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园林植物环境》的教学分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9-02-14龙正龄莘海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因材施教

龙正龄 莘海亮

[摘 要]以高职涉农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环境》为例,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采用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教学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注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通过深化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现资源库及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已相对完善,目前正处于应用向融合变革转变的阶段,现以涉农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环境》为例,探索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在实现因材施教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园林植物环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主要营养元素、营养功能与植物营养失调症诊断”是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园林植物环境》第4章第1节第4小节内容。本小节内容包括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植物营养失调症状的诊断两部分内容。因此,了解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掌握植物缺素症状是本节的重点。同时,进一步学会通过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检索表鉴别缺素症的症状、掌握缺素症的诊断方法是本节的难点。植物的缺素症状为后续“合理施肥”的学习做铺垫,也为后期作物缺素症与药害、病害等混合发生,症状辨别进行综合性分析做基础。

1.2 学情分析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基础差,接受知识能力薄弱。学生来源也不同,其中大部分来自高中文、理科,小部分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独立招生而来。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化学基础很差,在学习起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传统教学的因材施教在面对多数学生时实施起来相当困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可借助于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应用互“聯网+新时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分层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针对不同学生组的基础薄弱点,进行不同的任务分组,完成必要的课前学习,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重难点。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数字化、智能的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重难点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图1)。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目标:了解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掌握主要营养元素的失调症状;技能目标:学会通过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检索表辨别缺素症的症状、掌握缺素症的诊断方法;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缺素症与药害、病害等混合发生,症状难以辨别,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分析的能力。

1.4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化学和的生物基础,理科生和大部分文科生对元素周期表前20种化学元素有基本的认识,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而中职升高职和自主招生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但化学底子很薄弱,对某些化学元素符号甚至不认识,对植物缺素的症状有一定的兴趣。

(2)学习风格分析。以弗莱明的Visual Aural Read/Write Kinesthetic量表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高职学生是积极思考的年轻人,他们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学习中,随意性很明显,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动手性很强,乐于进行团队协作。

(3)学习动机分析。以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学生普遍自主学习性不强,不积极主动,很多时候不能控制自己,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加以引导和鼓励,才能起到正面的教学效果。

(4)学习者信息素养分析。以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进行测量,主要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信息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量,确定学生是否能清楚地知道何时需要信息以及识别、评估、有效利用信息,是否具备各种形式交换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如下:大部分学生能明确所需信息、确定信息、分析信息是否有用,并能将不同的信息来源进行结合、对信息作出反应,基本理解什么是优质的信息产品。但是在设计、创作、展示、评价优秀信息产品方面能力较弱。能利用信息源确定学习目标,进行阅读,使用多媒体材料获取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探索感兴趣的主题,也能利用信息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愿意一起工作,共同确定所需信息,尊重他人意见,为团队提供有用信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不复制信息,有信用地使用信息源。

总体来说,本班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独立地寻求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加以利用,但在产品的创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极少部分学生处于入门阶段,需要在同学或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学习。

2 教学设计

在已经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组,通过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完成,可在职教云平台上将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根据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学习起点不同,将学生分为A、B、C 3组(表1),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前任务,将任务发布至云平台,根据学习目标的特点,可采取协作原则或分工原则,采用组长负责制,全面监督小组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顺利完成作业。课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组内互助或组间互助,采取鼓励政策,鼓励同学间相互学习,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总结反馈到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反馈的问题,进行课中的教学设计。

课中,通过对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以及小组的反馈信息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主要学习困难,以确定教师在课堂上的重点,课上着重解决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由于课中时间为2学时,时间有限、人数较多,不能在课中完全做到分层教学,进而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做出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分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几种方式,教师可根据本节内容的实际需要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要求不同分组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目标(表2),C组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点,B组学生要求掌握方法和原理,在课堂上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其参与教学活动,如:抢答,展示等活动。A组学生要求灵活运用,学会综合分析,也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在讲学内容的分配上,以基础知识点为主,讲通讲透,确保每位学生能听懂,再由简入繁,讲解原理和应用。讲解完后,根据不同分组学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接着进行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分出不同层次,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分析题三大类,要求各级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问题,满足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课后,根据所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本小节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平台下载评阅学生的完成情况。

3 教学评价

分为学习态度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和成果展示评价,在评价时根据不同的分组、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评价,中下学生以鼓励为主,高层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态度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要给予批评,对学习态度好的给予表扬;学习过程评价以量规的形式进行评价,可加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成果性的内容以成果性评价为主,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要求学生学完某一个知识点后绘制思维导图,进而再总结提炼进行章节及全部课程的思维导图绘制,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一套与课程配套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系统化。

4 总结与展望

由于高职学生的起点能力不同,会造成某些学生在某些章节的学习中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通过教学分析了解学生所处的学习状态,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让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再通过课上的分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注重搜集和创作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并将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在教学设计上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根据高职学习的特点,需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和设计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掌握具体的技术,并得以应用。充分发挥目前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在因材施教中的应用。同时,各学科专业教师也需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试着创造适合本地区、本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静.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J].时代教育,2013(16).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探究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