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乡蚕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9-02-16朱建忠

蚕桑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蚕种桐乡市蚕业

朱建忠

(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500)

桐乡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700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蚕桑生产已成为桐乡市农业支柱产业,蚕茧收入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1/3左右,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1992年,全市饲养蚕种数量78多万张,蚕茧总产量24500 t,蚕茧收入25011万元,桑园面积11653 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2.23%),13.5万户农户栽桑、养蚕(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8.5%),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茧产量居全国市(县)级之首,是全国主要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蚕桑产业作为桐乡的传统经典优势产业,从桑苗培育、蚕种供应、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到缫丝织绸,形成了完整且紧密的产业链,曾为桐乡的出口创汇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十多万亩桑园的绿化生态功能对桐乡市的环境贡献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 产业特色

桐乡小桑苗享誉全国,一直以来行销全国,并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小桑苗生产是桐乡市传统经典的区域特色经济,桑苗繁育主要集中于凤鸣街道及与之相邻的高桥街道、崇福镇的几个村,2008年凤鸣街道被命名为“中国小桑苗之乡”。小桑苗的发展于本世纪初达到顶峰,时有桑苗面积2467 hm2,繁育小桑苗9.6亿株,约占全国和全省桑苗总产量的73%和86%。随后逐年下降,种植模式主要与杭白菊轮作为主,种植规模与杭白菊形成翘翘板效应。

桐乡丝绸产业发达,外贸渠道畅通。2005年4月,桐乡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唯一的“中国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称号。2006年,全市有缫丝企业30家,年生产白厂丝7000多t,销售收入6.9亿元;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9家,丝绸服装年生产量2298万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3亿元;蚕丝被、真丝毯生产企业3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年产各类蚕丝被3000多万条,年产真丝毯30多万条。

2 产业现状

2.1 蚕茧生产基本情况

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6907 hm2,其中养蚕桑园面积5907 hm2,弃管桑园面积达1000 hm2;全年养蚕农户4.7万户,饲养蚕种12.6万张(其中本市蚕种11.8万张,外来蚕种0.8万张),户均年饲养蚕种2.7张;年产蚕茧7245.66 t,平均张产57.5 kg,如以亩换算,则桑饲养蚕种1.42张,亩桑产茧81.8 kg;蚕茧年产值31070万元,平均茧价4281元/公担,是近年来茧价最高的一年,亩桑产值3507元。

2018年,全年养蚕农户4.9万户,饲养蚕种13.45万张(其中本市蚕种12.65万张,外来蚕种0.8万张),受上年蚕茧价格上升趋势影响,养蚕农户数和蚕种饲养量同比上年分别略增4.26%和6.74%;年产蚕茧7452 t,比上年略增2.05%;蚕茧价格前高后低,平均茧价3950元/公担,比上年下降7.77%,实现蚕茧产值2.9亿元,比上年下降6.66%。

2.1 小桑苗生产情况

2017年度小桑苗育苗面积475 hm2,出售商品苗1.75亿株,平均苗价1.26元,产值21990万元,如以亩换算,则亩产值达3.08万元,是史上效益最好的一年。2018年度小桑苗面积639 hm2,生产桑苗2.5亿株左右,平均苗价仅0.60元,产值150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34.42%、增42.86%、降52.38%和降31.79%。

2.3 产业配套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蚕种生产单位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一代杂交种25万张,其“丝源”牌蚕种为省级名牌产品,2018年出口乌兹别克斯坦蚕种22.6万张;蚕业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蚕业合作社2家;桑苗经营合作社9家;缫丝企业6家,年产白厂丝700 t,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丝绵被企业1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培育了“华纳斯”、“银桑”、“钱皇”等知名蚕丝被品牌,行业统计年产值超20亿元。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加快,传统蚕茧生产由于劳动力投入多以及土地产出比较效益不高,加上近年来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流转进度加快,农民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产业空间受到挤占,全省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连年下降,产业逐步萎缩。桐乡蚕桑产业由于原有规模基数大、基础条件好,相比于其他地区两位数的萎缩速度,桐乡市呈个位数缩减。就目前而言,桐乡蚕桑产业从全省范围看,产业占比仍居浙江省之首,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从桐乡市农业产业看,虽产业规模连年萎缩,淡出支柱产业,但蚕茧产值仍占桐乡市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稳居第三;从产业模式看,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上,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从产业效益看,单位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产茧量、土地产出率均低;从长远来看,蚕桑产业下滑态势依旧,且有可能呈加速下行之势。

3 主要问题

3.1 收购体系混乱,蚕茧质差价低

蚕茧生产与蚕茧需求脱节,特别是自蚕茧收购政策放开以来,蚕茧收购呈无秩序状态,不能体现优质优价,造成质差价低,最终损害的是广大蚕农的利益。如2018年春蚕期,全市生产蚕茧4146.95 t,其中茧站收购1063.31 t,10家蚕茧合作社仅4家收购蚕茧683.15 t,余2400.49 t蚕茧由蚕农自行出售或自留;2019年春茧虽然茧子质量好于往年,但因蚕茧价格低廉而出现蚕农惜售现象更加普遍,大量蚕茧流入丝绵市场。出现了“不重视上蔟营茧环境—出售毛脚茧—蚕茧质量低下—无法缫丝—加工丝棉—压级压价”之恶性循环现象。据了解,缫丝企业的原料茧大部分从外地购入,每个丝厂都有丝棉加工车间,质量差的蚕茧加工成丝棉,丝绵价格支撑了桐乡市蚕茧价格。

3.2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3.2.1 小蚕共育率低

2018年度全市50张以上共育的蚕种9658.5张,仅占总饲养量的7.4%,特别是集约型的小蚕专业养蚕场少,难以解决部分缺劳力、缺设施、缺技术的“三缺”农户养蚕难的问题,不能提高小蚕饲养整体技术水平,影响蚕茧高产。

3.2.2 蚕农饲养规模小

户均饲养蚕种2.7张,产茧153.6 kg,收入6580元;年饲养蚕种6张以上的农户9355户,仅占养蚕农户数的19.8%,主要集中在凤鸣、高桥和崇福的小桑苗地区,绝大多数农户养蚕都是利用现有桑园带带过,不作为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来抓。

3.3 桑园失管现象严重,单位面积效益低下

桐乡市现有桑园改造始于1999年箱子田改造,至今近20年,树龄16年以上的桑园接近一半;3.33 hm2亩以上规模桑园面积只有225.73 hm2,不到桑园总面积的4%;再加上农户不重视桑园的肥水虫管理,从而造成多数桑园成为“靠天桑”,未能形成丰产桑园,造成单位面积产叶量、饲养蚕种量、产茧量“三低”,效益自然难于提高。

3.4 从业人员素质下降,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市、镇、村蚕桑技术服务正逐渐出现断层,懂技术的蚕桑管理人员逐年退休,新接班并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少,难以为蚕农提供更好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从事蚕桑生产的人员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蚕人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大多数在65岁以上,技术到位率低,对自然气候应变、抵御能力差,良种难以良法;养蚕设施简陋,机械化、智能化经营模式难于推行,生产劳动效率低下。

3.5 受区域产业特色的限制,生产安全隐患大

桐乡市属粮、经、桑混栽地区,曾发生过大面积的氟化物和农药中毒事故,尽管各级政府对粮、经、桑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视,年年强调,大面积生产事故已较少发生,但小范围或零星农户蚕儿农药中毒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隐患难以消除,挫伤蚕农养蚕信心。

4 对策建议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114号)精神,要提升蚕桑传统产业,首先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次走高效蚕业之路。产业的兴衰须顺应市场潮流,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全市十万亩桑园尚无其他作物可替代,其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全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障。因此,我们认为,桐乡市蚕桑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应该是:政策引导,重点扶持;顺应市场,创新模式;强化基础,提质增效;多元发展,文化传承。桐乡市的蚕桑产业无论在发展初期还是鼎盛时期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在当前产业调整阶段更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做到稳步有序,对弱势群体和脆弱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针对目前蚕桑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支持蚕桑产业链建设,实行优质优价政策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重点抓好石门镇东池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示范点建设,利用桐乡市现有的缫丝企业和蚕茧合作社,在全市复制推广。通过建立产、供、销联合体及行业约束机制,实施订单蚕业,实现蚕业产业化。一方面通过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蚕农的长远利益,蚕茧收购主体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改变目前蚕茧收购秩序混乱局面,真正体现优质优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4.2 扶持培育规模化饲养主体,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

一是培育集约型小蚕养殖场,鼓励合作社、专业养蚕大户创建集约型专业小蚕场,配套小蚕饲养设施,提高小蚕饲养技术水平,解决“三缺”农户养小蚕难的问题。二是培育养蚕产茧大户,推行规模生产经营,建立健全桑园流转机制,通过转包、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推进蚕桑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通过规模化主体带动,加快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提高到位率,把现有的蚕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如小蚕人工饲料育、工厂化大棚养蚕、新机具、病虫害物理防治等)加以推广应用,实现省工、节本、增效之目的。

4.3 支持基础建设,稳定蚕桑产业

着力抓好蚕茧生产的两个“芯片”工程建设。一是丰产桑园工程建设:开展老龄、低产桑园的改造,种植优良桑品种,建设丰产桑园,提高单位面积产叶量、蚕种饲养量,增加土地产出率。全市应力争保有3333 hm2丰产桑园,单位面积年产蚕茧达到150 kg/0.067 hm2,按2000元/50 kg计算,单位面积年蚕茧产值可达6000元/0.067 hm2。二是蚕品种工程建设:饲养优良蚕品种是生产优质蚕茧的基础和前提,蚕品种的更新应以不断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增强新蚕品种的贮备和应变能力,做到引进快、繁育快、推广快。

4.4 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提高蚕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

健市、镇、村蚕桑技术服务网络,注重蚕桑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培育懂技术的专业养蚕大户,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实用新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

4.5 推广政策性养蚕保险,保障生产安全

政策性养蚕保险是一项以蚕桑养殖物化成本为核心的惠民措施。2018年中、晚秋两期已在梧桐街道钱林村等九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其优势得到初步体现。2018年中秋蚕受高温闷热天气影响,部分地区暴发细菌性疾病,造成产量下降,涉及31户农户52张蚕种发生损失,理赔金额2.9万元,有效降低了蚕农的养蚕风险,挽回了损失。2019年计划在原有九个试点村基础上扩大覆盖至梧桐、凤鸣两个街道,预期其保险效果将更为明显。

4.6 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

蚕桑产业的发展必须融入大农业,除了丝绸工业利用蚕丝,大量的桑枝、蚕沙、蚕蛹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大大提高蚕桑本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以蚕桑作为载体或要素,融合农作、畜禽、药业、蔬菜、休闲观光等多种结合发展模式的现代立体农业,其应用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猜你喜欢

蚕种桐乡市蚕业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如果我是……
长寿花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