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陵川县古树名木调查与保护对策初探

2019-02-13

山西林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陵川县树龄古树名

李 燕

(陵川县太行第一山国有林场,山西 陵川 048399)

陵川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606.50mm 左右,年平均气温7.90℃,年极端最低气温-23.70℃,年极端最高气温34.30℃,全年日照时数2 400h~2 700h,日照率59%,无霜期为150d~163d,森林覆盖率达52.07%。古树名木是年代久远或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科研价值、文化价值的树木,是自然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至今陵川县统计在册的古树名木有254 株,是陵川县重要的植被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1 区域价值评估

陵川县始终把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县城”建设目标,坚持“绿色崛起、多元发展”道路,力促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古树名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其保护工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1.1 文物价值

陵川历史悠久,许多古树名木是研究陵川历史的重要依据。例如,西溪二仙庙“十二生肖”圆柏,人称唐柏,是陵川著名景点西溪二仙庙的一大奇观,这千年古圆柏,枝叶繁茂,树干因长年生长而形成树瘤,从不同的角度望去,酷似龙、蛇、猴、猪、牛、羊等十二生肖模样。古柏饱经沧桑,既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又给庙宇增添了庄重的色彩。六泉乡浙水村的大古松,虽已千年树龄,但长势依然蓬勃茂盛,形态十分壮观,是全县古树中的高寿王,见证了10 多个朝代的更替变迁,看过了几十代人的生存息亡,同时也阅尽了人间变幻沧桑,并经历了大自然的严峻考验。

1.2 美学价值

古树名木生长年代久远,部分生物特性不断发生改变,其形态易于使人深思联想,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例如,陵川县礼义镇东头村的流苏,形态优美,当地百姓观其形,称之为“二十八宿”。流苏树生长年代久远,树冠大,花开的也多,每年的5 月1 日前后,一股清香会随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由此,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到此一睹流苏花盛开的风姿。

1.3 生态价值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生长,树体和生物量大多已经达到峰值,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其他树木。古树名木巨大的树冠在制造氧气、调节温度和空气湿度、阻滞尘埃、降低噪音等多个方面有较明显的生态价值。树木根系固定土壤可有效减少空气中PM2.5 的来源;树叶表面对pM2.5 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树木通过枝干对风力产生阻挡,可有效促进PM2.5 颗粒沉降。可见,古树树干高大,枝叶茂盛,是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4 科研价值

古树的存在,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服务于人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如红豆杉,需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长成大树,被誉为“野生植物活化石”,其树皮和树叶中含有的紫杉醇可以抗治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还能吸收尼古丁、PM2.5 等多种致癌物质,被人们冠以“空气卫士”之称。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陵川县大力发展人工栽培,目前陵川县培育红豆杉的林农大户有10 多个。同时红豆杉作为观赏树种,被人们作为盆景,养在了庭室,种在了院里,让其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1.5 经济价值

古树名木不仅发挥着生态价值,还发挥着经济价值。例如古郊乡营盘村的大果山楂树,树龄200 余年,每年产山楂果350kg 左右;古郊乡龙王村的一株核桃树,树龄600 年,在核桃成熟的季节,核桃挂满枝头,果实累累。

2 古树名木现状分析

2.1 资源调查现状

陵川县先后在2005 年和2017 年对县域古树名木的分布区域、树种、树龄、生长势、树体形态等多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采集了大量的影像数据。但是由于县域内古树名木分布不集中、数量较多且分布区域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等原因,每次调查都存在遗漏,调查之后又有新的发现和补充。

2.1.1 种类和数量构成

2016 年陵川县共普查古树名木254 株,涉及12个乡镇121 个行政村,29 种树种。分别为:国槐66株、油松83 株、白皮松10 株、圆柏16 株、白榆9 株、山楂4 株、杜梨3 株、榔榆1 株、紫玉兰1 株、侧柏12株、小叶朴10 株、柳树6 株、杨树5 株、栓皮栎1 株、柽柳1 株、红豆杉1 株、流苏2 株、黄榆4 株、柿树1株、辽东栎2 株、核桃5 株、杏树1 株、毛梾2 株、银杏2 株、楸树2 株、鹅耳枥1 株、白蜡1 株、臭檀1株、皂角1 株。

2.1.2 年龄结构

调查统计发现陵川县的254 株古树名木中,有一级古树69 株,二级古树108 株,三级古树77 株。254 株古树中包括具有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名木22 株。

2.1.3 区域分布特点

陵川县有林地面积133.12 万亩,林地分布不均,东部乡镇多,西部乡镇少,古树名木生长在农村的有253 株,县城1 株,大部分生长在县城以东的乡镇。从生存环境来看,大多古树名木周边存在寺庙、祠堂、古墓等古代人工建筑。

2.2 生存现状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木材需求量大,在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大量古树被摧毁。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古树是从被砍的主根上重新长出来的新杆,现在也是枝繁叶茂。例如,平城镇窑上村的国槐,老根树龄600 年,现在有两大主杆,树高均为14m,胸径50cm,平均冠幅16.30m。西河底镇南沟村国槐,老根树龄300 年,新生株九头丛生,平均每株胸径25cm,老根新生株50 余年,当地村民叫九头槐。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人为干扰程度不断加重,病虫害问题时有发生等多种因素,导致古树名木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例如部分古树名木生长的庙院、路旁,随着水泥路的硬化,严重影响着古树根系水分的吸收,环境条件明显恶化;每逢清明、春节等节假日,古树名木周边存在烧香拜佛等现象,古树遭受烟熏,增加了火灾发生概率;同时随着古树树龄增加,树体机能不断下降,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明显下降,抗病虫害能力不断降低。

3 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相关管理部门对古树保护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保护古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在每次的工作安排上没有把古树保护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严重影响古树保护工作的开展。

3.2 管理成效较低

陵川县古树名木分布零散,分布区域大多经济落后。由于古树大多属村集体所有,没有专人管护,大多处在自生自灭、自然生长状态。

3.3 缺乏充足的管理经费

古树名木由于年代久远,有相当比例的树木生长势较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近年来,山西省下达了一定的古树名木管理任务,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更好地去保护古树名木。同时,陵川县是省级贫困县,政府财力有限,不能拿出充足的资金,导致陵川县现有的古树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4 提高保护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株古树就是一部历史,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林业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提高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认识,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保护古树名木。

4.2 创新科技,强化管理

从事古树名木保护的林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引进和创新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切实做好古树的整枝、填洞、病虫害防治等各项修复工作,促进古树的健康生长。

4.3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陵川县古树名木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分布量占总量的99%。建议通过广播、报纸、手机微信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使陵川县的古树名木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猜你喜欢

陵川县树龄古树名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干旱荒漠区2个‘早酥’梨品种光合特性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官告民”告出天价违约金
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果实性状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陵川县蛋鸡养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6年6月陵川县三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巨尾桉不同树龄及染虫状态桉叶油的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