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城兴市话城隍

2019-02-20翁得禄

闽南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隍城隍庙神像

翁得禄

海澄镇临海,荡漾着极其深厚的海丝底蕴。在十五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地处九龙江入海处的月溪一度成为外贸通商口岸,从月港出航的商船以马尼拉为中转,间接开辟了一条贯穿欧亚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海上航线。随着月港的兴起,明朝廷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批准割龙溪、漳浦县部分辖地设置海澄县。同年,隆庆改元,县治告成。

正所谓“一城一城隍,城隍满天下。”海澄置县的第五年(1571),海澄县在城南正式兴建海澄城隍庙。海澄城隍庙不仅见证了月港的兴衰历程,更是古月港现存古迹之一,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来到海澄,来到月港,就不能不去城隍庙走一遭!

海澄城隍庙位于龙海市海澄镇城隍路段。伫立路口,一座造型古朴、雕镂精美的青石牌楼映入眼帘。“月港呈祥容四面八方商客,城隍显赫荫千秋万代子孙。”这幅雕刻在牌楼上的楹联,正好述说着月港与城隍庙尘封岁月的历史渊源。

走进城隍庙山门,放眼望去城隍庙广场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别致幽静,放生池中鱼龟嬉戏,金炉炮池烟雾缭绕……此时此刻,正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家,或坐在亭中,或席地草坪闲话家常。跨步向前,迎面那块古朴的石碑刻横于水泥路中央,只见石碑上赫然刻着“环桥门”三个大字,左下角留有“知海澄县事临海王戟立”字样。这块石碑刻便是明代兴建海澄县城的西城门匾额了。

城隍庙大殿位于石碑右侧,坐北朝南,整座建筑雕龙画栋,木雕艺术古朴典雅,瓷雕工艺栩栩如生。庙门前两只戏球弄珠的小石狮子萌态可爱,小巧别致。跨门而入,城隍庙的大埕上两匹昂首阔步的石雕骏马,正抬起前蹄欲奔驰踏尘而去。经过大埕进入城隍庙前殿,前廊的大门两侧供奉着“七爷八爷”神像。或许,“七爷八爷”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说到“黑白无常”的大名那可是家喻户晓的。没错,“七爷”就是“白无常”,本名谢平安,而“八爷”则是“黑无常”,本名范无救。站在前廊抬头仰望廊檐,只见檐下的横梁上悬挂着一个两米开外的大算盘,算盘下两根廊柱上那幅“人生切莫空计较,苍天自有大乘除”的楹联,好似在开解人们心房一般,告诉那些凡夫俗子一生何其短暂,只有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损人利己的不法之徒,城隍爷早已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案,只要时机一到,便会跟他们盘算一番。这不就应了那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其实,城隍庙诸如此类的楹联还很多,例如:“任尔机谋,亦打不通此间关节;豪强权享,岂能躲过这里神明。”还有“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特别是那幅“居心不仁,任尔叩跪终无益;济世行善,见吾不拜有何妨。”这些楹联凸显了城隍爷掌管阴阳,主持正义,刚正不阿,除恶扬善的清廉形象。或许,这就是城隍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教化吧!

经过天井,天井两侧为偏殿,祀奉着十二尊阴阳司公及福德正神、虎爷和伽蓝爷神像。天井的正前方有一座拜亭,拜亭正中摆放着一张供桌,穿过拜亭即是城隍庙的主殿了。城隍爷被定位为各级行政司法神,而主殿就是城隍爷审理案件的办公场所。因此,主殿的布置便和古代衙门无异。主殿正中为神龛,供奉着大小两尊城隍爷神像,大神像为红面泥塑镇殿城隍,而小神像为软身木雕出巡城隍。

海澄城隍庙所俸祀的城隍爷乃由福州城隍庙分灵而来,其神灵为西汉御史大夫周苛。神龛上方悬挂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大匾,神龛前的案桌上则摆放着笔砚、官印、笔山、文书、惊堂木、令箭桶等一应齐全。神龛左右两侧陪祀着文、武判官以及四尊班头泥塑彩绘神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文判官为红面羊须的文官形象,一手握朱砂笔,一手捧生死簿,其职务主要是调查百姓品德善恶及负责城隍文书业务。而武判官则是一张黑脸上满是络腮胡须,身穿甲胄,手持流星锤,威武勇猛,其职务主要是在文判官判决之后,负责执行。而班头又称排头,是古代衙门的差役,专门负责执杖刑法的工作。

主殿两侧为偏殿,左偏殿祀奉先生公、孔子、月老等神像,右偏殿奉祀城隍夫人。城隍庙作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桥梁,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至十月初十,城隍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届时,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的城隍信众,都会回来海澄城隍庙参加祭祀活动。因此,奉祀城隍夫人的偏殿便成为了各地政要为海澄城隍庙题词的“展示厅”,如连战敬题“保境安民”、“敬化风清”,吴伯雄敬题“海澄都城隍庙”“神威显赫”等等。

穿过偏殿进入后殿天井,天井两侧有两口六角形水井,靠天井左墙处摆放着石凳石桌,以及七通石碑记。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立的“漳州分府太老爷赵掌摄澄篆革除书县总事定里书修庙克敕”、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立的“漳州分府兼摄澄篆赵太老爷清政惠民颂德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署理丞海澄县事邑尉裘公惠爱纪绩碑”、清同治八年(1869)的修庙捐银名單、清同治十年(1871)的“厘修后殿佛堂及仪门茶厅等处工程捐金姓名”、清道光十三年(1833)的“重修城隍庙捐金姓氏碑记”、民国五年(1916)的“重建戏台碑记”。这些石碑刻均记述了历代官吏为民办事与海澄城隍庙修葺的史实。

城隍庙自建庙后,从明崇祯六年至清同治十年共200多年间,有过6次较大修葺,明崇祯六年(1633)知县梁兆阳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赵太老爷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王仆霖再修,并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清同治八年(1869)、清同治十年(1871)再修。建国后城隍庙经过三期修葺,如今海澄城隍庙面积达1081平方米,广场面积4400平方米。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数百年的古月港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龙海市乘此东风,进一步推动海澄镇经济发展,不仅老城旧貌换了新颜,就连大街小巷亦是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特别是城隍庙口,不管是周始周末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美食特产、游乐健身,吃的、玩的那是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猜你喜欢

城隍城隍庙神像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逛镇江城隍庙街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的城隍神是谁?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城隍庙的世俗担当:反腐戒贪
法老神像神奇自转
神像与踏脚石
驮神像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