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茶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构建

2019-02-16饶苗苗潘华实

茶叶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文化价值观融合

饶苗苗,潘华实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化,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优秀文化重要构成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借助茶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本质内涵及精神要义。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碎片化信息侵蚀、不良思潮冲击和多元文化激荡等诸多挑战。有鉴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融入茶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1 同向性

1.1 目标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价值追求”[1]。这一目标的确立既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被实践证明并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的重要价值。《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茶文化的知识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修身养性与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倡导通过修身养性升华思想境界,塑造优良品格,提倡“齐家治国平天下”施展人生抱负,实现社会价值。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锻造良好人格品质与道德素养层面与茶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奋进和家国情怀的思想价值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茶文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为国防教育提供教育平台,二者共同的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求,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1.2 内容的互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对象决定的,具有先进性、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纲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遵守纪律为内容的法治观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1]。茶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是由其精神内涵决定的,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精神内涵的茶艺内容,以“廉”“俭”“和”“洁”为精神内涵的茶品内容,以积极进取、敬天爱人的茶德内容,以和睦和美、和乐和气为精神内容的茶俗内容等。茶文化教育顺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通过茶艺、茶品、茶德、茶俗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祛除躁气和弘扬正气。二者共同包含的和谐共处、奋发有为等内容,更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为二者融合构建提供了有力扩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二者在内容互通性方面将更加突出。

1.3 功能的相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含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是指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和沟通社会信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受教育者,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并通过营造经济建设发展和谐环境、发挥文化传播与选择功能,为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可靠保证。个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锻造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等。茶文化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问。马克思强调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与“敬天爱人”理念不谋而合。作为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渊源流长,茶文化中以茶代礼、以茶育德等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早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精神承载,《茶经》有云:“茶,宜精行俭德之人”[2]。这里的“精行俭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化育人的教育功能展现过程。二者在功能层面的融合构建,有利于形塑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选择,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心修养与道德浸润,既满足了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也符合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发展大势,是茶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构建的有力支撑。

2 原则性

2.1 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从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共同发展。在知识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代,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是知识与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是高校肩负新时代人才培养使命的应有之义。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江南地区的茶道表演、蒙古地区的敬茶舞蹈、江西地区的采茶舞蹈等,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多元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刻理解茶文化的这一特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茶文化蕴含的修身养德和行为示范等深层次思想价值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激发大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进而推进个体与社会协同发展。

2.2 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教育教学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律之一,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和中心环节,使得高校既要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其中有关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方面的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大局观念和爱国热情、引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契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大有裨益。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认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道”,这一“大道”就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凝聚思想共识是坚定走这条“大道”的重要保障。这一“大道”不仅是传道信道,更是以身载道,要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协调教师权威与学生兴趣的内在关系,借助网络媒介和思政课程等积极开展“叙事教学”,挖掘那些经过历史积淀和文化洗涤的与茶有关的名人故事,如通过讲解晋代名士陆纳以茶待客的历史典故,将茶文化敬天爱人、修身养性、和谐共处的思想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和谐友善的基本内涵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优秀文化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2.3 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

从教育实践看,无论是解决思想困惑还是实际问题,都是围绕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当前,高校大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泥沙俱下,娱乐性的信息传播与不良思潮的侵蚀与泛滥,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不专注、不深刻、不负责”的倾向,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和个人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分化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亲和力与针对性。基于此,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必须从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如针对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足、人生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可以借助茶文化中修身养性的精神特质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道德情操和端正的人生志趣,促进学生树立更为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再如针对部分学生浮躁的就业心态等问题,可以挖掘茶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的精神内涵,即思想层面的“茶道四谛”——和、静、怡、真[3]的内在精神熏陶与行为层面的待人接物和谐友善的外在行为引导。通过思想熏陶,感悟人生百态,使内心趋于平静;通过行为引导,反躬省思,积极走出困境,平复浮躁的就业心态。通过茶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结果的实效性和评价的精准性。

3 动力要素

3.1 高校驱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高等教育事业承载者的高校应深刻认识到融合构建原则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将融合建构原则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建章立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确保制度切实落地。如积极探索独立设置茶文化教育教研室,统筹安排全校学生的茶文化教育专题课或公选课,确保茶文化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学校后勤部门集中采购有关茶文化的茶具、书籍和仪器设备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将茶文化教育实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考核体系,使茶文化相关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优环节有所体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思政课专业教师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热情与兴趣。二是强化引领。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统摄作用,把握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与话语权。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教育重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及教学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教育中示范、激励和引领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发挥表率作用,主动学习茶文化“淡泊名利”“求真简朴”“和美和气”等内含及为人处世各层面的精妙哲理[4],通过榜样育人和率先垂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到茶文化的韵味魅力,助力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塑造。

3.2 教育主体驱动力

这里所讲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刻认识融合构建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学习情境生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的重要动力要素。一是营造氛围。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在大学校园大力宣传茶文化,引导学生走近茶文化、体验茶文化,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如通过开展品茗、茶道展示活动以及茶园、茶企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雅致和美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使大学生始终处在非结构性的情境化茶文化学习氛围中。二是深耕课堂。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情景化茶文化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近距离感受茶文化的人文内涵。思政课教师可结合章节授课内容,在课堂上模仿茶吧或茶馆,将教室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组别,设置茶文化专题研讨与现场品茶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思政课程和茶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还可邀请茶艺文化专家学者或茶艺大师来校开展茶艺文化专题讲座,解读讲授茶文化蕴含的深厚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身说法,创设大学生探索知识并积极践行的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境界,实现“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学习场景的深度融合”[5]。

3.3 教育客体驱动力

教育客体是指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个体。大学生个体动力要素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的内在源动力。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育人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协同共进。一是持续革新教育方法。在融合构建原则指导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构建者,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将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强调教育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内容的构建。特别是要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题内容之中,如根据“茶道四谛”(和、静、怡、真)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主题慕课,设置教学专题,带领学生参观茶艺博物馆、开展大学生茶文化知识讲座、论坛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在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鲜活性。二是借助新媒介开展多样化教育。将茶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新媒体教育平台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慕课、微课、云教学平台等新型教学载体,选拔兼具人文素养与较强网络运作能力的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运营校园新媒体公众号,及时发布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茶人茶事,用网络热词和表情包等“接地气”的话语表达与叙事方式开展茶文化网络宣讲主题教育活动,打造一批深受“95 后”“00 后”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影响和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探讨交流茶德茶艺,领略“茶修身养性的品性、勤俭育德的精神、坚贞清廉的风尚、和诚共处的风格、高雅脱俗的审美”[6],从而在隐形与显性教育的综合运用下,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茶文化价值观融合
我的价值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