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家的“年味儿”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2019-02-18陆杨

时尚北京 2019年2期
关键词:天灯门神清宫

陆杨

展览简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己亥年春节,让传统的节庆文化鲜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及雁翅楼展厅举办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展览为期三个月,于2019年1月6日开幕,正值阴历戊戌年腊月初一,也是传统上一系列庆贺新年活动开始的日子。闭幕日期选在2019年4月7日,阴历己亥年三月初三,即游春踏青的“上巳节”。

本次展览刷新了两项故宫博物院展览历史纪录,可称为建院以来提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是故宫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屡屡承办故宫重要展览,而此次这里也迎来了史上最丰富的一次展览——“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展出文物885件(套),文物数量创故宫展览历史纪录。

展览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为六大主题,分为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两部分。文物展览位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此次展览所复原的物品、还原的场景均于史有据,参展的年代主要是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朝中期,当时的过年场景具有代表性。欢天喜地单元即是实景体验部分,指紫禁城开放区域内按照清宫旧俗复原的年节装饰。宫殿门口悬挂着寓意吉祥的春联、门神,在廊庑下装饰着华美的宫灯,在乾清宫和皇极殿的丹陛(即台阶)上下树立着高大的天灯、万寿灯,总共使用仿制品超过10000件,春节元素随处可见。

基于文献和实物的留存情况,故宫博物院虽然选择了清朝作为宫廷春节文化的展览时段,但其内容仍是汉文化大框架下的历代相继的礼俗。

盛世重现 腊月里来立天灯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过年习俗。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过年的一应事项,宫廷里也不例外。迎新年挂灯笼是民间的传统,清官亦是如此。每当年根临近,乾清宫前都要搭设天灯和万寿灯,而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

腊月二十四在民间是“扫房日”,但在宫中却是安灯的日子。只能在史料中见到的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届时,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各安设一座“万寿灯”,丹陛下左右各放一座“天灯”。高度均在十米以上,灯杆雕刻云龙纹,顶部有亭,下端插在汉白玉石座中。除夕夜的上灯仪式最为隆重,随着营造司首领一声“上灯”,《火树星桥乐章》响起,紫禁城三大殿的五百余灯同时亮起。一时间悠扬清乐、灯火辉煌、宫殿巍峨、气象万千。

立天灯万寿灯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今天,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不但在文献中查出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详细尺寸,还在各个库房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以及灯杆原件,并成功将它们复原出来,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又在今天重现。

“祈福迎祥”新桃换旧符

“祈福迎祥”单元展示的是过年不可或缺的节物,如福字、春联、春条、门神等,不论宫廷还是民间都要使用。而像岁朝图、天灯万寿灯、宫灯之类的器物则富于宫廷特色。诸多的节物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王荆公的《元日》诗说:“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与门神的前身。五代后蜀后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被公认为最早的春联。贴春联、挂门神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皇宫自然少不了。

中国民间传统,春联都是红纸墨字,但清宫春联的形制比较特殊,都是用墨笔写在白绢上,再制作好边框,悬挂于宮殿朱红的柱子上。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满、蒙等族“尚白”,以白色为大吉;二是用白绢锦阑墨书的门联,悬挂于朱红的柱子上,“辉映朱扉,色尤鲜丽”,观赏效果更佳。宫中春联的撰写,主要是由饱学、善书的翰林们来完成的。门神像则主要有四种,即金瓜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神采各异。

档案文献记载,清初腊月二十四安挂门神、对联,二月初二撇下,入库存储。康熙二十五年时,改为腊月二十六举行张挂春联、门神的活动,到二月初三再撤出储库。偌大一个紫禁城,殿阁林立,宫中的门神和对联数量也是相当大的。

皇帝写“福”字也是清宫的习俗,每年腊月初一皇帝用“赐福苍生”之笔在龙笺上书写第一个“福”字,贴在乾清宫正殿,再写十余幅贴于其他宫中。写福字用的纸笺,多以丝绢制作,以丹砂为底色,上面还绘有金云龙纹。之后,皇帝还会陆续写一些福字,赏赐大臣与外藩。在这一单元,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可谓福气满满。

“敦亲睦族?”皇帝家的团圆宴

过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团圆饭必不可少。中国古代,从汉朝开始,把正月初一叫元旦,作为一岁之始。“敦亲睦族”单元展示了元旦这天皇帝与宗亲、后妃分别宴饮的场景。展览还复原了宗亲宴上的金龙大宴桌与宗亲宴桌,宴桌摆放参照乾隆四十八年(1783)膳档的记载,动用文物超过100件,名副其实的“皇家排场”。

“宗亲宴”是大型的家宴,筵宴在乾清宫举行。其中,乾隆四斗八年(1783)正月初十日的“宗亲宴”规模最大、场面最隆重。据记载,参加这次宴会的有皇子以下,王、贝勒、贝子、四品顶戴的宗室王公大臣共一千三百零八人,因各种公事在身或患病不能前来参加筵宴者二百四十八人。乾隆皇帝亲下谕旨,宗亲宴中,“凡参加筵宴或因故未能入宴者均赐给赏物”。

清宮新年的第一餐也要吃饺子,寓“岁更交子”之意。满族把所有面食都叫饽饽,把水饺称为“煮饽饽”。当皇帝登上乾清宫的台阶时(清制规定,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皇帝出宫、入宫,每过一门,太监即放爆竹一声。所以听见爆竹声,即可猜测到皇帝的远近位置),御膳房开始煮饺子,皇帝坐稳后,饺子恰好出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寅时(凌晨3到5点),皇帝在乾清宫东侧的弘德殿吃饺子。太监用雕漆飞龙宴盒送来一盘煮饽饽,并将饽饽盘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皇帝也会吃包了钱的饺子图个好彩头,但这饺子里的钱是专门打造的“花钱”称为“通宝”,吃到有通宝的饺子就表示一年吉利。共送饽饽四个,其中两个包着“通宝”,皇帝吃了三个,剩下一个没有通宝,送到佛堂上供着。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连年浴血奋战,死伤无数。为表示对死者的追念,努尔哈赤对天发誓,每年除夕都要包素馅饺子以祭奠死者。从此,清代宫廷中就留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夕夜要吃素馅饺子。素馅饺子的馅料以干菜为主,包括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等。

清前期和中期的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这条规矩,但到了清晚期后,皇帝对祖宗遗训逐渐淡化,每年除夕、元旦吃的饺子也有很大的变化。如光绪皇帝吃饺子就改在了养心殿,饺子馅也由素馅变成了各种肉馅,据清宫《膳食档》记载,光绪十一年,“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

清代皇帝平日独自用膳,只在年节时才与后妃一起吃饭,称为“家宴”。元旦家宴一般是早膳,在辰时(上午7点)举行,地点在乾清宫,皇帝席位居中,皇后在皇帝席东稍后,妃嫔列席在东西,对面而设。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皇家尤重男女大防。宫中规定,后妃在50岁以后才可以与非亲生皇子见面,所以,皇帝与后妃,还有包括皇子在内的宗室需分别聚会,大大小小的宴会,雨露均沾的赐赠,彰显着皇帝与母亲、妻子、儿女、宗室间严格等级制度下的骨肉亲情。

“祭祖行孝”追思祖德弘扬孝道

在欢愉的春节期间,祭祖是最重要的传统礼仪活动。通过祭祀活动,追思祖德,弘扬孝道。“祭祖行孝”单元中康雍乾三代皇帝的神主(指供奉祖先的小木牌)难得一见,以及众多材质优良、工艺精美的斋戒牌。

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祭祀。太庙分前中后三殿,前殿是享殿,中、后殿是寝殿。平时,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后殿供奉太祖之前四位元祖的牌位。祭祀时,把中、后殿牌位请到前殿,一起祭祀。凡祭祀必须提前斋戒,以示虔敬庄重。在太庙大祀前,皇帝须斋戒三日,斋戒期间,不理刑名、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祭祀前一日还需沐浴。祭祀前有主管祭祀的机构太常寺进斋戒铜人和斋戒牌,提醒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斋戒牌原为木制,后雍正皇帝下令改成随身佩戴的形式,以便随时警示。

“勤政亲贤”“明窗开笔”往事

清人有将近一个月的年假,放年假前要封印,也叫封宝,就是官府把印信封存起来,表示不再办公,开始过年之意。封印的时间在腊月二十日左右,开印的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之后的正月二十日前后。古代,皇帝过年期间虽有封印仪式,以示休息,仍不免于政务。清代皇帝御宝有“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等二十五方宝玺。封印即在乾清门清洗后,封存在交泰殿。

雍正皇帝开创了一个清宫习俗,即每年除夕子正时分,皇帝的第一件事是洗漱好,穿上冠服,郑重其事地到养心殿各处拈香,结束后到东暖阁举行元旦开笔仪式。

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进行了改造,在东暖阁西头南面临窗的地方,用木槅另辟一间小屋,室内悬挂乾隆御笔“明窗”匾额,从此新年元旦的开笔仪式便在这里举行。

“勤政亲贤”单元重点还原了明窗开笔的场景,将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在展厅搭建了出来。《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的明星文物——“金瓯永固”杯原件就放置于此处。

明窗开笔是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清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为了增强次年开笔仪式庄严、隆重的气氛,乾隆皇帝特意下旨内务府造办处定制三大御用法物:“金瓯永固”杯、“玉烛长调”蜡扦、管端刻有“万年青”字样的“万年杆”毛笔。

大年初一子刻(零时整),皇帝来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先向“金瓯永固”杯中倒入屠苏酒,然后点燃“玉烛长调”蜡,再拿起“万年杆”毛笔,先御朱砂,后染墨翰,书写吉语,为天下苍生祈福许愿。

开笔仪式过后,法物封存于黄匣中,任何人不能开启,待明年元旦再用。这些御用法物每年只有一次机会显露真容。

展厅中的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等乐器组合,还原了古代最高规格的皇家交响乐团——中和韶乐的场景。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举行祭祀、朝会、宴飨等重大活动时使用的宫廷音乐。新年之际,王公大臣、皇子宗亲在太和殿和乾清宫向皇帝行礼时,均需演奏。中和韶乐共有18类乐器,此次展览甄选了最有特色的6类作复原陈列,包括编钟、编磬、建鼓、枧(音祝)、敌(音语)、麾(音辉)等,气势恢宏。

“游艺行乐”丰富的宫廷娱乐

“游艺行乐”单元展示了过年期间宫廷的娱乐活动。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會趁此佳节放松娱乐。张为邦、姚文瀚所 绘的《冰培图》罕见亮相。《冰培图》全景展现了乾隆皇帝腊月初八太液池欣赏冰培的场景,是北京冬天悠久的冰上运动历史的最好展现。八旗健儿在冰面表演各种“花样滑冰”和杂技,如倒立、舞刀、叠罗汉、舞中幡等。

看戏也是过年时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清代皇帝大都是戏曲爱好者,过年期间,帝后的听戏活动尤其频繁,从腊月十一起,重华宫的连台戏便开始了。宫里每天锣鼓声声,时时萦绕着丝竹管乐、弋调昆腔,热闹非凡。展品中有8件精美的戏衣,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戏曲服装资料,配合戏台、乐器、剧本、戏画等,令人不难想见当年看戏时热闹喜庆的场面。

皇宫过年虽讲究其礼仪与排场,但也充满了其乐融融、热闹温馨的年味。这次展览通过极具创意的构思和现代技术手段,还原了清代宫廷的春节盛况,文物被赋予了“生命”,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文物的温度,感受到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愿、对生活的希望。

TIPS

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主题展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

时间:2019年1月6日—4月7日

票价:40元故宫博物院门票(展览无需单独购票)

猜你喜欢

天灯门神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清宫饽饽桌
有趣的门神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
自制“孔明灯”
门神都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