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逛吃逛吃逛吃 除了逛吃老北京庙会还有啥?

2019-02-18陆杨

时尚北京 2019年2期
关键词:妙峰山庙会

陆杨

北京的庙会种类繁多,一年之中,一月之内,大小庙会实为不少。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但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白云观里会神仙

借佛游春形式的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为次要的活动。昔日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便是此类典型。

白云观坐落在京西,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其前身为唐开元时所建的天长观,元朝改为太极宫,明朝改为白云观,历经战火几次烧毁,到清康熙时重修,屡毁屡建中见证历史沧桑。白云观还有成吉思汗与终南山全真派道人邱处机(又称长春真人)的一段传奇故事。

当时,成吉思汗西征凯旋,邱处机西游取经归来,两人相遇。成吉思汗召见邱处机,询问治国安邦之道。邱处机说:“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必嗜杀人。”成吉思汗听从道士真言,并尊封其为国师,入主太极宫,统领北方道教。白云观庙会中的民俗传统几乎都源于邱处机。

正月初一到十九为白云观“燕九节”,“燕九节”旧称“宴邱节”。这里的“燕”和“宴”通用,为了纪念邱道士。“燕九节”旧时以正月初八的“顺星日”和正月十八夜到正月十九凌晨的“会神仙”为两次高潮。

“顺星日”就是祭星日,这一天要在神殿里点燃一百零八盏灯,两旁再点燃二十八星宿和七星的灯盏,灯火通明为的就是纪念邱道士。这一天清晨会舍馒头。据说,馒头个头非常大,一斤一个。天不亮,白云观前就会排起长龙。开始只限于僧人道士,后来规矩渐破,一般百姓也可以领取馒头。顺星日的大馒头算是白云观散发给人们的护身符。

正月十八日夜,“會神仙”更热闹。据载,邱处机生于宋代绍兴戊辰年正月十九,所以十八、十九两日北京人云集白云观,希望见到“邱神仙”。人们会早早来到白云观,聚集在观内的各个角落,越是幽暗地方越好,因为相传这一夜神仙会化作各种人等,降临白云观。如果真的能够遇见神仙,一定会大吉大利,于是谁也不想放弃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幻想着冥冥之中与神仙相会的机缘。“会神仙”这项节目,一直到清朝和民国还盛行。

白云观庙会另一项带有民俗色彩的节目,叫做“打金钱眼”。白云观山门后,灵宫殿前有一座窝风桥,为白云观著名古迹。桥洞下悬挂一枚直径三尺有余的硕大铜钱,桥洞后蒲团上端坐一位鹤发童颜闭目养神的老道士。香客游人们在桥畔以现钱换取铜板,来打这个“金钱眼”,如能投进,打响铃铛,即表示一年吉祥如意,称之为“钟响福兆”。如今“打金钱眼”成为人们致福祯祥的一种方式。

东西两庙货真全

以商业贸易为主的庙会,是在庙中及庙外街巷设立定期集市进行交易,宗教活动只留遗迹或荡然无存。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每月都要举行数次庙会就是这一种。这种庙会是昔日北京最热闹的庙会之一,“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便是清代中期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的写照。

护国寺在西四北,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每月逢七、八便是庙会。在清代,护国寺庙会极其兴盛,热闹非凡。《燕京岁时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大市会也。”在《百本张唱本》中,记载了护国寺庙会众多摊贩的名称,著名的就有20多家。另外,护国寺的鲜花也尤为有名,“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正可谓“生香不断四时花”。

清代护国寺庙会的兴盛,据说源于北京清代居民结构有“西贵”之说,因为多数旗人宅门在西城,所以他们的“日用所需多取给于庙会”。清末民初,随着旗人的破落,护国寺庙会也日趋衰落,而东城的隆福寺由于地近租界,不少民国宦吏又多居东城,因此它便更加兴盛了。

隆福寺是由明朝景泰帝朱祁钰敕旨兴建的,《帝京景物略》描述寺院:“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在当时京城号为巨刹。建成以后,据说景泰帝曾要亲临进香,但遭到太学生的谏疏阻止而作罢。可是它一直是朝廷的香火院,因此这里的香火向来很旺。清代,隆福寺的庙会逐渐演变为商业性集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大火,庙内头层大殿被焚,从此庙内香火断绝,隆福寺便成了“百货具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之所了。

隆福寺坐落在东城,故人们称它为“东庙”,与护国寺对称。隆福寺庙会规模很大,包括庙内的各种商摊,庙前正对山门的神路街,庙门左右的东西隆福寺街以及神路街南口前的猪市大街(今东四西大街)。

庙内商摊可分为三路。正门进去的中路上有卖布疋、丝绸的摊子,卖古玩的摊子和各种杂耍卖艺的场子,还有卖茶汤、豆汗、灌腸、面茶等的小吃摊。东西路以卖杂货的摊子为主,其中最具艺术特点的是卖身穿戏装人物造像的摊子。庙外的街上也是商摊云集。神路街西侧以及出南口向右拐的猪市大街上是卖鸟的,向左拐的猪市大街上,有不少专卖清代遗物的旧货摊。至于隆福寺街上,其东以卖鲜花和古书的为多;西边则有卖茶的茶馆。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隆福寺的庙会改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举行。这样—月之中便有十二次庙会,可称为北京庙会数量之冠了。

被“垄断”的妙峰山“头香”

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每逢祭日,庙中的主持人开庙,让信徒入庙进香。虽然也有娱乐和商业活动,但只是附属。这些庙寺多是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妙峰山的庙会就是属于这种形式。

妙峰山庙会开始于明代,因人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崇奉碧霞元君而形成。清代康熙皇帝亲封碧霞元君庙为“金顶”,有了皇家的照拂,妙峰山庙会香火日盛,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

朝顶进香分为春香、秋香、进香、回香、头香、顺香、寄香、香池等。据传,开庙后的头一炷香被视为大吉大利,所以香客们纷纷抢烧这头一炷香,几百年来,抢“头香”成了妙峰山庙会的一种风俗。

从明代开始,身居紫禁城皇宫内的娘娘们也相信烧“头香”的魅力,于是在一个时期,后宫娘娘们都去妙峰山烧“头香”。到了清同冶、光绪年间,慈禧及后宫娘娘们也要去妙峰山进香。有史料记载,慈禧太后第一次到妙峰山进香是同冶十二年(1873年)。当时同冶皇帝出水痘,慈禧太后亲上妙峰山进香,为同冶皇帝祈求平安。曾有一首《清官竹枝词》记述了此事:“彩旗八宝焕珠光,浴怫新开内道场。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词中的“慈宁”指的是紫禁城里的慈宁宫,是慈禧的寝宫,代指慈禧。据传,慈禧在和后宫娘娘们进香之前曾下懿旨:“先期预诏庙祝,必须宫中进香后,始行开庙,谓之头香。”也就是说老佛爷未进香之前,任何人不能抢烧“头香”,由此妙峰山的“头香”便被慈禧及后宫娘娘们“垄断”了。

因为路途遥远,慈禧及后宫的娘娘们并不是年年到妙峰山进香。有时派钦差到娘娘庙代理烧头炷香。有时委托庙里的僧人(自清康熙年间以后,妙峰山娘娘庙的历代主持均由和尚担任)代烧“头香”。据传所烧的香,是提前一天由太监从皇宫里送来的,用黄绫子包裹着,装在一个明黄色的锦盒里,以示皇家的“专用品”。只有这头炷香烧过之后,才能开庙。在同冶、光绪年间,朝顶进香的香客们总能在庙会的第一天看见由御林军护卫的娘娘们坐着凉轿从妙峰山上下来,香客们跪在路边低头以待,皇家的进香队伍过去了才起身继续赶路进香。一直到进人了民国,这种情形才停止,人们又可以去抢烧头香了。

如今的庙会多在春节期间举办,地点也不全在寺庙附近,内容则多以小吃、娱乐、购物为主,演变成为民间节日的喜庆活动。在北京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风尚。

猜你喜欢

妙峰山庙会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元宵节,逛庙会
登妙峰山
妙峰山写生
妙峰山高山玫瑰节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