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阴火”理论与癌性发热

2019-02-18刘瑞春赵洪梅段秋雯李悦郭一豪高蕾

关键词:阴火

刘瑞春 赵洪梅 段秋雯 李悦 郭一豪 高蕾

【摘要】现代医学针对癌性发热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有效手段。本文从探讨癌性发热气虚型与“阴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出发,认为临床可运用 “升脾阳,泻阴火”理论治疗癌性发热属气虚型可获佳效。完善了临床治疗癌性发热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癌性发热;脾胃气虚;阴火;升阳散火汤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2

1 癌症与癌性发热

我国是癌症的高发国家,癌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病死率持续增高,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癌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据资料调查表明,约有2/3的癌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伴有发热,有时发热是癌症患者的首发症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之前的时代,因癌性发热导致的死亡率高达95%[1]。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了细菌、病毒等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从而出现的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肿瘤进展期,非感染性发热即行检查化验而无明显特异性结果,发热多为低热,常在午后或夜间加重。

2 “阴火”与癌性发热

2.1 “阴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阴火”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阴虚内热“,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为阴虚内热的原因之核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中焦气机的枢纽,胃为水谷之海,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脾胃功能正常则脾气散精,胃气腐熟水谷精微功能正常,反之则气机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李东垣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阴火”理论,他认为阴火为脏腑内生的虚火,与外感六淫的实火有着明显的不同。《脾胃论·饮食劳倦论》中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2],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则肾中阴火上乘土位而热盛。水谷之气来源于胃的腐熟,“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气虚,气化失职则水谷之气下流于肾,湿浊流于肝肾,肝肾之火为龙雷之火,水中之火,得湿邪则阴火更炽盛,乘其土位则阴火上冲。由此可知“阴火”是建立在脾胃气虚基础上的内伤之火。

其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发热,伴气短、乏力等症。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将其简称为阴火上冲证,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气高而喘促,烦躁而身热,头痛,心烦失眠或口渴不止,怕冷明显。后世医家龚士澄所写的《跛鳖斋医草》对“阴火”的症状做了详细描述:“虽时显热躁而肢体懒惰;虽气喘而短怯神疲;虽口咽干燥而冷饮则胀;虽心烦闷乱而不谵妄;虽食欲不振,但饥而食即热中;舌苔浮黄而舌质不绛,或有齿痕;脉象虽洪大而重按无力诸候,即为阴火。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3]。”

2.2 “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归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癌肿为其根本病因,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热、毒内阻为其病因病机。西医认为多与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肿瘤坏死、免疫反应等有关。肿瘤患者在患病前大多已经正气虚弱,加之情绪不畅,饮食失调,邪毒侵犯人体,导致气机失调,耗气伤阴,阴虚发热。脾胃气衰,气机失常,谷气下流,肾之相火占据脾阳少火而发热。癌性发热常概括为怕冷发热,脾胃虚衰导致的症状,表现为身热,午后热甚,发热而欲近衣,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形寒怯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等症状。其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1)肝郁发热。2)瘀血发热。3)气虚发热,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4)血虚发热。5)阴虚发热。

3 治 疗

目前西医对癌性发热的治疗临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物理降温方法:酒精擦浴、温水擦身、冰袋降温等。药物治疗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如吲哚美辛栓、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激素有强的松及地塞米松等[4]。但是可能会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刺激胃肠道,对胃黏膜有损害等副作用,部分患者服用之后会出现胃痛甚至出血、穿孔等病,且停药后极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不损伤正气,退热快,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癌性发热与“阴火”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在临床上可运用 “异病同治”理论对其进行治疗,《脾胃论》中李东垣先生主要以“调畅气机”为治疗原则。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脾阳不升,阴火上冲。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才会活跃生机,潜藏阴火。反之,若脾气不升,谷气下流,元气将会亏乏和消沉,阴火就会升腾[5]。治疗以升脾阳,泻阴火为主要原则。代表方以升陽散火汤为主。

升阳散火汤,方药组成为防风、柴胡、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生甘草、炙甘草、人参、白芍药。该方中防风辛、甘,微温,具有升清燥湿之性,升麻、葛根、柴胡,味辛,升举阳气,风邪多伤于人体上部,故祛风药多能发散风邪,六药均为上行之药,合用以行阳气之滞,助阳气之升,使三焦通畅;佐以人参、炙甘草以补脾胃之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以生甘草以泻阴火,白芍药酸、苦,微寒,对上述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作用,防止风药升浮太过,又可辅佐人参补血虚作用。全方共奏“升浮脾阳,泻其阴火”之功。

参考文献

[1] 王 兵,侯 炜.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J].世界中医药2012,7(05):460-462.

[2] 文 魁,丁国华,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龚士澄.跛鳖斋医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

[4] 邢丽菊.癌性发热的中西医认识和治疗[J].中医杂志,2011,52(11):924-926.

[5] 石志敏,穆世英,等.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J].西部中医药,2015,28(04):56-58.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阴火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证验案举隅
浅析“阴火”
李东垣之阴火即相火辨
“阴火”本质之再辨
李东垣“阴火论”之理论内涵
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