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建设研究

2019-02-19傅艺娜刘倩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精神障碍心理咨询

傅艺娜,刘倩倩

(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济南 25010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心理咨询日趋专业化、规范化。目前,我国面临新的历史形势,心理咨询工作者也与时俱进,在分析国家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在既有文献中,大多数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如有的研究者从心理咨询专业性的角度探索心理咨询工作体系构建,陈祉妍、朱蓉蓉等认为心理咨询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工作伦理与标准流程的重视不足等方面。[3][4]专业性是高校心理咨询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更需要探讨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目标、工作机制等问题。有的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经验,如李焰、周丽等在探索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的同时,看到中外文化及高校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别,提出借鉴其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优点,发展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倡议。[5][6]周晨琛、易姝薇等对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实施后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7][8]李永慧、刘海骅等进一步分析了在《精神卫生法》的架构下,实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路和需要突破的方面。[9][10]郭晓飞、韩梅凤等人在咨询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11][12]提出了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积极模型的基本思路。综合相关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从多方面对高校心理咨询进行了深入思考,但缺少对高校心理咨询总体工作体系的探索。本研究尝试在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面临新局面的基础上,探讨目前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探索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建设。

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新局面

(一)心理咨询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健全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精神卫生法》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明确了精神障碍的学生需要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这让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有法可依、有证可循。在这一形势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对象有所变化,使其有条件提供发展性、预防性的咨询,为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探索更好地发展方向服务。

(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需要在反思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快速增长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有27.6%的大学生认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帮助。[13]而在2017年,一项面向某高校1850名大学生的相关研究显示,有32.36%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14]可见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与近年来我国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相吻合。相关研究认为,增长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困扰日益增多,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15]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仅重视身体健康,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形势下,需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工作目标不清晰

由于高校很多部门、学生、家长等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加之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各自对专业的理解不同,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目标不清晰。许多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将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等同于精神卫生机构的心理门诊。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少数具有心理疾患的病人,而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寻求个人更好发展的正常学生。不可否认,许多追求自我发展的大学生也会在特定阶段出现暂时性心理困惑,但这与心理疾病的性质完全不同。将心理咨询混同于心理治疗,不但会背离高校心理咨询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任务,还会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畏惧心理,担心进行心理咨询会被别人认为“有病”,错失了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更好地发展成才的机会。

(二)心理咨询宣传重点有所偏倚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宣传多以疾病防治导向为主,更多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忽略了对发展性咨询的宣传。很多宣传侧重精神疾病的识别,过多描述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停留在预防或治疗精神疾病的层面。而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个体成长,强调发展模式,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能,为正常发展消除路障,重点在于预防。[16]以疾病防治为导向的宣传,会让学生在寻求咨询时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心理咨询产生恐惧心理。这会使原本需要发展性咨询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心理咨询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高校心理咨询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及咨询后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能够分析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哪些因素促使来访者产生了积极的变化等。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咨询策略,促进来访者进一步的变化、成长。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重咨询过程、轻咨询评价,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这一情况下,一方面会使咨询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也不利于总结咨询经验,提升咨询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明确咨询效果,就不能对咨询师进行有效评价,导致目前高校咨询中心对咨询师的评定只能以咨询量为主,很难对咨询师的咨询质量进行评价。

(四)校内心理咨询与校外精神科就医转诊机制不健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39岁人群的精神负担最重,这提示了20-39岁是精神障碍高发的时段。相关研究也发现,近年来高校精神障碍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7]精神障碍在引起大学生病休、退学的前五位疾病中列首位。[18]精神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仅造成学生精神痛苦,还会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甚至引发校园危机事件。由于精神障碍大学生对自身症状判断能力有限,加之对精神障碍有病耻感,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心理咨询中发现许多精神障碍大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精神科治疗,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转诊机制,导致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有时不被采纳。转诊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大学生的精神障碍虽然得以发现但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许多轻型精神障碍发展为重型障碍,甚至会引起危机事件的发生。

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探索,建立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的科学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发展、成才。

三、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建设路径

(一)树立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心理咨询工作目标

早在2002年蔺桂瑞探讨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并认为坚持高校的发展性心理咨询目标能有效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作高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应不局限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学生适应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卓越的人生。[19]这一理念在当时多数高校尚未成立或刚刚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在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咨询逐步规范的形势下,在《精神卫生法》分类指导、各司其职的明确要求下,高校心理咨询的目标更应进一步明确。高校心理咨询应树立“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发生为辅助”的工作目标。根据相关研究,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20]在高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对来访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力量和潜能。同时在咨询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坚持积极正向的宣传导向,弱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宣传中,应以“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发生为辅助”的工作目标为指导。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1]但在宣传过程中应尽量弱化问题导向,不以解决问题作为宣传的主要基调,而是应该设立更积极的心理健康宣传目标,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作为心理健康宣传的主要目标。[22]宣传内容的重点要由针对于少数学生问题的解决,转变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宣传形式也要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单独的课程教育转变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构建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咨询效果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心理咨询的快速发展,构建咨询效果的评价体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咨询效果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的心理咨询评价方法。并有研究者根据学校心理咨询教育性、发展性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评价的积极模型。[23]结合相关研究,高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遵循咨询评价一般规律的同时,应结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咨询目标,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节点的选择上,应在咨询初期、中期、结束时及咨询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以评价咨询是否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在评价方式上,应以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主观评价,通过与来访者的会谈,考察其在咨询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采用量表评定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心理状态变化的程度。通过科学的咨询效果评价可以推动咨询师对咨询工作的深入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提供咨询服务,以更好地促进来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积极探索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的有效方式

为使有精神障碍或心理危机问题的大学生得到及时的精神科治疗,高校需结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积极探索与所在地精神卫生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需探索高校疑似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向精神科转诊的有效方式,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发现有疑似精神障碍或心理危机的学生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绿色通道,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由精神专科医院为学生提供优先就诊、检查、治疗与住院等便利,减少周转环节,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评估、诊断,并为有需要的学生及时办理住院手续。建立转诊机制可以提高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提高危机干预的时效性,保障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定期邀请精神科医生与高校心理咨询师一起进行案例研讨,以提高对精神障碍学生的识别和干预能力。经常进行案例研讨,还可及时了解转诊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况,无论对其精神科的治疗,还是复学后的心理状态恢复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精神障碍心理咨询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