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饰还是凤首
——凤首壶起源探析

2019-02-14孙章峰

关键词:崇拜公鸡器物

□孙章峰

唐代两京(洛阳、西安)墓葬,经常出土一种三彩凤首壶。比如,这件洛阳出土的三彩凤首壶(图1)。此壶小口,口下有一凤首,长颈,扁腹,高假圈足,呈喇叭形,单把,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彩。腹部的两面,均有浅浮雕纹饰:一面是凤鸟纹,站立于花叶上,昂首挺胸,双翅向上扇动,尾羽上翘,一足抬起,若跳舞状;另一面,为骑马狩猎纹[1]。类似的凤首壶出土很多,器形鲜明的特征是:小口,口下有凤头,有宽大的柄手(多为龙形)和凤头相连,扁腹。以洛阳、西安为中心的唐代两京地区的墓葬中,屡见不鲜,国内外博物馆甚至私人手里皆有收藏。

这样的陶壶,一般被称为凤首壶,其形制一直被认为是受到萨珊风格的影响。早在1958年,冯先铭先生认为唐代凤首壶的广泛流行,是由于中西交流的缘故:“唐代的文化接受了很多外来影响,聪明的唐代陶瓷工匠们吸收了波斯文化,创造了很多造型优美的陶瓷器,凤头壶就是其中的一种。”[2]而夏鼐先生在论述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出土的一件带柄银扁执壶时,认为:“底部外缘有联珠一周,口部有流,流和口缘相接处有接缝。柄部和口缘相接处有一胡人半身像。这些都是萨珊式银执壶的特征。”[3]JamesWatt(屈志仁)先生在2004年出版的China:Dawn of a Golden Age,200–750 AD展览图录中,讨论了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凤首龙柄青瓷执壶(图2),他认为这种“鸟首壶源自伊朗”,并且“兽纹把手应该是从中亚的金属器传播到中国而来”[4]。

本文拟探讨中国凤首壶的起源问题。笔者同意上述学者的看法,这些壶在某些艺术特征上可能受到萨珊风格的影响。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这类凤首壶,其形制的灵感极有可能是中国自己发展起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陶工匠很早就有在容器上安装宽大把柄的传统。

早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带柄的陶鬶和陶盉。进入青铜时代后,鬶和盉仍然流行,例如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的中后期都城——所在,出土了不少陶鬶和陶盉[5](图3)。进入两汉时期类似鬶、盉这样的有柄器物反而很少见到,这类器物似乎在历史发展中被遗忘了。

图1 洛阳出土的三彩凤首壶

图2 故宫博物院藏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图3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鬶盉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柄的器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最早的鸡首壶出现在西晋,由盘口壶演变而来,多在盘口壶肩部贴一个鸡头,鸡头实心,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到南北朝时期,鸡首壶数量增加,鸡首也由装饰性的实心变为张嘴空心,与壶腹相通,可以从鸡嘴倒出液体,成为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性的流,鸡冠明显加高,呈现公鸡的威武之气。壶柄开始呈现龙形,龙尾附在壶的腹部,龙首引颈俯首,紧衔盘口,好像急于伸到壶中去畅饮一番。

到了隋代,鸡首壶变得高大修长,柄部仍沿用南北朝时的衔龙造型,但更加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是1957年出土于西安郊区玉祥门外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中的白瓷龙柄鸡首壶。该壶高26.4厘米,通体以片纹白釉装饰,造型修长俏丽,夸张的龙首柄和昂首高鸣的公鸡,让这件器物成为鸡首壶的翘楚之作[6]。(图4)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鸡首壶的鸡饰从鸡冠看来是公鸡。我们知道公鸡是高冠,而母鸡是低冠,并且其冠呈钩状或锯齿状。显然,古代人更喜欢公鸡。

中国喜欢公鸡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公鸡除了样子威武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晨很早会打鸣。在农耕社会,中国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闻鸡鸣早起而劳作,公鸡是古人最可靠的“闹钟”。古代中国的城市一般实行宵禁,晚上城门封闭,禁止人随便出入,至清晨才开启城门。而城门的开启是以雄鸡打鸣为号,公鸡打鸣则开城门。

因为一鸡先鸣、众鸡随鸣,中国古代还衍生出关于“天鸡”的神话。南朝梁人任昉所著的《述异记》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鸣之。”[7]

作为鸡崇拜的另一个物化表现,就是出现于南朝的鸡首壶,其突出特征是鸡首、龙首柄、龙口咬合壶口。这种器物,从5世纪早期引领中国陶壶尤其是南方陶壶的时尚,直到7世纪初的隋代才画上句号。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看出,自西晋开始,直到隋代或者公元7世纪之前,陶(瓷)壶上并没有出现凤凰,比较普遍的是在壶上装饰鸡首。这些鸡首,或有实际功能,比如作为流,或者仅仅用作装饰,同时在鸡首的另一端,龙形柄也越来越华丽并且流行开来。到了唐代,工匠干脆抛弃了鸡首装饰,直接将它变成凤首,凤首壶就出现了。从东晋开始,我们能发现自然主义的动物写实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在龙形柄上做足了文章,开始形成奇妙的鸡首和龙形柄组合,最后到了唐代,工匠完全抛弃了写实主义,进而演化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凤凰和龙柄。

图4 李静训墓白瓷龙柄鸡首壶

之所以有着如此奇妙的变化,要考虑凤崇拜在唐以前的发展道路。

凤源于鸟,《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8]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翺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9]《尔雅》记载:“凤,其雌皇。”郭璞注:“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10]

由此可见,凤鸟形象的构成,是充满了神秘感、集合了数个动物形象的虚拟祥鸟,是一个充满浪漫和神秘色彩的神话形象。正因为如此,在考古学或艺术史研究中,很多人就把鸟形装饰都归入凤一类。考古学证据表明,在公元7世纪之前,陶(瓷)壶上并没有出现凤凰,但壶上有公鸡装饰的却比较普遍。这些公鸡起到装饰作用,兼有实用功能,而在鸡首对应的另一侧则有柄的装饰,并且逐渐演变为龙形柄。到了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和鸡首流在陶壶上形成对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到了隋唐时期,公鸡的式样也开始逐渐走向神秘,其位置也由原来流的位置向上移动,到了壶颈,甚至直接成为壶盖,和龙形柄合二为一,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巧妙搭配,从而给这个器物赋予神秘力量。其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就是上文提到的洛阳出土的凤首壶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从鸡首壶到凤首壶,看起来似乎只是器物的变化,但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却是那个时期美好愿望的物化体现。

凤,这种美丽而又神奇的巨鸟,尽管是不存在的虚拟生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她能带来光明,让祥瑞降临于世,因此认为她是“百鸟之王”。她的出现则预示着天下太平,人们能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凤看作美丽和幸福的化身。在与公鸡的比较中,从心理层面,大家当然更加认可凤,而公鸡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脱离了崇拜层面,甚至成为大家讨厌的对象,这从成语中就可以略见一斑。比如,鸡鸣狗盗、鸡犬不宁、呆若木鸡等,都极尽嘲讽之能事。这种情况下,再让大家从内心去崇敬公鸡,也是勉为其难。所以,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已经抛弃了公鸡崇拜,转而崇拜凤。在这个崇拜中,不需要创造新的器物艺术形象,直接采用拿来主义,把鸡首壶稍微改造,变为凤首壶了。于是,公鸡崇拜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唐代乃至唐代以后的文物,很少见有伟岸高大的公鸡艺术形象,而公鸡崇拜,也只能到隋代以前的鸡首壶或者汉代的桃都树去寻找影子了。

至于唐代凤首壶被认为是受到西域文化影响,其直接依据来自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件凤首盖银平脱漆瓶。在奈良时代天平胜宝八年(756年)的《东大寺献物帐》上,被称为“漆胡瓶一口”(图5)。《正仓院考古记》对其有记载:“‘漆胡瓶’,口有盖,鸡形,即中国所谓之天鸡尊形。此系以竹为胎,涂漆于上,饰以银平脱鹿雁花草诸文样。瓶形本出自波斯萨珊朝,传入中国,又美而化之。制以竹漆,饰以平脱,即其明证。又唐三彩中,亦有此种鸡形之瓶,即如东京广岛晃甫氏所藏之‘三彩鸡头壶’。均可证唐人之慕波斯风也。”[11]

《正仓院考古记》的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傅芸子。他于1932年赴日,在京都帝国大学授课,在此期间,他考察了正仓院,并撰写了《正仓院考古记》这本书。他对胡瓶的描述表明:民国时期,将唐三彩凤头壶称为“三彩鸡头壶”,还没有“凤首壶”一说,这可以和南北朝的“鸡头壶”形成演变规律上的呼应;另外,他也认为“瓶形本出自波斯萨珊朝,传入中国”,是舶来品。

值得强调的是,“胡瓶”一词并非日本首创,同时期的唐代已经出现这个词。比如,《旧唐书·李大亮列传》记载:太宗贞观初年,李大亮曾上书劝太宗不要沉溺玩鹰,唐太宗赞许之,赐他“胡瓶一枚”。太宗还说:胡瓶“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12]。这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上层已经喜欢把玩胡瓶,把它作为宫廷的日常生活用器。

唐代诗歌中也有“胡瓶”的记载。比如,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六中写道:“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13]描写了一位携带胡瓶、披着如水月光、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将军。

其实,早在唐以前已经有“胡瓶”传入中国。《太平御览》记载:“《西域记》曰: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14]

“胡”,多用来指中国古代北疆的少数民族和今天新疆及其以西的人,即西域人,包括波斯、天竺、大食、罗马等,他们所用器物一律称为“胡物”,因此,由这些国家传入的瓶被称为“胡瓶”。毫无疑问,这种器物是丝绸之路畅通后流入中国的产物,但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现在发现的唐三彩凤首壶就是完全的舶来品,因为这样的器物首先是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比如,鸡首(唐代的凤首)、龙手柄等明显的特征,都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扁壶的形状应该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文化。

图5 正仓院藏漆胡瓶

总之,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中国柄形壶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向上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东晋时期,柄形壶开始和鸡首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器型。随着时间推移,壶柄开始向龙形柄演化,隋代鸡首壶就是鸡首和龙形柄完美结合的产物。到了唐代,鸡首被凤首替代,位置上移,抵达壶颈,凤首和龙形柄最终连为一体,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凤首壶。唐代工匠凭借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这种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器物。唐代凤首壶虽然借鉴了萨珊文化,但它却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大胆的改造,因此该壶外形大抵还是中国本土器物演变的结果。

一件文物的创作能够印证当时人们的自信、包容和开放,展现唐朝的大国风范。这就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也是今天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猜你喜欢

崇拜公鸡器物
两只公鸡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我崇拜的那条“龙”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8出土器物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