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践

2019-02-19文云南省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临沧市临沧民族宗教

文云南省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临沧市结合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临沧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抓手,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发展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建设是“党的光辉照边疆”在临沧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临沧市启动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成效明显,全市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边疆繁荣稳定的崭新面貌。

示范区建设成为临沧民族团结和谐的新形象。一是以示范区建设凝聚共识,汇聚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临沧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示范区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到位、推进有力,示范区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行动,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的良好格局。二是以示范区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层层签订的责任书覆盖了所有县(区)和乡(镇),延伸到了村委会和寺观教堂,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团结稳定格局及工作网络;民族宗教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工作得到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完善,各类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三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农村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在城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多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并受到中央、省、市表彰,临沧市示范区建设工作在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梦想的新载体。2013年至2019年,共实施了3个示范县,22个示范乡镇(特色乡镇),304个示范村(特色村、社区),2384户示范户的示范创建工作,累计投入各类民族专项资金4.12亿元。其中3个边境县44个沿边行政村317个自然村共实施了3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7个民族特色村,投入民族专项资金3900万元。通过示范创建,打造了一批示范典型,沧源县单甲乡安也村护俄自然村被国家民委命名挂牌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康县南伞镇南伞村委会大坝村、南伞镇白岩村白岩一组、白岩二组等3个沿边村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挂牌为“首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民族地区自治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空前跃升。2018年,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3个民族自治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243元、10410元、10753元,其中耿马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实践。一是民族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学8所,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少数民族学生16.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2%。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100%覆盖。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实施14年免费教育。2013年以来,在临沧市一中、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办的6个民族高中班,共招收全市成绩优秀的11种世居少数民族学生320人。二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全市有28个村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下转第47页)(上接第46页)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边地特点的文化产业示范村,促进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支持民族节庆、文化和体育活动,已成功举办6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临沧市获得24金17银13铜、金牌金奖并列第一的好成绩。三是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制定并实施《临沧市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纲要》。从2010年起,每年都将公务员招录计划的10%用于定向招录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全市有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315人,占全市县(处)级干部总数的32.7%;有科级少数民族干部1851人,占全市科级干部总数的24.3%。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临沧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写照

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体现在助力扶贫攻坚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临沧市扶贫党建“双推进”促脱贫经验成为全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先进典型,“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双江县和临沧市民族中学、沧源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分别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示范学校、示范社区。2019年5月,完成沧源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级初评及临沧、普洱两市互观互检工作,完成验收报告等申报材料上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沧源佤族自治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主要做法》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民族宗教工作通报》刊发,供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学习参考。耿马县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级初评及互观互检迎检工作,力争2020年创建成功。

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建议将实践活动与临沧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单位,即:进机关事业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寺观教堂、进军营等活动。一是抓宣传,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熟悉民族宗教工作。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政策常识》《民族常识》课,对各族师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抓活动,丰富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月、周、日活动。结合民族宗教节日、庆典、歌舞汇演等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普及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知识。启动“民族团结公约”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爱国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和创建和谐美丽寺观教堂活动。三是抓重点,发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典型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双江县“八抓”(即:高位推动抓创建、聚力脱贫抓创建、共同富裕抓创建、共享发展抓创建、夯实基础抓创建、繁荣发展抓创建、社会和谐抓创建、全民参与抓创建)工作方法和临沧市民族中学“六个一”(即:上好一堂民族团结课、设置一个民族团结展厅、编印一期民族团结校刊、唱好一首民族团结歌、观看一部民族团结电教片、办好一个少数民族高中班)的做法。四是抓机制,强化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保障。通过签订责任书,把加强民族团结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把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猜你喜欢

临沧市临沧民族宗教
杨宁在省民族宗教委调研时强调努力开创我省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
临沧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对策措施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临沧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变迁规律分析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高起点谋划和推动临沧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跨国民族宗教因素与丝绸之路的和平共建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
习仲勋的民族宗教统战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