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浅析

2019-02-19刘伟深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求职者用人单位诚信

姜 学,刘伟深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其言行颇受社会关注,因而对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当前,我国社会诚信整体状况堪忧,失信行为频频发生。商业欺诈、食品安全缺失、虚假广告等事件不断降低人民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和认同。大学生就业诚信是大学生群体诚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大学生诚信就业能促进其他领域甚至整个社会诚实守信风尚的养成;反之,大学生就业失信则会导致社会诚信状况的恶化。

1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1.1 求职简历注水

简历是对求职者个人信息的浓缩与简述,涵盖了个人的基本情况、各阶段的求学经历、学习成绩及不同时期的工作经历等重要内容和信息。对用人单位而言,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的“一扇窗户”,用人单位通过简历对求职者进行第一轮的筛选和评估。因此,简历做得是否得当,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可以说是大学生求职能否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敲门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自我推销意识不断增强,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留住用人单位的目光,“设计”出“美轮美奂”的个人简历。注重对简历的“过度包装”,从各个方面“武装”自己是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

首先,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完整反应或者造假。学习成绩可以说是考核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的检查与反应,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历来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指标之一。部分毕业生为求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私自篡改某些课程的分数,将分数拔高。甚至有部分学生私刻学校教务部门的公章,以提高其虚假成绩的可信度。还有部分学生有选择性的向用人单位呈现其学业成绩,只展示优秀的,而对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重修的科目则避而不提。二是干部经历造假,是否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可以表现出求职者的活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明确表示要选取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甚至要求求职者曾担任过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等职务,这就给了大学生在干部经历造假的理由和不良诱导。三是工作经历造假,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不能从其提供的学习成绩或者学历层次中表现出来,学习成绩只是其学习能力的体现。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工作、实习经验尤为看重,因为这可以体现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工作或者实习经验正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最欠缺的,因此部分大学生在“包装”求职简历的过程中,夸大其词,将自己的工作或者实习经历延长、夸大,甚至无中生有、胡乱编造。

1.2 面试吹嘘、自我拔高

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不足带来的不自信,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层层选拔时率先漏了怯。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部分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夸夸其谈,夸大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用人单位的提问往往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躲避,甚至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面试吹嘘、自我拔高的行为往往出现在大型招聘会上。大型招聘会呈现出面试者众多、时间有限的特点,因此用人单位只能利用短暂的时间,基于求职者的自我介绍和描述对求职者做出初步的了解和判断。因此,口头表达能力出众的大学生在这种大型招聘会中就占有很大优势,凭借自己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本没有错,但若是言而不实就是一种欺骗了。在面试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出的是理想化的“非我”形象,但是当真正进入工作当中,这种谎言就会被拆穿,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聘任到的员工没有其在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准,这无疑会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形象,同时也会损害高校的形象。

1.3 签约后随意违约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同样有着自己无可奈何的一面。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做过多的筛选和犹豫,在就业市场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某些大学生为了不错过每一次成功就业的机会,通常会在对用人单位并不了解和熟悉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草率签订就业协议,当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就业单位时,他们就会任意撕毁之前的协议。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中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做出“一女多嫁”的举动。大学生签约后毁约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也不符合诚信的道德要求。然而有部分大学生却游走于就业市场之内,随意签约又任意违约,不仅占用了其他同学有限的就业机会,也给学校脸上抹了黑,给用人单位的用工计划带来了不便。

2 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2.1 学校要履行在大学生诚信品行培养中的“主阵地”职责,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管理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优良品行的重任,是大学生诚信品行培养的“主阵地”。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开设专门的诚信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就业心理和劳动法制教育。

2.1.1 以管理评估为主体,健全大学生诚信管控机制

大学生在就业中诚信缺失的又一原因是大学生对诚信没有良好的认知,其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系统的管理、监督和惩治。有的大学生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篡改学习成绩是不诚信的行为,其原因就是他们对诚信缺乏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业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就业诚信评价四个方面[1]。此外,还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诚信评价系统。可以建立一套包含学业诚信情况、经济诚信情况、生活诚信情况和就业诚信情况的诚信量化表,并根据学生自身的诚信情况而加分或者扣分,以评价学生的诚信度。此外,从评价途径上,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等手段获取大学生诚信的真实数据和情况[2]。

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投机心理,逐渐滋生失信行为。因此,应加大对就业失信者的惩罚和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3]。如在韩国,通过全国性的网络诚信系统,若是大学生随意违约,用人单位可以将其身份证号录入该系统并生成记录。在该生再次求职时,用人单位可查询其诚信记录,若有一次违约记录,则当场提示;若有两次违约记录,则被提醒这是最后一次就业机会;若有三次违约,招聘单位将告知你永远失去了工作机会。通过这样强有力的惩罚机制,让守信者得到奖赏,让失信者收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惩罚,促进大学生建立诚信光荣的就业心理。

2.1.2 以就业指导为保障,降低大学生就业失信概率

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加强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和劳动法制教育。由于长期在“象牙塔”中成长和生活,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与前途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需求,也不懂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这就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给其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督促其为职业目标而奋斗。理论只有能指导实践才是一个好的理论,然而当前的大学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使得大学生在工作后不能将所学的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中穿插实践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如师范类院校开展“三笔一话”课程,指导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得一点挫折,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端正其就业心理,增强其抗压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法制教育,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清楚劳动者应有的权利和权益,可能遭受用人单位的欺骗而毫无办法;也有可能无意间违背法律法规而承担不利后果。这都要求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明白法律的界限,同时也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各高等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学校主动,社会联动,家长促动”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就业信息网,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

2.2 大学生要明确在就业竞争中的“运动员”身份,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诚信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诚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只有在自律主导下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才能实现诚信品德升华,将诚信品德外化为诚信行为。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除了外在的手段和措施外,还是要从大学生本身入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修养,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个体需要。

2.2.1 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硬指标

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大学生应该明白比文凭更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觉意识。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加强文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大学生[5]。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就业机会。

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而带来的不自信行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内的软实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才能有底气、有自信去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

2.2.2 深化诚信理念,塑造诚信品行

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障,只有坚持诚信,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首先,大学生要自觉坚持培养诚信的道德品质。荀子曾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诚信品质的养成也一样。大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诚信的道德品质,通过小事的积累,不断巩固、强化,逐渐铸成诚信的优良品德,在包括实现就业在内的各个事项中都能诚信做事、诚信做人。其次,大学生要培养独处自觉精神。所谓独处自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或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自觉精神是一种境界更高、自觉性更强的自我修养方法。它不仅要求人们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还要求人们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在就业中,不管是最终有档案可查的学生干部经历,还是无从考证的各种实践和兼职活动、个性品质、爱好特长等等,都应当遵从实际的情况,据实对待;不管秉承诚信的眼前代价有多大,而失信的暂时收益有多高,都应当以诚信为准则,坚守自己的道德阵地[6]。

3 总结

大学生诚信就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迅速寻找到适合自己且能胜任的岗位,将自己的所学所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对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进行阐释,发现其存在求职简历注水、面试吹嘘、自我拔高及签约后随意违约等现象,并从多方角度对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猜你喜欢

求职者用人单位诚信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