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新发展

2019-02-11夏文斌

关键词:通识现实学术

夏文斌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效显赫,令世界为之瞩目。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没有完全完成,这就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人口红利下降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大势,找准我们的发展定位,加强内涵建设。为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更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当代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世界前沿技术,谁就会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领先一步。中美贸易战就体现了在制度博弈背景下对科技话语权的竞争。再延伸一步,即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当代中国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广大人民群众诉求有真实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将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等,这都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应的问题。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创新创业的许多实践成效已经在很好地回应上述问题。

创新创业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的演化过程,而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今天我们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其重要内涵就是要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上下工夫。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其知识结构还是成长阅历,都不可能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创新创业的实践确实在提升青年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创新创业有益于丰富高校的通识教育。为了深入研究一些学术和理论问题,高校通过设置学科和专业的方式,来引导高校师生深化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应当说,青年学生进入大学这一学术殿堂,就是一个系统掌握学科和专业知识的过程,在其中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目标、内在要求和未来走势等,这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涵养学术素养,均大有益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学校过于追求学科和专业的规范和完整,用一种标准化、格式化的方式来界定学科边界,用学科和专业单一标准性来替代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多样性,这必然会造成学科和现实的脱节,甚至可能出现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现实复杂的问题。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其实还是由于我们对学科和专业理解的惯性,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生长点,由此带动高校通识教育全面提升。通识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开几门选修课、多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的问题,而是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化学反应。要达到此目标,我们就必须在学生学与思、静与动、一与多等问题上下工夫,使得学生经过一系列通识教育,观察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多元,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如此等等,也一定会使得学生在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学习更丰满、更有效。

创新创业是调整优化评价体系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抓手。在评价方面搞无为而治当然不妥,但部署项目繁多、看似严格的各种考核指标,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比如一段时间,一些高校往往是以论文论英雄,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将分数视为重中之重的评价核心,这导致学生一门心思拼分数,对国家大事大势,对当代社会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甚少,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需要。这也就倒逼我们必须将评价体系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将创新创业引入评价体系中,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更多的是一个实践行为,腹有诗书千万,未必能在现实中一展才华,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一条根本出路。二是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缺乏创造精神的学生不可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太远。我们要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升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们协同努力。

猜你喜欢

通识现实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漫画:现实背后(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