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分析

2019-02-11杨璐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杨璐

摘 要:文章针对贵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开展调查研究,考察了他们对大学生资助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态度等,依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增强和改进贵州大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调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教育领域的资助也越来越重视,资助方式日益丰富,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基本实现不让每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诺言。然而,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资助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一、贵州省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

自2015年我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工作启动以来,逐年增加了资助金额以及资助覆盖面,并加强对我省各地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监督。2018年我省普通高校奖助学金6.19亿元,资助学生278万人,资助人数为历史最高。为更好地了解贵州高校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以贵州大学、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等省内部分高校345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以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实证调查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通过实证调查,笔者发现,我省大学生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占比最多,高达74.78%,其中,纯农户占比41.16%,精准扶贫或建档立卡用户占比40.87%,51.59%在校生对精准扶贫的了解不够,65.8%在校生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接受过资助,有70%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资助认定公平或者相对公平。56.65%的学生将60%——100%的资助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48.88%学生经常参加学生会、社团或者协会,46.49%的学生很少参加学生会、社团或者协会。在人际交往中,50.88%的同学觉得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不错,很满意;42.69%的同学认为自己人人际关系一般,勉强过得去。

目前,大学生所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经济问题,其次是发展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的需求从精神关怀、物质资助、技能培训、锻炼机会、就业指导依次递减,针对当前资助育人所存在的问题64.5%的学生都认为我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不对等。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受访同学中40.83%的学生都认为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才是解决自身困难的途径。75.44%的同学希望拓展资助方式,支持实践锻炼,提高综合能力,有69.3%的学生希望创新型勤工助学岗位。

二、贵州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资助管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我省在整个资助的环节中存在重发放、轻管理、弱教育的倾向。把高校的资助管理与实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设划割裂开来。在资助评比过程中会因为管理不规范从而导致有失公平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我省的大部分高校依靠手动输入数据的传统评比方式,这不仅直接导致评比效率低下,最关键就是容易出现人情化、徇私舞弊的现象,给参评学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心理影响。评比后学校忽视经济困难家庭和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忽略了贫困生心理辅导。

(二)高校资助管理者缺乏思政经验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组成。但我们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却发现,资助育人队伍人员配置不足,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够的现象比比皆是。众所周知,高校资助育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服务部门,既要求熟悉国家的政策、高校的工作细则、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更重要的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可通过走访贵州各高校,笔者发现资助管理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没有形成交融的效果,大部分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只负责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没有从事管理学生,或者辅导员等方面的工作。而真正在一线工作的大部分学生辅导员都没有思政专业背景,这就造成资助管理者缺乏专业性。这无形之中让教师和辅导员的惯性思维合理化,他们相互不理解,没有合理沟通,高校资助工作理论与实际脱节。

(三)学校缺乏对学生就业发展长期规划

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缺乏对在校生就业发展方面建立起长期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形成的人才培养机制面临深度改革。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家庭,受到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就业压力相对更大。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想在城市扎根,这必然需要在校期间掌握并学习到过硬的知识,然后大部分高校在这些方面缺乏长远规以及相关课程的安排。

(四)原生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省是外出打工的大省,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很多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坏境缺乏父母的关爱,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时常会为家庭贫困、日常生活、学习费用等烦恼而产生焦虑情绪。性格上表现得过于敏感、防卫心理过度。另外由于经济上的窘迫,这部分学生常不能自由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自己在内心假象设置各种屏障,在学习和生活中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容易滋生学生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参与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不太积极,拒绝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参加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

(五)部分大学生对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够全面

贫困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的重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紧随时代步伐,擁护党的章程,忠于国家和人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欠缺,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忽视了理论重实践中来,最终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的升华,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理论作为指导作用的实际需求。

三、贵州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校资助管理

高校在资助管理中要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工作思路。清晰的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区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比标准,充分发挥资助的补助与激励功能,力求关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保证他们申有所得,将国家的资助款项覆盖到最广。

高校可以引入大学生群体进行自己管理,强化法制意识。例如成立贫困大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倾听学生的困难和诉求,集中统一向学校反馈,并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让管理会成为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渠道,监督并规范学校的整个资助行为。

另外,要推动加快高校“智慧资助”的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资助服务。学校与国家资助管理系统直接对接,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确认难度,还可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借助大数据对家庭經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状况、资助情况和就学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及时调整资助方式提供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资助,提升资助的公平与效率。

(二)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的作用,为他们搭建一个共同协作的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努力建设一支理想数量足、勇于担当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给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增加学习交流的机会,形成一系列激励机制。另外,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纳入组织管理制度范畴,量化和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形成约束机制。这样即提高了高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又实现了大学生资助的工作目标。

(三)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都不能做。”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千差万别,要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加强理想、诚信、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及时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为贫困大学生疏导的心理问题.再次,可以利用多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增强自信心。最后,学校针对受资助大学生开展基本技能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题培训,积极提供受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为了避免滋生受资助的懒惰的态度,可将这些福利与学生在学校提供助管相挂钩,培育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感恩意识 。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段玉青.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7.

[3] 焦守伟.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4] 潘何琴.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7.12.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辅导员工作专项课题(项目编号:GDFDY2018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