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 是一种信仰

2019-02-13汪建华

今日华人 2019年3期
关键词:归侨侨界华侨

汪建华

人物简介

许丕新先生,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董事会永远荣誉董事(香港),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名誉顾问,香港侨友社名誉顾问,香港金门同乡会会长。

立德,立功,立言——他数十年践行古人“三立”之说,为华侨著书立传,让“归侨史”焕发精神的光辉。他奉行“爱国是一种信仰”,与万千华侨一样,将对祖国的情思根植於骨髓,贯穿在生命的始终。他用笔书写尽华侨故事,他的故事,自有人会用温润的笔端,将之娓娓诉说。

传承父亲遗志

许丕新先生的父亲,是印尼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先生。许东亮先生少年时从福建金门前往东南亚逃难谋生,利用智谋支援祖国抗战。1965年转至香港後重新投入再创业,全力推销中国货,开辟东南亚市场。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积极支持香港归侨团体的组织和创建,並对华侨大学的创办和复办发展,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身为许东亮先生的长子,父亲的爱国传统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延续。1943年前後,只有三四岁的许丕新先生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趴在那些逃亡南來的中国抗日文人志士的作坊门口,悄悄观察日本人的动静,一听见风声便大声喊叫发出信号。这段经历,在一个年幼的华侨儿童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朴素的爱国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在香港生活数十年,许丕新先生谨记父亲遗志,又因深受父亲爱国精神的影响,2004年65岁退休後,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同属一条血脉的海内外侨胞们尽心尽责。

香港是個社团社会,以联谊互助、弘扬华侨文化为主的正式社团有70多个。然而,这些社团当中,由於面临华侨政策欠缺与经费紧缺等难题,真正能为华侨们爭取权益的为数不多,运作困难重重。作为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先生便思索着以中心之名为香港侨胞们做点实事——以研究香港归侨在港的生存状态和问题为主,提出港侨在港生存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時协助基层侨社举办各种论坛和节日活动。

2005年,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策划执行了两个重大活动,在香港引起了极大关注。为纪念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该中心筹备半年之久的“香港侨界隆重纪念亚非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暨庆祝香港万隆校友会成立15周年”的大型论坛和晚会,於2005年4月9日在香港九龙湾举行,开創了基层侨社举办论坛之风。来自中国、印尼的万隆归侨和侨眷同当年出席万隆会议的老人们欢聚一堂,回顾万隆会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发扬万隆精神。这一盛会引起CCTV-4香港站的重视,在 “中心”的协助下拍攝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的专题片並向全球播映,引起了轟动。

同年9月2日,该中心牵头策划的“亚太战区华侨华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在香港国际展贸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48个华侨社团的800多名亲历抗战的华侨老战士、华侨抗日英烈子女及香港各界代表参加大会,盛况空前。香港侨界民间能联合港內外侨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一致唱中华,这同样是首次。而这两次活动,许丕新先生都作为主要策划人,全身心投入,他的无私付出得到了侨界的广泛好评。这两次大会,许丕新先生年迈的父母作为当年历史的見证人和参与者都积極参加了活动,两代华侨在同一時空下分享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历史记忆。

“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在许丕新先生眼裏,重温华侨先辈抗日历史,既可鉴古知今,警示未来,更可不断激发自己的中华情怀。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麽响亮……”2015年10月3日,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中央驻港及港府官员和香港各侨界代表齐聚香江,共同迎接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战爭胜利70周年大会。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全体嘉宾整肃衣冠,目光专注,嘹亮的歌声响彻会场。

这是香港侨界同胞自发组织、又一次以实际行动纪念抗战胜利的隆重展示。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许丕新先生依旧感慨不已,他言,联合香港有志之士出谋划策,举办这样一场大型纪念活动,是为了激励自己和全体同胞共同回忆抗日战爭的烽火年代,回忆东南亚华侨用血肉和日寇对抗,最後战胜敌人的伟大贡献,缅怀历史,弘扬先辈爱国传统。在盛会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缅侨抗日老战士王汉斌來了,時任特首梁振英來了,中联办张曉明主任和一群官员來了,侨界联会陈有庆主席、余国春会长和一众副会长等侨领们也來了。大会洋溢在一片爱国团结向上的氛围中,晚宴中《歌唱祖国》的歌声高歌不绝……

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许丕新先生曾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他没有留给我们很多的钱财,卻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永远滋润我们心灵的爱、尊严、善良和诚恳的养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许丕新先生今日一切所为,皆是在传承父亲对华侨的一份情怀和气度,让人们看到,父亲数十年来皆以一己之身教,教育子女甘於奉献的可贵品质。

为抗战华侨著书立说

为社团奔波,对於许丕新先生所做的事而言,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在古人讲的“三立”当中,“立言”是最後一“立”,也是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为後辈所记住的人的成长路径。许丕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万千华侨“立言”的人。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年,他奔走相告,以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人脉,联合生活文化基金会和其他侨友,带头掀起了香港侨界史上的一次重大修撰史活动——编撰《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拥有着众多东南亚华侨同胞的香港,还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的著作卻是空白的。在仅有的零零散散的资料中,大多是以党派立场编撰而成的,因此都具有片面性,失去了史料应有的价值。

“抗日战爭是民族的战爭,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编撰,客观、冷静地还原历史真相。”许丕新先生一脸严肃地说。他认为,编撰史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後代追溯历史的时候有据可循,所以编辑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编辑的思想有失偏颇,那麽其留下的史料将是片面的、不公正的,这样的史料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当年参加抗战的前辈的不恭敬,更会对子孙後代认知历史的角度和思维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其客观性不容忽视。

他举例说,参与此次书籍编辑的前国民党将领蔡省三,今年已90多岁高龄,这位长者曾用自己冷静的目光审视那段过往的岁月,追思历史,编撰出一套图文並茂的日军侵华的史略,对青年一代了解那段史实提供了事实依据。“这才是编撰史料应有的眼光和态度!”许丕新先生说。

随着想法的成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编撰计划正式展开。实施之初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短时间内筹得善款80多万元。旅居东南亚各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的华人纷纷发来珍贵的史料和照片。由97岁高齡的抗日将领和年仅23岁的大学毕业生等各方人士组成的超过百人的队伍參与了这一套工程庞大的华侨抗日的图片的资料收集、编、撰、口述採集、梳理、写作、分类、打字、编校、排版直到印刷出版……历经大半年时间,一套共计18本书、约350万字的《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100多位编辑、作者和许多无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面世,並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获得了国家图书馆和一些省市图书馆及博物馆、研究单位的收藏。

再度生发编撰“归侨史”的念头

如果说,《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汇编只是一个开始,那麽,对於许丕新先生来说,为华侨“立言”永远没有结束。他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延续下去,为子孙後代留下更多财富。作为50年代归来的华侨,许丕新先生对同时代回国的华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言,五六十年代是大量中国归侨成长的阶段,这些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前後,纷纷回国热心参加祖国的建设,所以,这个时期理应作为观察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节点。然而,香港历史上关於这段“归侨史”的研究完全是空白。割断甚至抹杀香港“归侨史”是对这一群体的漠视和不敬,一个没有自己真正的历史,或是历史呈现空白的民族或群体,都是十分悲哀的。

由此,许丕新先生再次生发编撰《中国归侨史丛书》的念头。

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轻的中国学生,从印尼偷偷带回一批橡胶种子,他们带回来的种子种出了中国第一棵橡胶树;也有归国华侨带回中国史上的第一颗咖啡豆,为发展国家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样本。这种对祖国的情感,已根植於骨髓,贯穿着一代代归侨们人生的始终。

“只要改革开放还继续,‘侨就必还存在。”许丕新先生这样认为。他说,如今的香港,在世的归侨多达十几万人,他们大多数出生在国外,再大些回到内地读书或工作,而後回到香港,他们的人生轨跡构成了完整的香港归侨经历,足以构成一部典型的“归侨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虽遇到许多不顺,但爱国的心从未改变。

“因此,这本书的採写要放眼民间。侧重写好更多‘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我希望将‘归侨史写成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由许多大小角色演绎,每个角色讲述自己的经历,要有根有据、有血有肉,而不尽是唱颂歌。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史书,指引着我们的下一代向这些傑出的前辈看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许丕新先生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把“侨”放在一个“大侨务” 的视点观察,在海内外,这是一个近一亿人群的(海外约五千万华侨华人侨胞,中国约含五千万归侨侨眷同胞)、拥有同一中华血脉的族群,是一个由同一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哺育、形成、壮大的属於炎黄子孙的多元化群体。这一特殊的群体正是这一時代踐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自编撰“归侨史”的计划落地,社会各方资源便纷纷向许丕新先生湧来。而他自己也将其作为人生中最後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推掉一切杂事集中精力投入。他希望这套史料丛书能将历史真相与一代代华侨的精神面貌真实地记录下来,给子孙後代留下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归侨侨界华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归侨群体的“五个认同”研究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盐城市最美侨界之星事迹报告会成功举办
盐城市侨联南下慰问盐城籍老归侨
各地侨办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归侨活动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