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科技成为西安新名片

2019-02-14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2期
关键词:院士西安人工智能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10月30日,第三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在今年十月的最后两天,2019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在创新发展论坛和钱学森论坛+14场分论坛中,众多全球顶尖科学家智慧碰撞的火花闪耀古都,让西安一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参会者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共享,探讨硬科技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之路,构建硬科技产业链生态圈,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科技产业合作。

这个已经在西安连续举办三届的国际会议,已经成为西安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硬科技”为这座千年古都增添了一张漂亮的新“名片”。

“八路军” 实力硬

“硬科技”——这个概念实实在在的诞生在西安,早在2010年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博士率先提出“硬科技”的概念。“硬科技”是指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科学技术,通常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米磊曾说:“硬科技要技术硬,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很难被复制和模仿;还要精神硬,硬科技需要工匠精神;更要志气硬,即有信心有能力把一件事做成精品,做到最好。”

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领域,被形象地称为“八路军”。这八大领域正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发生地”,也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它们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科教重镇,高校、科研院所云集,西安拥有6 3所普通高校,3000多个各类科研机构,70位两院院士,46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此丰厚的科教资源全国罕有。

西安产业门类齐全,在硬科技领域,具备了上述“八路军”所涵盖的硬科技实力。具体来说: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西安市有人工智能企业120余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也已有10家进驻西安,涵盖了人工智能各主要产业领域。同时,西安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大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均具有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且有31所高校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集聚了9位院士,23位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此外,还拥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3个,在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成果。预计2021年,西安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达到3家,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西安拥有航天十六所、微电机研究所、铂力特、西安北村等约300家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西电集团、陕鼓动力、法士特等90余家企业智能化改造取得突出成效;西安软件园汇聚了甲骨文、亚马逊、用友、美林大数据等工业软件企业百余家;西安经开区建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高新区建立3D打印研发示范推广基地,着力推动3D打印装备产业发展。

航空产业是西安优势较为明显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西安市将航空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产业来抓。在2017年的时候,西安航空产业规模就达7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平台建设效果凸显。

而航天产业是西安军工实力的典型代表,历经50多年的发展,目前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航天科研生产单位,2017年航天产业总收入达528亿元,从业人数3.5万人以上,拥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航天产业相关单位100余家。

在集成电路(光电芯片)产业方面,西安现有集成电路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近200家,其中设计企业有100余家。三星、美光、台湾力成和等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及扩产,带动西安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近百家国际知名配套企业纷纷进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环境。2017年,西安半导体产业销售收入就达655.1亿元。根据产业规划,到2021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西安航空基地

随着华为、三星、联想、中兴、海信、中软国际等一大批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百强企业相继在西安布局,西安信息技术产业正在高速增长。西安也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预计到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预计突破3000亿元,西安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将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梯队。

新材料是工业经济之根、先进制造之基。西安作为国家级新材料及产业化基地,聚集了以陕西有色、西北有色、西部超导、天力金属、西安钛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产业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国家级新材料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5个,国家级新材料制造创新中心2个。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52家,新材料产业产值667.93亿元。目前,西安积极实施新材料产业提升倍增计划,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今年产值预计超过950亿元,2021年产值预计达到1500亿元。

西部云谷

西安CEC信息港

西安市正在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隆基股份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特变电工系国家光伏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中车永电捷力电机技术位居全国前三。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398.57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18.5%。2017年,太阳能电池产量524.58万千瓦,增长80.5%。单晶硅片产量、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排名全球第一。《西安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中指出,到2021年,西安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向千亿级新能源产业总体目标不断迈进。

2016年12月,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部云谷揭牌成立。这个小镇是我国首个以硬科技产业为布局导向的科技园,定位是整合科研院所先进技术,将吸引上千家硬科技企业落户。

随后,还有西工大“翱翔小镇”、西部科技创新港、3D打印小镇等多个硬科技项目陆续在西咸新区开工。西安积极推进中科院西安科学城、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西电西部电子谷和电科二十所创新港等各类科技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新成果在西安先行先试。数据显示,全球已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法国安盛、美国伊顿、普利司通、力成半导体等项目先后在西安安家投产;IBM、三星、华为、中兴等硬科技企业纷纷在西安落户建厂……一起构建西安硬科技产业的生态网络。

西咸硬科技小镇

中科院光电所科研人员操作超分辨光刻设备

众院士 精神硬

今年,陕西新增6名两院院士,总数达到70名。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是陕西最宝贵的科技资源。他们是西安硬科技发展的“领头羊”。在陕两院院士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航空、航天、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领域。

在陕两院院士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的研究不仅引领了学科的进步,还为我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为中国超导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用化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廉院士领导和参与了多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他带领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创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典型。

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贺军,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他主要从事先进碳/碳复合材料、纸基摩擦材料、纳米材料和液固挤压成形等方面的研究,发明了多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备新技术,创立了5种高性能涂层体系,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陆、海、空等9个型号的武器装备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祥,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他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为我国超导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用化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统计,在陕两院70名院士中,62位院士的研究方向与硬科技八大产业对应。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陕西省支柱产业之一,该领域院士分布人数最多,超过我省院士总数的1/3;信息技术、新材料领域院士人数,也超过院士总人数的40%。

还有不少院士的研究方向涉及两个产业。例如,装备制造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有交叉,郑南宁院士的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其研究成果在自动控制系统和智能制造等技术上均有涉及;新材料和生物医药有交叉,张生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和手性催化技术,其研究成果在两大领域均有应用。

在众多在陕院士带领下,硬科技正在改变西安。他们彰显了硬朗、硬扎、硬气的长安文脉,也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的西安品格。让技术硬、实力硬、志气硬、精神硬、品牌硬的“硬科技精神”,激励西安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品质、竞争力。

产品精 品牌硬

“硬科技”这一崭新的金字名片无疑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科技化、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古都。发展之路虽漫漫,但西安正在通过硬科技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丝路古都,科技新城。

西安不断擦亮“硬科技+”品牌,增强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深度,做好重营商、聚英才、招优商文章,让海内外“双创”资源纷纷“来栖”。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后,西安市政府于当年11月印发《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西安市硬科技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很快也印发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任务分解的通知》,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分解安排,夯实责任。

西安成立了千亿级硬科技产业基金,加快形成8个以上的千亿级硬科技新的产业步伐;目标是到2021年形成一万亿以上的硬科技产业规模。

西安各区都在打响“硬科技”品牌。西安航空基地吸纳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航天四院及西安光机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多个产学研项目先后落户,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做出了诸多积极探索,在承接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对外合作方面成果显著。

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课题组的3D打印与智能铸造项目,依托在西安航空基地孵化器设立的西安金航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将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工艺,带动实体工业转型升级。在“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该公司通过技术输出成功转化2项镁合金国家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作价超过1100万元,并通过专业化公司运营产业化项目,在轻合金材料研发制备、智能铸造和虚拟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铸造企业向“机器人+绿色智能工厂”的转型升级。

第四届丝博会上,众多科技产品成为展会的亮点,吸引许多观众和客商的目光。

硬科技“八路军”集结了八大硬科技产业,而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就集结了至少二分之一的“军力”。科大讯飞就是集结在西安高新区的一家普通的硬科技企业。在“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期间,科大讯飞发布了四项最顶尖的硬科技产品:高端原厂麦克风、高精准吸顶式麦克风、高抗噪的耳机、SW识别终端。

据其董事长刘庆峰介绍,围绕科大讯飞平台的开发团队数量和合作伙伴的数量达到160万家,西安1.7万家,过去一年增加70%以上。科大讯飞正在西安打造丝路总部,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产业集群,把产品的总部和未来的收益都放在西安。

西安“硬科技”的品牌已经打响,众多硬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集聚效应正加速凸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这座千年古都携带“硬科技”这张靓丽的新“名片”,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再放异彩,再呈辉煌。

猜你喜欢

院士西安人工智能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