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教学专题设计的探索

2019-02-18涛,张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家国

鲁 涛,张 军

(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基地,湖南 岳阳 414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干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式和路径。专题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合理的专题选择和设计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对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激发其为民族和国家奋斗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因此,“纲要”课程教学不但是一种史实的叙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培养。“‘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既要完成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要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基础,发挥协同育人的基础性作用。”[2]因此,在“纲要”专题教学改革中,应该从多层维度找寻某种主线来贯穿情感教育的始终,以增强课程教育的说服力,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以家国情怀作为其中一个专题教学的主线符合这一要求。

一 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情怀”指的是人的一种心境,一种情感,一种源自内心、自然流露的精神意志。家国情怀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特殊情感,是对家乡故土和民族国家发自内心的眷恋情感和担当意识,是与个体密切联系的空间事物和文化元素在其情感意识中的体现,是融合敬畏之心与守护之情的复杂的精神意志,体现了个体对于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等集体的难以割舍的炽热情感。这种情感一旦形成就能成为人的一生的情结,它不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而消逝,相反还可能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点的转变而愈加强烈。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思想内核仍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源自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治国理政观念和“家国同构”的社会伦理认同;反映了国家、社会及个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一理念对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家国情怀在当代对于激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3]教育部曾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4]。在“纲要”课程中设计“家国情怀”教学专题契合了国家对于青少年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总要求,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纲要”课程作为一门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史料依据和理论支撑。可见,在“纲要”中融入有关家国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该课程中科学设计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教学专题十分必要。

二 “家国情怀”专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设计“家国情怀”教学专题的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认识,培育家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并且对其情感和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家国情怀”专题的教学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感,涵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契合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中心工作的总目标。

本专题基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总目的,对于教学设计有着具体的要求。首先,要以厚重的历史说服人。“纲要” 课程是以中国近代历史事实为依据,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认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规律性及社会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其次,要以浓厚的情感感染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光有事实的说教是不够的,还要有情感上的感化。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着重于对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感的提炼和渲染,在情感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再次,要以鲜活的事例感化人。情感的渲染也需要以鲜活的事例为基础,讲好“故事”在本专题中十分重要。围绕主题,选用合适的人物和事例来进行情感教育,充分利用人物的榜样性和事例的生动性来感化学生,达到情感培育的最终目的。

三 “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教学专题设计的内容选择

在家国情怀培育中,要“将家国情怀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学教材内容,便于接收、理解和把握,提高培育的有效性”[5]。可见,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转化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专题教学设计可以时间为轴线,分三个历史阶段选取相关内容来讲授。第一阶段为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这一部分的内容重点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古代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家国情怀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范畴来考察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能使学生认清家国情怀的本真含义及其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阶段是从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段中华文明由盛转衰,文明近乎断裂,仁人志士探索奋斗、救国图存的历史。这部分应选取那些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的人物和事例进行正面教育,重点突出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们在面临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这部分应当选好典型,讲好故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责任担当意识。

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段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建设探索时期,成绩显著,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一部分要在正视失误和挫折的同时,讲清楚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以事实讲述为主,结合评论突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到的坚强领导作用。通过多维度的比较来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成绩,并且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继续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促进其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的形成,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四 “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专题教学的教学方式选择

要将“家国情怀”主题在教学中讲深讲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建议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应给学生留出一定思考余地,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应将家国情怀的主题内容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来再现历史事实,既有利于便捷、直观地传播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对象的感知,也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图片的选择上应该紧靠爱国爱家主题,准确筛选图片以增加图片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图片的设计要简而精,不宜过于繁杂。我国古代辉煌文化成就用图片来展现最为适宜。

其次要充分利用短视频来还原历史场景,渲染家国情感。视频内容选择可丰富多样,可选择历史感厚重的历史大片或纪录片,也可以选择宣扬榜样力量的纪实片。视频选择要精练,要紧扣主题,能够准确地反映主题。视频要经过仔细剪辑,不能过长,以2至3分钟为宜,最长不宜超过5分钟。由于思政课堂相对较大,人数较多,从实际操作来看,如果课堂中长时间播放视频,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倦怠,不能集中精力观看影片,部分学生还会乘机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因此,只有对视频进行精炼的选择和有效剪辑,才能使最大限度地发挥短视频在本专题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应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来提升教学效果。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仅仅依靠灌输说教,而应鼓励学生加深体验、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培育的过程中来。“纲要”课程中的“家国情怀”专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在教师对教学思路的整体把控下,以家国主题的历史题材为对象,在短视频播放或老师讲解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在预先布置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中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及其事迹,并表达其对相关人物和事迹的感想和看法。教师的点评要从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出发,注重其中的“情怀”教育。同时可以设计讨论或辩论环节,将学生按正反意见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讨论或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对相关意见进行总结,肯定正确合理的意见,指出错误偏颇的观点,按照专题主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促使学生对家国情怀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中说服教育和影响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专题教学要避免走偏

一谈到家国情怀,人们很容易将其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其他情感联系在一起,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这不是对待家国情怀的科学态度。”纲要”课程本来就是讲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外辱,探索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大量的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内容。虽然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如果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混为一谈就有可能产生模糊的认识,不但不够能达到教学目的,还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爱国主义是应该大力弘扬的正面情感,它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也是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情感支柱。但是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不能完全等同。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力量,也是一种道德规范。但是从个人的层面来看,由于什么才是爱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爱国一词显得较为主观,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之中,可能将自己国家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利益之上。因而在“纲要”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该培养其正确的家国观,并且与激进的爱国主义划清界线,培养其具有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家国情怀。

民族主义也是经常混杂在家国情感中的一个概念。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民族情感,但是不同于爱国主义的是,民族主义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且已经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要求的高度。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民族主义往往以自己民族为中心,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还将民族分为优等和劣等,产生民族优越感或民族自卑感,陷入狭隘民族主义之中,这是在大学生的培养中不应该出现的,因此在“纲要”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要注意对民族情感把握分寸,不应该让民族主义思想取代家国情怀,而是要将家国情怀与狭隘民族主义划清界限。

六 “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

就本专题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现场讨论与问答。在本专题教学结束以后,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讨论,尤其是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与其他情感的差异方面可以用现场讨论与问答的形式进行,通过对学生意见的分析,掌握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并加以正确引导。第二,网络测试。设计好相关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加以测试,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学生对该专题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对家国情怀主题上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识程度。第三,课后练习强化。要求学生课后就本专题的内容通过诸如微电影、美术创作、歌曲制作、课件制作等形式,完成一份课后作业,从中评判学生对本专题内容的认知和消化情况。第四,案例分析交流。从“纲要”课程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要求学生就其家国情怀进行分析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典型人和事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在典型和榜样的激励下,其对于家国情怀自我培育的意愿度,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使其获得课堂以外的家国情怀的自觉培育能力和践行意愿。当然,对于家国情怀的认可和自觉意愿是很难用数据衡量来进行效果评价的,只能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至于能够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家国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