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以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拉祜族古村落为例

2019-02-19张应梅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拉祜族古村落旅游

文 张应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

少数民族古村落是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古村落不仅是一种建筑记忆,更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村落集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文化、习俗等一体,对传承我国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古村落对于我们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村落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情况不一、特色各异,推进新农村建设给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老达保村民小组拉祜族古村落概况

老达保村民小组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房屋建筑仍然保存着拉祜族传统干栏式风格,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该村的民间艺术团,常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演出活动,为拉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寨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人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80%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编创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代表作有《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们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等参加全国性大型演出,获得了好评。

2013年6月,该村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农民自发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于2013年10月正式运作《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地演出470余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80万元,全组村民人均分红超过4600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欢快的拉祜同胞用实在舍不得的真情不断挽留着过往的游人。《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分拉祜传统文化、风情展示和歌舞展演。村寨内有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农耕坊、根雕坊、茶吟坊、舂香坊8个展示区供游客观赏和体验;拉祜原生态歌舞《快乐拉祜》充分发挥老达保寨擅长多声部合唱优势,聚全县各地域拉祜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保留民族民间原生态表现形式前提下,进行挖掘、整理、打造、提升,把拉祜族各地、各类优秀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和拉祜族独特的风情巧妙结合,在舞台上集中展现出来,让广大观众充分感受拉祜族无穷的文化艺术魅力。《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的运营,带动了该村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民族餐饮、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当地拉祜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古村落保护意识薄弱,认识不到位。从群众认知看,农村村民普遍认识不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传统民俗、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继续留存的意义。他们盖起了现代化的楼房建筑,却冷落了传统民居。当地群众对古村落具有可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对利用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便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潜在优势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古民居随便拆除,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政府的层面看,一些地方对传统古村落具有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缺乏认识,对传承好、保护好传统古村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充分,因此,在保护古村落方面的工作措施不多、力度不够,对村民自行拆除原有古民居行为监管不力、管控不到位,导致部分古民居损毁或消失。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不足,结合不到位。在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就保护而保护、就开发而开发的“两张皮”现象,没有把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很好地利用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如有的农户虽然也办起了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但大多是把现有的古民居拆除,进行重新建盖,虽然部分保留了民族民居的建盖特点,但毕竟是属于新的民居,原有的传统古建筑风格随之消失,进而没有形成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融合。

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单一,开发不到位。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中,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地方特色等旅游文化产品较少,民族文化元素开发挖掘得不够、融入得不够,在让游客留下来、怎么留、留下什么等方面考虑得不多、做得不够。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包装,在旅游开发相对好的景迈山古村落,产品也仅只是以出售古茶、蜂蜜等初级产品为主,在老达保同样缺乏深层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来说,产品比较单一、体系尚未建立,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挖掘,不仅要让游客体验物质文化,同时也要感受精神文化。

古村落文化产品欠缺,挖掘不到位。发展旅游业的古村落,对村落文化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挖掘重视不够。在有的古村落中,没有自己的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心,在对本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缺乏领军人物,保护传承队伍建设薄弱,没有把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古村落文化产品欠缺,没有形成品牌和文化名片,古村落在挖掘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落实政策,统筹规划。一是进行重新规划建设,让古村落的群众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居住,对传统古村落故居不拆不毁,尽力保存故居的设施,使原来的老村子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如此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聚落景观才不会被破坏。在管理方面既可以采取“让原主护原屋”,并由政府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房屋主人还可以在故居中从事民宿、客栈、农家乐、茶室等经营活动;也可以采取政府聘请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维护;还可以让房屋主人租赁给他人进行经营管理,前提是不能破坏故居原样或者说是外观。这样,老村子就变成了“民俗博物馆”,再适当地增添内部配套设施,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能够为村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也能吸引游客。二是保留聚落构成、标志性建筑,在不破坏整体文化景观的情况下进行修缮或新建所需建筑。如保持传统建筑外观上风格的一致性,但内部是现代化的建设装饰;在新建所需建筑的过程中,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则必须原样保存。村落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它包括了田地、山川、一定区域内活动的人群和他们的传统行为模式。人是古村的重要构成,我们需要把人留在古村里,就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有益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文化景观的保护。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筹措,加大对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投入。比如说政策投入、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文化投入、社会投入等。传统古村落承载着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家园,也是民族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较高的经济、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站位,增强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对群众要讲清楚保留古村落、古民居的重要意义,做深做透思想引导工作,赢得群众的认同、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可通过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出台政策、配置资源、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加强对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正确引导,不断激活古村落发展活力。社会各界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中来。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是注重加强古村落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二是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把古村落的独特风韵凸显出来。三是重视保护与开发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与复活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古村落的民间传统文化。四是以“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建设原则,让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在传承与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村落情况、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群众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承与保护方法。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在充分调查古村落文化景观至内核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判断其应选择外部介入性开发,还是内生性开发模式。

创新传承,深度挖掘。在传统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方式推进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特别要注重对古村落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在文化的挖掘上,进行深度的挖掘,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形成古村落文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传承,比如在文化传承上可以故事会、传说、文艺展演、情景剧等形式传承古村落传统文化,这些鲜活的表现形式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景化的表现形式中推进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转型,有利于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目前,老达保拉祜族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省级1人、市级1人,而且省级传承人年龄偏大。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在保护好2位传承人的同时既要让他们大力挖掘老达保拉祜族古村落茶文化、织布技艺、民族歌舞文化,也要让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让老达保拉祜族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有人。

加大投入,提升品质。一是改善古村落村民的生活条件,对居住条件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对现有部分古民居进行重新修缮。二是古村落目前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比较差,食宿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接待大批游客的要求,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提升改造。三是在旅游景观景点的打造提升上还需政府部门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不断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购物中心、导示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四是提升改善古村落的人居环境。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加大投入,加大古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使古村落真正形成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猜你喜欢

拉祜族古村落旅游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旅游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火焰山下古村落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