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藏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9-02-20黄海皎

西藏农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稞农牧民西藏

黄海皎,李 杨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32)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藏族人民传统食物,可以说青稞是西藏的立农之本。青稞的种植既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问题[1]。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2018年,西藏净耕地面积34.67万hm2,其中青稞种植面积为14.18万hm2,占净耕地的40%;2018年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良种推广面积达12.73万hm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愈加重视,青稞独有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面分析全区青稞生产现状,合理规划布局,对青稞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

1 青稞生产现状

1.1 特殊的战略地位

青稞特殊的生产环境决定了其无法完全靠调进来满足,调进千百万公斤的大米、小麦很容易,而调进千百万公斤的青稞则无法实现。自我区开始种植农作物以来,青稞就成为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以其优良的适应性,占领绝大多数的比例。全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中,包括尼玛、革吉等高寒牧区在内共有65个县种植,海拔幅度为800~4750 m[3]。青稞不仅是西藏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西藏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作物,青稞生产的稳步发展,对我区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及涉农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粮食主产区先后经历了3次较大的的品种更换,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良种良法及相关配套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如种子包衣、机械播种、合理施肥、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均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种植水平。在全方位,立体式的努力下,全区青稞平均产量由1951年的550 kg/hm2达到2017年3900 kg/hm2,提高了7倍;2017年西藏青稞总产量为79.5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77%,预计2020年青稞总产量达到100万t[2]。

1.3 农田灌溉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西藏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降水时间又比较集中,因此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生产。其中,每年的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同时,60%的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区域性和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近年来,西藏建成了满拉、墨达、雅砻三大灌区,共计5.06万hm2以上灌区,初步解决连片耕地灌溉用水的保障问题,有效灌溉面积达16万hm2,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为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4 青稞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始起步

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对青稞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竞相投入到开发新型青稞食品和传统食品的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青稞红曲酒”、“青稞爆米花”、“青稞饼干”等新型食品已工业化;传统食品工厂化生产方面,“阿妈羌玛”、“喜孜羌”、“三口一杯”等青稞酒产品均受到区内外市场的一致认可,白朗、隆子等县也开始建设较大的“糌粑”工业生产线,尝试克服原工艺灭菌不严、包装粗放、易霉变等问题[4]。

2 存在问题

2.1 传统种植观念很难改变

西藏青稞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500多年[5],但截至到目前,全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仍旧非常缓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青稞-油菜”混种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地区田间管理过程缺失,粮食也不进行售卖,“人和牲畜有吃的就行”思想依然存在。

2.2 基层农技人员匮乏

乡镇政府干部都是万金油,各行各业都懂点,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基层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或其他灾情,并不能及时给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只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然后邀请专家过来查看并给出处理意见,所以当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仍然是限制农业推广发展的重要问题。

2.3 去杂、收获管理不规范

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推动全区良种研发、繁育、推广水平不断攀升。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由于机械条件或者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粮食混杂、遗传性质改变等现象,最终导致品种优良性状逐渐退化,粮食产量与品质不断降低。

2.4 加工业产业化水平低

虽然青稞产品企业不断增加,商品更加多样化,但传统的青稞食品,如糌粑、藏酒等,在手工作坊中生产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其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操作过程缺乏严格卫生要求,很难形成大规模生产,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新型工业食品方面,青稞白酒和青稞啤酒等酒类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但受到青稞生产不足、没有麦芽生产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青稞麦片、青稞方便面、青稞速溶粉等新食品大多是模仿其它谷物食品,用青稞原料试产试销,尚未形成形式与原料品质特点一致的过硬产品、品牌和规模,总体现状是老产品不对路、新产品档次低,有原料没产能,有产能无原料,产业开发十分缓慢[6]。

3 建 议

3.1 加快培育精干高效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在于人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关键在于落实。然而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是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针对我区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通过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增强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基层人员科学种植及管理认知;二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培养一批农业技术骨干、种殖、养殖大户等,以点带面,增强农牧民种植水平,改善传统观念;三是,基层原有的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只学习相关农技知识,更要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平。

3.2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通过展示良种良法关键技术,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认知,加强农业科学致富的理念。以示范为例,有针对性的对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新技术进行讲解,让农牧民对比原有技术,使农牧民真正懂得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另外通过精准指导服务、组织交流、观摩等手段,通过技术带头人与农牧民、农牧民与农牧民的交流,使农牧民切实体会到科技的力量和科技带来的实惠,增强农牧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切实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

3.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种田水平

技术培训是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素质,农牧民才会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技术、新方法[7]。

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不能”:一要把培训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能只在农闲时培训;二要因需施教,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在培训时间上要适时,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有生产上急需的新技术,也要有政策导向、市场信息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目的;三要因人施教,不能搞“一刀切”[8]。我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部分为妇女和老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低,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差,在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亲自尝试,农牧民之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种植技能的目的。

3.4 突出绿色农业,发展健康产业

我区具有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的天然优势,保护西藏的青山绿水、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大力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通过青稞的特殊功能性,大力发展相关加工产业,增加青稞产业链的延伸,以此来带动青稞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青稞农牧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青稞地里的母亲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