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探讨

2019-02-15刘庆丰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武汉市产业园园区

刘庆丰

(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430071)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快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相对不足,我国大、中城市“垃圾围城”现象日益凸显。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武汉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倍增的重大战略举措[1]。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武汉市着力打造的“五焚烧、两填埋、一综合”垃圾处理格局中的“一综合”产业园。笔者以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通过对产业园的内容和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和能量的流向分析,提出园区规划构思,为国内同类产业园规划提供参考。

1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武汉市蔡甸区 山街千子山,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核心,遵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坚持垃圾处理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园区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提升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1.1 坚持循环经济3R 原则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综合利用园区内基础设施,实现各类处理设施间的资源、物料共享使用,能量梯级使用,形成园区内外循环产业链,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园区资源,将园区打造成引领环保时尚、宣传环保低碳文化、展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新形象的平台。

1.2 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

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核心,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以综合利用为前提,改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建立协调发展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新体系,加强各处理设施的能流量与物流的合理调配,通过各项目之间物质与能量的整合重组,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类固体废弃物中的可供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净,变废为宝,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坚持环保高水平及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原则

坚持以环保技术高水平为原则选择入园企业和技术,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废弃物处理承载力,合理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开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区域生态化建设,明确环境准入标准,制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措施,防止由于高污染、高危害性的固体废弃物资源集聚而引起的二次污染和健康安全风险,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并重[2]。

1.4 坚持集约高效与技术领先的原则

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坚持引入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以及高起点的环境产业园规划设计,引领我国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技术和管理先进水平。依托园区建设,搭建固体废弃物处理科研、技术、教育平台,提高武汉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科技创新能力。

1.5 远近结合与分步实施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弹性规划,近中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政府主导,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政府为其提供法制保障。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工业原则,建立废物综合利用网络,建设和谐社会。

2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布局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分为核心生产区和外围防控区,总占地面积1120 hm2,其中核心生产区60 hm2,外围防控区1060 hm2。

核心生产区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核心地带,含基础设施片区和配套服务设施片区。基础设施片区,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筑垃圾处理项目、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市政污泥处理项目、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项目、危险废物安全填埋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该片区与配套服务片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配套服务片区内布置有综合楼、实验楼、宣教中心、观景平台等,该片区面向社会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循环经济产业,对循环经济产业有清晰、正面的了解,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为保护周边人居环境,同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在核心生产区外部设置外围防控区,外围防控区边界距离园区中心1500 m。外围防控区沿核心区四周依次布置循环经济产业片区(267 hm2)、环保宣教片区(173 hm2,含水面)、技术研发片区(180 hm2,含生态观光农业)、林地(67 hm2,含公墓)、外围备用地(373 hm2)。

3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规划

3.1 功能定位

将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宣传教育基地和环保产业园,健全“四大功能”[3]。

3.2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园的定位及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园案例经验,并结合武汉市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园区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即垃圾综合处理产业、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环保宣传教育服务产业、环保科技咨询产业和环保设备研发制造产业。

近期,主导扩大垃圾综合处理利用产业,做到城市固废处理的无害化、高效化,实现园区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污水处理零排放,环境污染降到低水平,真正做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远期,通过对周围环境资源的整合[4],集中推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宣传教育服务产业、环保科技咨询产业、环保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将园区打造成引领环保时尚、宣传环保低碳文化、展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新形象的平台。

(1)垃圾综合处理产业: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废物等处理基础上,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集中优化设计,形成完整封闭的循环处置链,产业发展和物流运输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物质总量平衡。

(2)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综合利用和能源回收利用平台,将园区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相整合,充分考虑资源的二次利用,将基本设施的各个节点和环节串联起来,使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及处理后的产品,作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园区内物质和能量综合循环利用一体化。

(3)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垃圾污染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固废、污水“零排放”,环境保护一体化。

(4)环保宣传教育服务产业:建立园区共享的公用辅助设施系统和公建服务系统、综合行政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平台,公用辅助和管理服务一体化。

(5)环保科技咨询产业: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先进工艺技术示范应用、环保宣教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咨询产业。

(6)环保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结合垃圾全过程管理需要、园区区位特点及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发展相关装备研发制造产业。

4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

根据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功能定位、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用地情况,确定园区近期拟建项目和中远期拟引进项目,详见表1和表2。

5 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

通过产业耦合、项目协同,实现各类处理设施间的资源、物料共享使用,能量梯级使用,形成园区内外循环产业链,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表1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近期拟建项目一览表

表2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中远期拟引进项目一览表

5.1 园区内外物质流

园区内企业和园区外企业建立物质循环体系,即园外的固体废弃物进入园区进行资源化处理,并产生原材料供园外企业利用[5]。生活垃圾经焚烧发电后,其炉渣作为环保建材生产原料利用;建筑垃圾经资源化处理后,亦作为环保建材生产原料利用;餐厨垃圾经资源化处理后,提取的生物柴油供园外深度加工利用,其沼渣可用于园林绿化用土。

5.2 园区内物质流

园区内各项目之间建立物流封闭循环,做到废弃物不出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飞灰和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飞灰, 经过稳定化处理并经浸出液检测达标后进入安全填埋场;建筑垃圾中的轻质物料、可燃物质、废木材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用;餐厨垃圾产生的沼气供焚烧发电项目使用;污水处理项目产生的污泥进入市政污泥处理项目;市政污泥干化后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危险废物安全填埋项目降雨形成的渗滤液进入污水处理项目;重金属废液、酸碱废液物化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项目;园区产生的污水经深度处理达标后,实现中水回用,处理后的出水可以用于工业补水、园区道路浇洒和绿化灌溉,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

5.3 能量流

园区内能量实现梯级使用。生活垃圾焚烧、危险废物焚烧、医疗废物焚烧等工段产生的热能可集中进行发电,部分用于满足园区各生产设施的用电、生活用电等的需求;在各焚烧工艺单元进行焚烧发电的同时,作为烟气余热部分的热量,经锅炉回收后,可作为场内生活用热使用,同时也可供园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污泥干化处置项目、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工艺用热,避免重复建设供热锅炉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浪费。

6 结语

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耦合、项目协同,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各类处理设施间的资源、物料共享使用,能量梯级使用,形成园区内外循环产业链,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园区各项目的相继建成,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会成为引领环保时尚、宣传环保低碳文化、展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新形象的平台,必将为我国同类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起到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武汉市产业园园区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