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及路径探讨

2019-02-20王亦男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王亦男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传统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通过代际传递而不断创新发展。可以说,传统孝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容,更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和多样的存在形式,是涵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滋养和培育路径。

一、内涵界定:传统孝文化的内容阐释

传统孝文化是历经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而形成的,并且“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2]

(一)传统孝文化的家国理念

孝文化在家国理念方面,代表观点有“父慈子孝”“移孝作忠”“忠臣处于孝子之门”等。《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赡养父母、对父母恭顺敬爱是为孝。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生活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人的生存也主要是代际反哺互养的方式,此时的孝文化既是古代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维系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孝是从奉养父母开始,随之扩展到效忠君王,而孝亲忠君的基础是自身的修养。中国传统伦理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认为齐家是国治、天下平的前提条件,认为侍父能做孝子、侍君就能做忠臣。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会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因而人的根本一旦确立,那么治国之道就产生了,有家国理念的人就会自觉地将道理应用在对待君王和国家之中。换言之,当一个家庭能做到和睦之时,国家就可以和谐有序。

(二)传统孝文化的伦理精神

孝文化在伦理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继志述事”。“报本返始”能让人任何时候都及时地反思先祖创业过程中的艰辛,“慎终追远”表达了对先人的追念之情,“继志述事”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寄托古人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古人为家庭、民族和国家做事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儒家代表人孔子继承并且发展了孝文化。首先,孔子强调孝必须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不能仅仅满足其物质生活,还要注意关注父母的精神生活,要使父母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慰藉。“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孔子之孝在于“人人之仁心爱意”;其次,孔子将“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他将符合礼的行为直接看作是孝;再次,孔子把“孝”与“悌”结合起来。“悌”是尊重和崇拜兄弟,本质是要求人们把血缘关系的等级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最后,孔子又提出了“几谏”的原则,用来协调父子关系。这些思想都表现了孝对古人伦理精神方面的影响。

(三)传统孝文化的道德规范

孝文化在行为规范方面,孔子找到了更为广泛的渊源,即人们共有的“仁”。孔子“极大地扩展了孝的范围。”[3]他拓展了孝的伦理精神,解决了家庭的亲情关系,把孝从“贵族式”扩展到了宗法制度。至此,孝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规范。此外,《孝经》也通过对孝行和为政之德及其关系进行梳理归纳,“将原本规范血缘关系的家庭伦理变成了国家政治哲学,将简单父子亲情伦理常转化成具有宗教意义和政治教化功能的普遍德行。”[4]在汉代,统治者开始注重孝的实践作用。一方面统治者以身作则、行孝重孝;另一方面开设“察举孝廉”的选拔制度,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自此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孝文化也是相当重视的,总体说来依旧是“以孝治天下”。总之,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5]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孝文化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关键问题,总结现实经验,对传统孝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的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价值意蕴:以传统孝文化涵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灵魂”。[6]传统孝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传统孝文化经历怎样的演变,其所蕴含的感恩、孝养父母、敬爱长者和他人、诚信守义等思想精华将长期存在。

(一)传统孝文化忠孝仁义的伦理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当前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致使其感恩意识逐渐地淡化。古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老师对自己的教育、社会对自己的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这都体现了他们缺乏感恩意识,主要表现为:漠视父母的恩情、缺乏亲情意识、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知体谅父母、“唯我独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拈轻怕重”“没有回报就不奉献”等等。还有缺乏自律、知行脱节、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无法承担社会义务、缺乏家庭责任等。种种现象表明,缺乏感恩意识不能正确地认识到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恩惠,而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回报之心。

在传统孝文化中,孝是一种道德观念,是做人的根本。狭隘的孝是“善事父母”,而广义的孝是“事亲、忠君和立身”。从孝与感恩的关系来看,“孝是感恩的前提”,而“感恩是孝的体现”。[7]所以有一种说法,“不知感恩则为不孝”“感恩而报恩,即为孝”。[8]通过传统孝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一切恩惠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通过传统孝文化的引导,使大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恩情,唤醒内心的感恩、回报意识。将感恩意识转变为自觉行动回归仁爱,做到“知行合一”,有助于进一步地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感恩的优良品质。

(二)传统孝文化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具有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性的一种精神。在古代“国”是君主的“私产”,忠君即爱国,岳飞的“精忠报国”就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例子。“岳母刺字”反映的既是“报国”也是“孝母”。古人也会说“忠孝不能够两全”,从表面上看起来“忠”“孝”似乎是对立的,但从深层次看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事君”与“事父母”之间的选择上就已经说明了“孝”在起作用。尽管现在的“国”与古代的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的“国”是属于人民的,从人民为“奴仆”变成了人民为“主人”,对爱国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古代“忠”“孝”的精神蕴涵是值得我们继承发展的。“孝”是爱国之心的根源,“报亲扬名”是忠君爱国的动力,“尽孝事功”是爱国兴邦的具体行动。

今天的爱国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应该是一种十分理性的情怀。传统孝文化中的“爱”“顺”“敬”“义”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都是有价值的,也是和开放的、包容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相契合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传统孝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中形成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维护自己的权力继而改造了孝文化,将孝文化据为己用。其中包含了束缚人们思想的糟粕成分,产生了“愚忠”“愚孝”的极端片面现象。所以传统孝文化要坚持打破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使得其中的“仁义礼智信”运用到当代社会之中。这样传统孝文化就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育才可以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营养。

(三)传统孝文化恪信守用的道德规范有益于培植大学生的诚信理念

“人无信则不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涉及到学生个人道德,还关乎国家的前途及命运。一般来说,诚信意味着诚实和“恪守信用”。因受当前诸多西方思潮的传播,大学生的诚信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诚信的表现主要有: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伪造研究数据;撒谎、伪造文件、捏造事实;拖欠学费、贷款;甚至充当“枪手”谋取利益等等。这些行为是没有诚信、原则和底线的表现,根本上是价值观的扭曲。所以,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培植大学生诚信理念的使命迫在眉睫。

传统孝文化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孝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俗话说“少一点欺诈,多一点真诚”,就是人与人相互交往最理想的一种形式。孝文化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培植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基础,所以诚信是孝的一种表现,没有诚信的人,很难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传统孝文化包含了对亲人的爱和对长辈的敬,将爱与敬推广到与周围人,乃至与所有人的交往时,就达到不伪不欺,进而达到诚信,诚信含于孝又从属于孝。“三纲五常”中“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体现了人在实践过程中,规范行为也由孝影响和制约。”[9]所以对大学生施行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培植其对大学生的诚信理念,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路径探讨:传统孝文化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与传统孝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个人层面与传统孝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感恩、诚信等优秀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十分有必要借助传统孝文化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作用。

(一)国家层面:加强全社会孝道文化教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系长远。要通过传统孝文化来实现大学生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就要从国家这个大环境下开始优化宣传管理机制。通过宣传传播,促使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优化管理机制可以让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继续发扬。以制度为保障,完善管理准则,中国传统孝文化才能真真正正地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才能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标准。同时,将传统孝文化贯穿于新时代的社会制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应用。其次,强化制度保障,推动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规范化。建立传统孝文化的融入机制,系统的探索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与功效,提高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的落实性。并且通过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顺利进行,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方便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和推广经验。最后,以奖惩机制来激励、褒扬一切符合传统孝文化的大学生和集体,使符合传统孝文化的行为得到伸张和推崇,违背传统孝文化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这也符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10]

(二)社会层面: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通过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传统孝文化的传承深入到每个大学生当中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造就一种道德氛围,无形地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情感意识等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来传承孝文化的思想精髓。将摒弃的内容与发扬的内容、限制的内容与提倡的内容进行回炉的再结合,充分塑造新时代下孝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体的新内涵。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抵制消极的社会现象。首先,形成社会荣辱观、廉耻观。通过传统孝文化中的礼义廉耻来端正大学生的“三观”;其次,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到改善社会风气当中去。传统孝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镇园之宝,因此我们更要珍视和传承它。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孝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传播,也可以以大学生为主要人群,以舞台为中心,用歌剧、小品、相声、话剧等方式对传统的孝文化以及以背后经典的故事为载体,进行全新的与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相适应的文化再现以及演绎。使大学生群体在文娱作品里重新体会已经融化在传统孝文化中古人与其父母之间的血脉联系,让他们在发挥自己文艺特长的同时,进行自我的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总而言之,要使孝文化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作用,将传统孝文化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整合到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传统孝文化起到规范公众视野,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认知,重建和谐的社群关系的作用。

(三)学校层面:构建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环节。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大学生的特点、成长的规律以及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促使大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传统孝文化,将传统孝文化的精髓部分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举行关于传统孝文化的文化讲堂。通过邀请知识丰富的教师对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历史特征以及价值进行讲解,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孝文化的价值。第二,校园展板展示传统孝文化精髓。在校园里的各种展板上展示出不同的内容,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名人对孝继承与发扬。可以通过各种小故事来展现孝文化的底蕴,吸引大学生观看了解。第三,举办传统孝文化知识竞赛。不同院系、不同协会组织、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的班级之间都可以举办传统孝文化知识竞赛,通过文化竞赛学习传统孝文化,对孝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按照传统孝文化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四,开展传统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以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加深传统孝文化的认识是一个双赢的形式,不但学生学习轻松,而且印象更加深刻。除此以外,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可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大学生参加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大大增强。总之,要让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结合校园环境向学生表明孝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孝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内心感悟,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

(四)家庭层面:全面营造优良家风氛围

父母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家庭教育就是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教育。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如,热爱祖国,对集体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孝敬老人、尊敬他人、帮助他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以及待人诚信,说到做到等诸多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上以及行为上的熏陶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家长发挥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家长在言行举止和社会活动中做好示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影响和带动孩子学习孝文化。同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父母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家长践行孝文化的自觉性得到提高,促使家庭孝文化的教育实践抓住基础、把握未来。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把握好“舆论引导”和“内涵渗透”。“舆论引导”就是要求家长教会孩子明辨是非。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家长首先做到明辨是非,针对孩子从各类媒体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甄别教会孩子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辨别能力。要明白家长给孩子营造的学习生活氛围会对孩子形成永久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作为引导性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内涵渗透”就是将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要义通过小故事、游戏、行为展现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孩子,让孩子能明白孝文化的内涵并且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向。

(五)个人层面: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理应树立正确的孝文化观念,自觉养成学习孝文化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接受孝文化的教育,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孝文化的意义、基本内容和基本含义等理论知识,并且随时进行深入地自我反省,争取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把孝文化落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地努力践行传统孝文化,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具有爱国、诚信和感恩精神。例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高校学生支教和送知识下乡等诸多形式的志愿活动,都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许多大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感恩意识和诚信理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习并且掌握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人要成长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与感染,大学生是成年人,是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半个社会人,所以在大学阶段需要学习诸多的生活技能、生存技巧以及生活本领。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学习传统孝文化,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理想效果。首先,学习传统孝文化的知识。了解孝文化的概念、范畴以及生动的、典型的故事,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其次,践行传统孝文化。将传统孝文化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联系,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感染带动他人践行传统孝文化。争取做到不仅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还通过个人影响提高周围同学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孝文化的内涵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提升道德修养相融合,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升华自我相统一。

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之上的,“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历经时代的沉淀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文化血液之中,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重视并且利用孝文化,经过合理的积极引导,唤起人们内心的良和善,让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逐渐绽放出光彩与文明印迹。因此,以孝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孝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口,传统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利用生动的、多姿多彩的活动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增强其感染力,积累沉淀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时,继续探索孝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现路径,以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