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倭说

2019-02-14房学峰

第五频道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杨先生跆拳道武术

房学峰

我经常会做一些不自量力的事情,眼下就有一件——

韩国籍的杨镇芳先生是跆拳道的“世界公民”,现在是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的技术委员会主任,算跆拳道一等一的技术权威和理论权威了。25年前,他是第一个来中国传授跆拳道技艺的教练员——准确地说,是第一个把“奥林匹克跆拳道”带到中国来的人——因为当时除了世跆联带进奥运会的那种跆拳道之外,还有朝鲜的跆拳道和韩国的传统品势跆拳道。

因为无锡在三年前成为“世界跆拳道(无锡)中心”,这几年杨镇芳先生常住中国。鉴于他有重建跆拳道运动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他称之为“现代跆拳道”)的资历和愿望,他开始撰写一部系列丛书。这套书有十三本,我称之为“锡跆十三经”:

在无锡写作的跆拳道权威著作,权成得就像中国的“十三经”。

而我,则或许因为多年热心跆拳道历史与理论研究的缘故,被提拔为这套书的中文版主编,我将因此而多一次不自量力的经历。

一开始工作,就先遇到了一个难题:“壬辰倭乱”。

中国和日本之间有过三场大规模战争,除了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和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之外,第一场战争发生在十六世纪末。1592年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在朝鲜半岛爆发的这场战争,对东亚三国产生了不同影响,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其后三百年東亚地区的和平局面:对中国而言,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但国力受到较大损耗;对朝鲜而言,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对日本而言,则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间接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崛起。

杨先生认为这场战争对于中日韩三国武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分水岭”式的重要意义,他使用韩国的说法,称之为“壬辰倭乱”,而中日韩三国对这场战争的称谓是不同的: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韩国和朝鲜称“王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

我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本书作者是韩国人,因此中文版按理说应该采用“壬辰倭乱”这一韩国官方称谓。但这样一来,是不是会让日本朋友感到不快呢?我一直认为“倭”具有贬义,对于这部以跆拳道理论、技术、教材为内容的丛书,是否不应该使用“倭”这一带有贬义的称谓呢?

然而最终我发现自己错了。

“倭”字最初并无贬义,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倭”是“顺从的人”的意思。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椒(曹丕长子)曾御封日本列岛的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是从“魏”字取了半边进行册封的,亦无贬损之意。7世纪(唐代)时,日本女王元明天皇将“倭”改“和”、并在前面增加“大”字,乃有“大和”之谓,但日语中“倭”与“大和”的发音一样,均读作“Yamato”。

既然“倭”字的本义并无歧视,既然“壬辰倭乱”是韩国的官方表达,既然杨先生是韩国人,那么在具有世跆联官方色彩的丛书里,使用“壬辰倭甜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且,对于战争与武道文化之间的关系,杨先生书中有以下精彩表述——

“壬辰倭乱”期间,中-韩-日之间的武术对决、比较与交流非常活跃。战后,中日韩的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的太极拳、韩国的托肩、日本的柔术与竹刀剑术为中心,武术、尤其是空手武术快速得到普及,这是近代意义上的武道文化发展的开始。

与其它领域一样,在19世纪末开始的日本东亚侵略战争,加剧了中日韩的文化冲突与碰撞,这也为东亚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与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托肩”和跆拳道当然也受了很大影响。

跆拳道取得巨大发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恢复独立开始的。在全新出发的新社会中,一群充满热情又喜欢挑战的韩国人积极参与了空手武术跆拳道的修炼。在光复之后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尽管有很多困难,跆拳道还是取得了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杨先生跆拳道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跆拳道奶奶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嘻哈跆拳道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