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传统节日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以《克拉玛依日报》清明节报道为例

2019-02-19

记者观察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特刊逝者

一、策划起源

2015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发现60周年。随着这一年“清明节”的到来,曾经参与采访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第一代的记者意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代石油人”,用青春和生命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牺牲奉献的使命担当,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缔造了工业奇迹,书写并塑造了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他们中,有牺牲在勘探一线的杨虎城将军之女杨拯陆,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和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他们是新中国石油长子、克拉玛依油田和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缔造者。

但是,这座诞生在新中国建设之初的石油城市,却没有一座可供人们祭奠先辈和英雄的烈士陵园或英雄纪念碑。

在油田建设60周年的节点,大家希望在“清明节”期间推出一期特刊,以推动城市高层在城市建设英雄纪念碑,让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在城市得以代代传承,让年轻一辈有追思纪念先辈的载体。

在大家看来,无论是建造一座创业纪念碑,还是英雄公墓,它记载的将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创业史。而这部历史,又必将被一代又一代来到碑前献花、瞻仰、缅怀和祭奠的克拉玛依人续写……

之所以选择“清明节”这个节点,是因为沿袭了上千年的清明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作为民俗传统和集体仪式,它也承载着定期维护并擦亮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借这一节日,我们怀念、认识、学习先辈,同时也看清自己,感悟人生,带动后人。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经过策划和精心采访,主题为《缅怀逝者传承精神》的清明节特别报道得以推出。

特别报道由8个版组成,我们选择已去世的第一代石油人——克拉玛依一号井钻井队队长陆铭宝和杨立人夫妇,以及1922年出生、从独山子油田转战到克拉玛依油田、担任司钻并创造当时全国钻井进尺“深度之最”的青年突击队、曾荣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的肉孜·阿尤甫和2004年因公牺牲的两位警察,走入他们的家庭、同事及朋友之中,与他们的子女、朋友、同事深入交流,结合克拉玛依没有英雄纪念碑或英雄公墓的情况,在清明节前推出了8个版的以《缅怀逝者 传承精神》为主题的特别报道。

在这组特别报道中,以老一辈的“追思故事”为主题,追悼了建设油田和城市的老一辈的生前事迹,表达了传承逝者精神品质的情怀。

而清明沉思《何处祭英雄》则通过走访英雄烈士所在的单位及陵墓建设管理情况,以及史志办、文化单位和学校等等,针对克拉玛依市没有一处可供市民祭奠英雄的城市纪念碑或烈士陵园,呼吁城市和油田在油田勘探开发建设60周年生日之际,为逝去的创业英雄建造一座“创业纪念碑”或为逝去的英雄修一座可供克拉玛依人祭奠的英雄公墓。

8个版的清明节特刊一经推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老一辈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在整座城市流淌,让广大读者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和净化。

尽管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未能推动“创业者纪念碑”或者英雄公墓的成功建设,但这个过程却让我们发现,传统节日真的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更是建设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克拉玛依日报》由此开启了对传统节日报道的精心挖掘和策划之路。

二、持续发力的策划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方向,它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基于2015年“清明节”特别报道的巨大影响力,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就成了我们重点策划和关注的节日。

2016年4月1日,由卷首语加5个版的《睹物思人》和《生者如斯》共计8个版的《我是如此想你》的清明节特刊得以推出。其中《睹物思人》由8位读者通过离世亲人留下的遗物讲述亲人给自己留下的“人生财富”故事,传达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感恩和传承……

温暖感人的故事,让整座城市在缅怀故人的情绪中再一次让情感得到了升华。

2017年4月1日,制作精美、感人至深的清明节特别报道《逝去的亲人,我该怎样告慰你》再次如期在广大读者面前呈现。

8个版的特别报道由刊头卷首语《以心告慰》、继承遗志篇、了却心愿篇、多做善事篇、告慰逝者篇、感谢逝者篇、亲情永驻篇和音容宛在篇组成。

连续三年推出“清明节”特别报道后,“清明节”渐渐成为克拉玛依日报的一个符号性报道。

当2018年4月4日,读者翻开《克拉玛依日报》精心推出的《给生命最后一抹霞光》的“清明节”特别报道后,瞬间就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2018年清明节,本报派出记者走进医院、殡仪馆、墓地……与临终关怀员、遗体接送员、整容师、殡葬主持人和守墓人等人生终点送行者面对面交流,挖掘他们的故事……

由卷首语《陪伴寂境有暖意》+6个版的从业者故事以及记者手记组成的特别报道一经推出,就感动了整座城市,不仅让各族民众对讳莫如深的殡葬业生出了尊重、理解和感激,促进了殡葬行业的文明发展,该组报道也获得了当年新疆新闻特别报道类三等奖。

2019年4月4日,制作精美、充满崇敬和怀念的“特别家书”清明节特报道,再一次完美呈现在读者眼前。

“特别家书”由卷首语《最好的怀念》和11位亲人写给逝者的一封信组成。11封信里,有父亲写给烈士儿子的深深思念,有女儿儿子写给母亲和父亲的感恩和歉疚,也有孙子女也给爷爷奶奶的怀念……

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再一次凝聚起一种力量和精神,有读者专程致电本报表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5000多年历史大潮中连绵不绝,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清明节”这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传统节日的存在。

三、策划的影响力

连续5年在“清明节”推出特别报道,每一次都在网络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官方机构等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和支持。

而连续5年挖掘节庆新闻报道的做法,为节日报道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贴近时代呼唤和需求,抓住传统节庆这个切入点,实现了大力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目的,提振了人们重视中华传统节庆和文化的共识,推动了全社会对“五同”的共识。

第二,在节庆新闻报道时,以富有故事性、话题性的角度切入,放弃“高大全”的概括性描述,巧妙转换新闻视角,选择最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人和事,用白描写法铺陈描述,达到了感动人引领人激发人的作用。

第三,主打体验式报道,突出了“走转改”。新闻策划也是一种营销,但与商业营销不同,新闻策划营销的是新闻信息和一家媒体的价值理念,就《克拉玛依日报》连续5年在清明节推出特别报道而言,彰显和营销的则是作为当地权威媒体、党报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和人情味,连续5年采用现场感极强的体验式报道,验证了新闻媒体记者“走转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四,展示人文情怀,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承文化,提振了文化自信。连续5年清明节特刊的推出,虽然时间跨越5年,但媒体主动策划出击,不断创新文本内容和主题,环环相扣,持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5年新闻特刊报道看似“形散”实则“神聚”,使报社形成了节庆报道的“符号”。

此外,连续5年推出的“清明节”特别报道,每年8个版的铺天盖地、生动细腻的报道,所有报道都充满着阵阵暖意和人文情怀,传递了“真善美”的正能量,播撒着传统文化的种子和力量。

四、结语

节庆新闻是“小众化”的新闻报道,但《克拉玛依日报》超前策划,主动出击,在“传播时间”和“传播者”等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寻求新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媒介”的变化,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和感受,也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特刊逝者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纪念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笑着说再见
Love Remains in the Human World
十年沉淀 璀璨升华《37°女人》十周年特刊
最大坟场
读编心语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