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德国装甲车的发展

2019-02-14甄翔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3期
关键词:装甲兵装甲车德国

甄翔

摘 要:轴心国阵营的德军在二战中表现极为出彩,其中又属陆军装甲兵最为引人瞩目。尽管以战败告终,装甲车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其作为德国陆军中流砥柱的地位。本文即就研发、生产、使用三个方面,浅析德国装甲兵研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装甲兵;装甲车;德国

中图分类号:TJ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3-0188-01

1 德国装甲发展背景

1.1 夹缝中的发展

《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诸多限制,明确规定禁止其拥有飞机、战列舰、重机枪、坦克等武器的权利。然而,德国军方想方设法突破了条约的限制。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将军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实际应用方面,我们是通过在演习中使用模型来实现的,最初使用的模型是帆布做的,要靠人力推动,现在使用的模型是金属薄板做的,并安装了引擎实现了摩托化[1]。”

文中的现在即指1928年,在英国还停留在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层面的同时,古德里安提出了一套完整且先进的作战理论,为德国装甲兵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他的远见,在其他国家的坦克还在使用旗语时,德国坦克已经普及了无线电技术。

1.2 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

在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坦克就暴露出了火力不足等缺陷,但法国战场上的胜利使德国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种问题,直到苏德战场上包法利T-34危机时,德国人才意识到了危机。为应对此类危机,虎式和豹式坦克应运而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坦克的主力是装备了长身管75毫米火炮的四号坦克,从四号F1到四号H/J,而即使是被誉为军马的四号坦克也存在很多问题:贯穿车体的传动轴抬高了车高,正面的垂直装甲不足以抵挡76毫米火炮,窄履带容易被淤泥和积雪堵塞等,事实上,装甲侧裙的研发就是为了解决四号坦克薄弱的侧面装甲被反坦克枪贯穿的问题(早期型号的四号侧面仅有15毫米的装甲)。

相比之下,虎式和豹式的性价比和作战效能并不如甚至低于四号。尤其是虎式坦克,它带给敌人的精神压迫远远高于作战效能——在不确定路面是否可以通过虎式坦克时,一个坦克兵会背着另一个坦克兵单脚跳,若不陷进地中,则虎式坦克可以通过。这样的重量仅有一台650匹马力的发动机驱动,传动和行走装置同样难以信任。

在503重装甲营战史中,损失的大部分虎式坦克并不是敌军的火炮造成的,而是由于机械故障和备用零件的缺乏。在切尔卡瑟战役后期,45辆坦克仅剩几辆可投入作战。而到了诺曼底战役期间,虎王坦克投入实战,然而在盟军的空袭之下,完全没能发挥出预期的作战效能。

2 战时经济下的装甲生产

2.1 坦克的生产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生产了数以万计的坦克,但即使是在产量最高的1944年,也仅生产了18887辆坦克及变形车,对比之下,同年的苏联生产了28963辆,而美军也生产了17565辆(诺曼底战役中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师)。而在更早的1942年和1943年,苏联的产量与1944年相差无几美国则高于1944年。而德国的产量为1942年的6180量和1943年的12063量[2]。”

由此可见,即便在战争中期,德国也没能有效发掘工业产能。反观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同时,希特勒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1942年7月8日,希特勒命令快速生产一个连的虎式用于列宁格勒方向,15天后,又要求最晚在9月间准备好这些坦克用于法国方面。”直接导致了生产线上的混乱局面。

此外,曾经有人提出过用豹式坦克的炮塔制造碉堡,这会使豹式A本就低下的产量跌得更低。尽管这个方案被最终否决,仍可看出,大量位高权重的行外人在干预坦克的生产。在他们的干预下,豹式和虎王坦克都采用70倍径的长身管火泡,制造工艺的极高要求限制了应有的产量。除此之外,一些四号坦克歼击车同样使用豹式的主炮,而如果给它们装备成熟可靠易于生产的88毫米L56火炮将会极大地提升产能。

2.2 巨大的后勤压力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设计并制造了大量坦克和变形车,后世的人因而将其戏称为“希特勒的动物园”,庞大而繁杂的装甲部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后期压力,一个装甲师往往要准备大量的不同型号的备用零件以保持战斗力。三号、四号、虎式、豹式、35T、38T以及大量的自行火炮、突击炮、放空坦克、坦克歼击车服役于德军的战斗序列,在降低了武器效率的同时,又极大增加了后勤上的压力。

到了战争末期,施佩尔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并提出了大名鼎鼎的E计划[3],他的上任使德国的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一切为时已晚,E计划更是胎死腹中。如果计划成功实施,德国坦克通用性差的特点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 装甲车的战术使用

3.1 正确的战术:装甲师部队

大量的实战案例证明,久经战火考验的装甲师是德军的中坚力量。在二战前,欧洲各国对坦克的认知仍停留在配合步兵作战上,对坦克的设计也存在问题:T-34的早期型号,炮塔仅有两人,车长兼职炮手,也没有无线电。尽管德军坦克的火力、机动和装甲远不如欧洲各国,仍能以更先进的技术轻松摧毁敌国坦克。

相比欧洲各国,德军装甲师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完善的,不同时期的装甲师编制会有所不同。以1940年9月5日第一装甲师为例:该师下辖一个装甲旅,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一个炮兵团,反坦克营、装甲侦察营、高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补给营各一个,一个宪兵排,九架侦察飞机和行政后勤单位。从该师的编制可以看出一个装甲师并不只有坦克,它包含侦查、支援火力、后勤补给、步坦协同、通信、工程支援等诸多元素在内,正如古德里安所希望的那样:“把坦克编在步兵师里是错误的,应组建一支配备有完善的辅助支援部队的装甲师,这样才能式坦克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4]。”

由此可见,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德国比盟军在装甲战术方面更具优势,他们懂得多兵种协同作战,经过充分且专业的训练,在前期的德奥合并等一系列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3.2 错误的战术:高层争斗

然而,德军同样有许多错误的使用案例,如503重装甲营战史中多次提到:虎式坦克被用作战场救火,给其本就脆弱的行走装置和发动机带来了灾难性的毁灭。很多坦克在长距离行军后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修理,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同样的,突击炮以低矮的外形和狭窄的射界著称,有一些指挥官却罔顾其防御作战的优势,而让其承担进攻任务。而在诺曼底战场部署豹式坦克被证明同样低效:在诺曼底特有的树篱环境中,豹式坦克薄弱的侧面和候补装甲经常被盟军从很近的距离击毁。

在更高的层面,德军内部的斗争和高层的错误决策同样造成了不良影响:希特勒痴迷于增加部队的数量而忽视了补给旧部队以维持有效战斗力,而炮兵和装甲兵同样在争夺突击炮的控制权。

4 结语

装甲兵是德国陆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毫无疑问,相比其他国家的装甲兵,德国在战术、战役层面更加优秀也拥有更多先进精良的装备。但在战略层面上,德国是失败的,过于追求精良的同时,忽视了装备最为重要的因素:产量和性价比。最终导致了帝国军团的溃败。

纵观历史,德国装甲兵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各国的坦克研发指明了方向,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毋庸置疑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德国的装甲车发展史中汲取经验,才是时之所需。

参考文献

[1] [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闪电战:古德里安回忆录[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6.

[2] [英]戴维·波特.二战精锐对决:诺曼底战役中的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 鄧涛.帝国最后的巨兽:二战德国E系列坦克全集[M].陕西: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

[4] [德]弗兰茨-威廉·洛赫曼.503重装甲营战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装甲兵装甲车德国
美国多用途装甲车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装甲兵的创建者许光达
喷火装甲车
无人履带装甲车双流传动系统研究计算与仿真
二次大战前英军装甲兵建设的历史教训
军兵种史掠影——光荣的人民装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