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白穗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9-02-13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蚀基部病株

李 伟

(滦南县农牧局 河北 滦南 063500)

近年来,在下乡调查中发现,滦南县小麦在生长后期田间易形成白穗,发生程度轻重不一。如遇重发生年份,会对小麦造成大量减产,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小麦形成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病虫害造成的。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均能使小麦受害产生白穗。结合滦南县实际,发现小麦田间形成白穗主要是由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引起的,做好这两种病害的防治工作对防止小麦后期形成白穗至关重要。

1 两种病害的主要症状

1.1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也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发病严重时会引起植株大片的死亡,对小麦造成严重的减产。小麦的整个生育期都能感病。一般先从麦株基部发病,在幼苗期感病,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会变黑,植株死亡;发病轻的表现为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看起来像干旱缺肥的样子。分蘖期只是发病严重的病植株表现稍矮的症状,下部有较多的黄叶。拔节期病株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脚”,但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的“黑脚”不明显。在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

1.2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都可以发生。在幼苗期发病,表现症状是地表附近的叶鞘上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病斑呈黄褐色,严重时病株基部腐烂,麦苗枯死。在田间湿度大、通透性不好时,病斑的表面常形成白色的霉状物。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形成云纹状的病斑,后期发生严重时病株枯死,产生“白穗”。小麦容易倒伏,造成严重减产。

2 两种病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1 相同点。小麦全蚀病和小麦纹枯病都是以菌丝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病。播种后种子萌发时侵害,春季随温度升高,病菌加快生长和传播扩展,病株率也迅速增加,在灌浆期田间出现白穗。

2.2 不同点。①田间分布形势不同。小麦全蚀病在田间是呈条带状分布的,小麦纹枯病则呈随机分布。②白穗以下茎部表现症状不同。小麦纹枯病白穗以下的茎部受侵染后被病斑包围而坏死,小麦全蚀病则没有。③病斑颜色形状不同。小麦全蚀病病株茎基部有黑膏药状的“黑脚”,小麦纹枯病病株基部茎秆有云纹状的病斑,为“花脚”。

3 防治方法

3.1 小麦全蚀病

3.1.1 加强检疫,避免从发病区引种,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

3.1.2 农业防治。为减少菌源,降低发病程度,应实行轮作倒茬,可以与甘薯、棉花、大蒜、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预防效果更好。

3.1.3 土壤消毒。可以每亩用50%多菌灵和五氯硝基苯各1 000 g,或50%二氯异氰尿酸500 g,或85%三氯异氰尿酸150 g,与10~20 kg细砂土混匀,均匀措施于地表,再翻耕播种。

3.1.4 药剂拌种。每10 kg麦种用12.5%的全蚀净20 ml或适乐时20 ml+敌萎丹100 ml+水150 g拌种,晾干后播种。

3.1.5 化学防治。在小麦的三叶期、返青期、拔节期对发病的地块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150 g,兑水80~100 kg,去掉喷头,用喷杆顺垄喷淋小麦的茎基部,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2 小麦纹枯病

3.2.1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3.2.2 合理施肥。要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3.2.3 药剂拌种。每100 kg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 ml,或5%戊唑醇悬浮剂70~80 g拌种,或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3.2.4 适期播种。使用适宜的播种量,避免早播。

3.2.5 化学防治。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30%苯甲·丙环唑10 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 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0 g喷雾防治,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抗倒、增产。

猜你喜欢

全蚀基部病株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