心路历程的转变:

早年:把斗争矛头指向满清政府,不仅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甚至对对帝国主义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如《告各友邦书》。

转变:他在不断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列强的本性,意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

晚年:他带领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实现合作,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主张,并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关注劳工阶层的主张。)通过一步步探究孙中山先生这一时期的心里历程和人生轨迹,能深深感受到他那百折不挠、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质与精神,我们的心随之澎湃受之感染并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2.4品孙中山先生 “兼容并蓄”的借鉴性情怀

提问4:请罗列孙中山一生轨迹中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事迹?这些事迹又体现孙中山先生的哪些品质?

(学生:团队合作 成果分享)早年留学欧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学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加入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三权分立创五权宪制……面对民族危难时局,孙中山先生不断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明,体现和感悟孙中山这种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借鉴性。

3.对比人物---悟时势之家国情怀

学生学习力的养成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需要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也就需要教师设置开放式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与和谐、认知与情感相融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我、分享成果,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学习力的养成铺垫。所以在学习完孙中山先生一生轨迹之后,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孙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我在课堂上追问:

追问1:在中国民族危机不断深重的年代,还有哪些历史名人如孙中山先生一样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爱国潮?

(学生:合作探究 畅所欲言)通过这一开放式问题的设置和教学手段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的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进学生学习力的养成;更能通过同一年代的人物类比,让学生深刻感悟时代人物的家国情怀。

4.打造人物——塑学生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解读人物悟伟人之家国情怀对当下学生的启发性更突出了“家国情怀”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情怀以塑造学生自我人格,树立起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继承和弘扬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奠基。所以,對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进一步延伸拓展,再一次解读探究与感悟中山精神:

追问2: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使他“越挫越勇”?体现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通过对孙中山先生一生轨迹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和探究中山精神到底是什么?

通过前期的教学环节,学生已经感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人生轨迹,通过这一环节讨论与交流,学生更强烈感受到伟人身上的可贵品质。至于孙中山精神,用一系列名人的评价(如:鲁迅、列宁、胡锦涛、习近平……),让学生感知名人眼中的伟人是怎样的,与自己心中的那个孙中山先生形象是否一致,进而感悟中山精神到底是什么?

追问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从中山精神中你认为应如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畅所欲言)这追问直接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现实,不仅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反思和领悟功能,变教师“言传”为学生自己“意会”,也教会学生去反思历史,感悟历史,探寻历史,如何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和健全人格的作用。

总结

21世纪也是个多元化的世纪,历史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元化的,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更是多元化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历史课堂教学也需要充分尊重和正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性,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在的自我感悟和精神升华,引导学生感受知识背后的巨大精神财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多维度的感知历史,汲取多元历史观,构建自我情感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审视现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塑造自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实践与活动、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的方式,激发学生个体的探索欲望和批判创新意识,实现自我终身学习力的养成。

猜你喜欢

学习力家国情怀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