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之把握人物形象

2019-02-18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陆银匠花轿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即从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到神(性格和精神)再到命运(富、贵、贫、贱等)。

一、直接写人

1.正面刻画主要人物

会 明

文/沈从文

(1)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介绍会明的战士身份及其光荣历史。)

(2)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写会明渴望打仗——设置悬念:打仗是会死人的,会明为什么渴望打仗呢?是为国而战,还是好战,抑或是神经病患者?)

(3)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承接第二段,渴望打仗,可是战争偏偏不来?此为文章的“转”。结句交代会明渴望打仗的一个原因:战事如果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

(4)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總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交代会明渴望打仗的另一原因: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5)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无仗可打,会明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是为满足虚荣心,体现了其内心的空虚。)

(6)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后来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会明内心的充盈。这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打仗使人空虚,养鸡使人充盈——文章“和平”的主题立显。)

(7)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微笑的意义”意蕴丰富:一是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二是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三是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四是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有删改)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①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②战事如果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③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2)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①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2.侧面刻画主要人物

侯银匠

文/汪曾祺

(1)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侯银匠店出租花轿没有道理,但一定要有花轿——为下文写侯菊要花轿,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提供依据。)

(2)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此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孤独生活这些情节提供依据。二是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3)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知女莫如父——照应第二段父女相依为命的内容,正因为相依为命,所以了解女儿。)

(4)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5)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甜:一是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二是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三是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一是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二是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6)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7)“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8)“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9)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10)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亲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女儿可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呀,女儿嫁给别的男人,作为“情人的父亲”怎能不流泪,其中的悲伤有谁知?)

(11)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12)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写侯菊贤惠,就是写侯银匠贤达,此为侧面烘托,小说家笔法也。)

(13)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写侯菊能干,就是写侯银匠能干,此为侧面烘托,小說家笔法也。)

(14)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写侯菊当家,就是写侯银匠当家,此为侧面烘托,小说家笔法也。)

(15)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6)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17)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怎么就文不对题了?此为小说家笔法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的是诗人张继对故乡的思念,侯菊难道不是侯银匠的精神故乡?)

(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孤独生活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二、间接写人

1.借植物写人

晚饭花

文/汪曾祺

(1)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介绍本文主要人物王玉英的家:散发着油腻的市井气息:暗示人物悲剧命运。)

(2)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介绍王玉英的家境——人口稀少,生活落寞,为下文王玉英嫁给钱老五做铺垫。)

(3)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承接第一段,具体写王玉英家的环境特征:狭长闭塞,到处是墙。)

(4)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yìn)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画线句子表达给力:一是对比:以“绿叶”“红花”的对比,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以“热闹”“凄清”对比,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二是衬托:以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晚饭花烘托王玉英内心向往着自由却只能留守家中的孤独忧伤的形象。三是比拟:用“使劲”“发疯”等词语,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5)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黄昏应是大家的黄昏,作者说是李小龙的黄昏,因为李小龙在黄昏时分可以看到意中人王玉英,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6)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通过次要人物李小龙的眼,写王玉英的外形:美丽。)

(7)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8)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9)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介绍本文的另一次要人物钱老五:无钱、无业、无品。美丽的王玉英竟然许给了钱老五,这是什么人生道理?)

(10)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王玉英竟然愿意嫁给钱老五,这又是什么人生道理?)

(11)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2)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13)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以上三段写李小龙、王玉英都看钱老五的家,都没看到什么:暗喻人生就是一场空。)

(14)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15)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6)晚饭花还在开着。(物是人非,让人情何以堪!)

(17)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18)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19)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在李小龙看来,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的王玉英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不复存在,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注:晚饭花即野茉莉。因其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处处有之,极易繁衍。

1.王玉英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普通姑娘。

2.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6分)

①对比:以“绿叶”“红花”的对比,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以“热闹”“凄清”对比,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②衬托:以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晚饭花烘托王玉英内心向往着自由却只能留守家中的孤独忧伤的形象。③比拟:用“使勁”“发疯”等词语,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3.请简要说明第五段、最后一段两个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李小龙在黄昏时分可以看到意中人王玉英,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2)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在李小龙看来,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的王玉英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不复存在,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

4.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6分)

(1)王玉英最终走出了那个家和小巷,但仍然改变不了她孤独卑微的命运,寄寓了作者对乡下女子无法摆脱悲凉命运的同情。(2)李小龙对王玉英有着隐隐的爱慕相思之情,最终却落得一场空,寄寓了作者对质朴纯洁而又美好感情的赞美,对这种感情不能善终的叹惋、遗憾。(3)李小龙不敢勇敢表达、王玉英甘愿接受命运摆布,体现了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与根深蒂固,文章以小见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不满。

2.借器物写人

孤 石

文/聂鑫森

(1)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交代小说主人公朱庆的身份——刨工。)

(2)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介绍次要人物黄子正等人是“死人”,没有生命温度,与泥塑无异。这是朱庆生活的社会环境。)

(3)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由上可知,冰冷的人际关系是朱庆孤独的现实原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5)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6)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以上三段插叙朱庆孤独的历史原因。)

(7)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8)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石,成为朱庆的精神伴侣就成为一种必然。)

(9)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10)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11)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师傅黄子正只是经师,而不是人师,根本不关心朱庆的情感需求。)

(12)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13)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朱庆的父母与师傅黄子正一样,眼里只有工作,没有朱庆这个人,也不关心朱庆的情感需求。)

(14)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15)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此为文章的“转”,情节发生突转,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16)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17)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18)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19)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20)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21)他突然大聲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22)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23)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石头就是朱庆的魂呀,师傅黄子正可曾明白?)

(24)是的,他的魂丢了。

(25)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有删改)

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分析表现特色题答题思路: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效果。

表现特色,又叫艺术特色,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结构技巧五种。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象征(托物言志)、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赋比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常考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语言特色:长句和短句结合,整句和散句并用,运用叠音词,音韵铿锵。

结构方式: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伏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①凸显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

作用题:从内容、形式(结构)、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作答。

内容:这句话或这个故事本身写了什么。形式(结构):要联系上下文,找出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铺垫,埋下伏笔,照应,承上启下,为下文提供依据,因果等。

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

形象(物象、景象、人物形象)题:由外而内,即从物的外在表现到内在特点,景色的形状、大小、颜色、生命样态到内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到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直至命运等。

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6分)

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③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探究题:要分层答题:由现象到本质,由物质到精神(情感、心灵、价值),由个体到群体,由特殊到一般(普遍),由物到人(人的生命状态,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由文学到文化,层层递进。

3.借什物写人

凤凰眼

文/田双伶

(1)茶人老陆,经营茶叶多年。他不像别的茶商忙着谈生意,而是每天端着紫砂壶,乐呵呵地和人品茶对弈,颇具陆羽遗风。(交代小说主人公老陆的茶商身份和品性:淡定平和。)

(2)可是做生意毕竟不是品茶。这不,命运偏偏给了他一个大玩笑。老陆的仓库里囤积了一百多吨的普洱茶。说是囤积,其实是阴错阳差留下的。原来,他通过茶城右邻老江的介绍,一时冲动,用本来准备买房子的钱从一家破产的茶厂买了整个仓库的陈茶。(交代普洱茶的来历,为叙写后文的“艰难”“发了财”等情节蓄势。)

(3)就是那次买茶的冲动,让他这几年的日子艰难起来。他的店里绿茶、花茶销路都不错,普洱却无人问津,他只好用卖绿茶的钱养亏损的普洱。老江眼瞅着老陆的生意冷清,心里惭愧得很,见着老陆就自责,而老陆却冲他摆手,连声赞叹杯里泡的凤凰沱:你看看,色泽褐红汤色明亮,你尝尝,香气馥郁回味尤甘,好茶啊。别愁,总会有懂茶的人来的。(用老江的惭愧侧衬老陆的品格:待人宽厚。)

(4)一天,在茶城闲转悠了半天的那个人进了他的茶店。那人说是台湾来的,用浓重的闽南口音和老陆聊普洱经,又品了几种陈年的普洱。临走时,老陆连卖带送地给了他两块印有“1975”的凤凰沱茶。(承接第三段最后一句话,终于有人要懂得囤积在那里的普洱茶了。)

(5)过了没几天,老陆接到一个电话,那个买凤凰沱的台湾人说,你那里还有多少这种茶?老陆笑着说,几十吨呢,够你要的。第二天那人就签单订货,而且还拉起了长线。

(6)谁也没想到普洱开始热销,价格扶摇直上,老陆专销普洱茶自然占了风头。茶城的人都知道老陆发了财,但不见暴发的样子,他背個包跑到山里的茶场,对着满目的青绿,悠哉地晒太阳或是摆兵布垒和人下棋去了。(再次突出老陆的品性:淡定平和——亏本不急,盈利不躁。)

(7)春末的一天,忽然有人来茶城搜集凤凰沱茶。那人看来是个行家,说,看这种茶主要是看包装上凤凰的眼睛,双眼皮的是上品。几家茶商忙回去翻仓库,倒是找出了几摞。老陆在一旁听了,也回到仓库把那些存货翻出,确实挑出不少双眼皮的凤凰沱,他看看茶饼上的红凤凰,撕开看看内飞的纸质和字体,又掰了块碎茶,放到杯里泡了,仔细啜饮。末了,他随手将茶饼扔到了茶垛上。(点题:凤凰眼原来是传说中的上品普洱茶。)

(8)双眼皮的凤凰沱茶一时成为珍品,价格猛涨,可这种茶全茶城只有老陆的库存多,但他却不卖。几个茶庄的人都来找他,说老陆你被钱烧了还是怎么了?市场上双眼皮的凤凰沱都空了,你还压着不卖?

(设置悬念:老陆为什么不卖热销的凤凰沱茶呢?老陆可是一个茶商呀!)

(9)老江也劝他,你那几年受够了压货的苦,还不趁着行情好卖个好价钱补补亏空?

(10)老陆说,一样的凤凰沱,为什么还要分出个贵贱糊弄人呢?(原来如此——老陆可是实诚之人啊!)

(11)话说得僵了,茶城的人来调货,老陆阴沉着脸抱着紫砂壶走了。几家茶庄的人恨巴巴地说,老陆这次还要囤积,等着卖高价呢!(用“几家茶庄人的恨”反衬老陆的实诚。)

(12)突然有人说,有几家老客户收到了老陆的凤凰沱,价格没变。茶商们都快疯了,就是找不着老陆。他们要把老陆恨死了。

(13)只有老江知道老陆的性子,在他常去的茶场找到了他。老陆正在和一个茶农下棋。老江说,茶城的人都快被凤凰沱搞疯了,等着算你的账呢,你还有心在这儿下棋?

(14)老陆磕了磕烟斗,说,什么单眼皮双眼皮的,那是印刷时的错影。普洱茶的标志,是它的外包装和内飞。我看过,这两种内飞的纸质字体都是一样的,味道也没有丝毫差别。买茶卖茶不能只靠标贴,还要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靠个什么单眼皮双眼皮的噱头去赚钱,算什么做生意?做我们这行的,外行卖外行,图个热闹;内行卖外行,讲究实诚;外行卖内行,学个门道儿;内行卖内行,以心换心。你看看,这满山的茶都是云雾所养,天涵之地盖之人育之,除了制茶工艺上的不同,价格上有个区别,有什么贵贱之分?(通过老陆的诉说,表现老陆为人的实诚。)

(15)老江张口结舌望着他半天没愣过神,老陆忽然止住了话问他,你看什么看?

(16)老江笑了,嘿嘿,没事儿,我看看你是单眼皮儿还是双眼皮儿。(此结尾意味十足:由物及人,原来老陆就是那传说中的“凤凰”——超凡脱俗之人!)

(有删改)

[注] 内飞:压于普洱茶茶饼中起防伪作用的纸片标识。

1.小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4分)

①交代普洱茶的来历。②为叙写后文的“艰难”“发了财”等情节蓄势。

2.小说围绕普洱茶设置了哪些波澜?试分条简述。(6分)

①普洱茶从囤积到畅销。②凤凰沱热销,但老陆又囤货不卖。③有人认为老陆要抬高价格出售普洱茶时,老陆却把双眼皮普洱茶与单眼皮普洱茶同价出售。

3.依据小说具体内容,概括老陆的性格特点。(4分)

①淡定平和。比如“每天端着紫砂壶,乐呵呵地和人品茶对弈,颇具陆羽遗风”。②待人宽厚。比如当老江向他道歉的时候,他“冲他摆手”。③为人实诚。比如有人哄抬双眼皮凤凰沱的价格时,老陆没有借机发财,却揭出了真相。

4.试探究小说以“凤凰眼”为题的深刻意蕴。(6分)

①“凤凰眼”指小说中的普洱茶。②“凤凰眼”是智慧之眼,代表老陆识茶懂茶,是行家。③“凤凰眼”茶分不出茶品,但分出了人品。④这个社会像老陆这样的实诚人已经成了“凤凰眼”。⑤“凤凰眼”呼唤实诚为人,呼唤实诚待人。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猜你喜欢

老陆银匠花轿
抬“花轿”,一下下
大红花轿承吉祥
银匠
不失的尊严
同学老陆
抬花轿
狼人报恩
银匠和铁匠
老陆的生活哲学
千家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