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谢姓入迁潮汕及“潮语化”

2019-02-11陈雪峰

关键词:谢氏兴宁饶平

陈雪峰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汕头 515000)

笔者对于谢枋得的了解,最初源于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锦里园的“生陈死谢”之俗。据称,历史上锦里园陈姓和谢姓联姻,而联姻的谢姓在饶平中部,为谢枋得之后。经调查,谢枋得后人在今天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开基,潮汕谢氏曾派代表到江西参加纪念谢枋得的宗族活动。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潮汕地区的谢枋得后人数量并不少,先祖经福建迁移而来。从谢枋得后人入迁潮汕,发现客家谢氏的潮语化。除了横溪谢氏,其他客家谢氏的潮语化也可作为客家谢氏进入潮汕并潮语化的见证。针对客家谢氏的潮语化解读,关键在于他们提供一般意义的由客转潮的标本,而不在于研究客家谢氏一姓自身的迁徙过程。

一、饶平横溪谢姓先祖溯自谢枋得

《中华姓氏故事》载谢氏渊源:

谢氏自申国国君申伯带头号召臣民以邑为姓谢后,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部地区。春秋时期开始有一支迁徙山东,另一支由于楚国占领申国后被强迫迁往湖北荆山。到战国时期谢氏开始溯江而上迁到涪陵。到汉代谢氏已在东南的会稽、山阴、下邳、九江等地得到发展。晋代陈郡的谢氏发展成为名门望族,以阳夏谢氏(今河南太康)最著名,其中有晋相谢安、上将军谢玄、谢石,还有音乐家谢尚、诗人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等。[1]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载,谢氏源流溯至第三十八世祖谢安,是东晋名相,谢安之后至七十四世祖为应秀。“应秀,名玳,为南宋浔州通判,登从政郎,寓居江西广信府弋阳新政乡儒林里,妻桂氏,生子叠山。应秀为派衍闽南乃至粤东诸地的谢氏大始祖。其子叠山为开基始祖。”[2]251据《谢氏渊源小考》载,谢安是会稽三世祖,即申伯三十八世,是广东之梅、埔等地始祖。传至宋末枋得公,字君直,号叠山,登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二甲进士,初授省学官,叠州侍郎、江西招谕使。[3]199

《中华姓氏通史·谢姓》载:“谢枋得父亲谢应琇,谱称曾是咸淳九年(1273年)进士,官至浔州佥判,因故死于任所。他有子四人,其中排行第二者即谢枋得。”[4]143谢应琇和谢应秀其实是同一人,不同资料的姓名写法有所不同。

叠山公是历史上有名的谢枋得,《饶平客家姓渊源》载:七十五世叠山,宋宝佑四年(公元1275年)登进士第(与文天祥同科)。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而被罢斥,后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1276年,临安破,南宋亡,叠山率兵抗元,城陷,流亡于建宁以教书为业。元廷逼其出仕,后绝食而亡,保持了气节。叠山生三子:熙之、定之、申之。定之生子二:福远、福逊。定之遭元廷通缉,而徙江西金溪县,后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定之生子一:百一郎,名罔生,移居永定县洋背村。定之曾孙四十九郎翁大(罔生之孙,复昌之子)迁往漳州小靖。四十九郎生子四:大一郎、福全、西涧、敦南。福全于元末由漳州小靖徙迁到海阳县弦歌都横溪乡,开基创业。谢福全为横溪谢氏之始祖。[2]248

然而,《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载谢氏世系为:

大始祖 应秀,名玳

一世 叠山

二世 定之

三世 福远

四世 罔生

五世 复昌

六世 四十九郎

故定之应为罔生的祖父,罔生的父亲应是福远。谢枋得到入饶始祖谢福全的传承应是:

应秀(名玳,大始祖)—叠山(谢枋得,一世,流亡建宁)—定之(二世,先徙江西金溪,后迁宁化石壁)—福远(三世)—罔生(百一郎,四世,移居永定县洋背村)—复昌(五世)—翁大(四十九郎,六世,迁往漳州小靖)—福全(迁往横溪,为入饶开基祖)

《大埔客家姓氏》载:叠山“生二子:熙之、定之。宋亡,定之迁福建宁化而家,生子福远、福逊。福远生四子,长子元贵,字观福,号岗生,谥百一郎(申伯七十二世),诰授承德郎朝议大夫,夫人黎氏诰封赞烈夫人,由宁化石壁移居永定县胜运里。”[3]199《大埔客家姓氏》所引资料来自《谢氏渊源小考》和《饶平客家姓氏渊源》略有不同,《大埔客家姓氏》所载的福远儿子岗生应该就是《饶平客家姓氏渊源》所载的罔生,两人都称为“百一郎”。

《中华姓氏通史·谢姓》另载,谢枋得生子三人,“在谢枋得三子中,长子谢勇义早夭,次子谢熙之曾被元军拘捕,获释后不久去世。第三子谢定之最知名,曾在谢枋得去世后扶柩归葬乡里”[4]144。各种资料说法有异,有的资料没有说出谢勇义是谢枋得的儿子,但定之作为谢枋得的儿子是肯定的,主要由他传谢枋得的香火,横溪谢氏为定之后人。

横溪谢氏之衍迁过程,大概为:“一、西晋末东晋初,由发源之地河南陈留郡徙迁至浙江绍兴始宁东山;二、南宋时,谢玳(应秀)迁江西弋阳;三、元初,谢定之迁至宁化石壁;四、百一郎(罔生)于元中期再迁永定;五、四十九郎翁大由永定迁漳州小靖;六、元末谢福全由漳州小靖徙迁入饶。”[2]249

二、谢枋得之后客家谢姓的潮语化

谢枋得是否客家人值得商榷,关于客家的形成时间,学界还有争议,多位客家学者认为元代之后客家才形成。另外,谢枋得的后人中,客家人只是一部分,“谢枋得率兵抗元,兵败后负母潜身建宁唐山,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其子谢熙之、谢定之,派衍绍兴、晋江、永定、上杭等地。”[5]绍兴、晋江并非客家人聚居区,永定、上杭则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迁移中转地。

谢枋得的儿子定之迁宁化石壁,要知宁化石壁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祖地,已经成为客家姓氏文化符号,也是客家人的圣地。定之以后的罔生移居永定县洋背村,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区,至四十九郎翁大公迁往漳州小靖。故谢枋得之后的谢氏的客家化,应从定之开始,经历定之、福远、罔生、复昌、翁大,一共五代。

《大埔客家姓氏》所载的百一郎生四子,所可注意者,下段地名均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区,长治长兴在今天梅州大埔,上杭和永定属今天龙岩市:

长千一郎,名复宣,讳元英。九世孙康清,迁大埔茶阳松山和平寨开基;景清迁长治长兴开基。次千二郎,名复荣,移居上杭军民户,其三世孙玉璋公迁长治洋门松林前开基。三千三郎,名复盛,移居永定陈东坑。四千四郎,名复昌,原居祖地。[3]199

翁大迁往漳州小靖,这一支逐步受福佬影响,《饶平客家姓氏渊源》也载:“据考,横溪谢氏系被潮化的客家人。其依据为:该族源于中原,在多次徙迁中,与其他客家人一样,都曾入赣、入闽。此间为时约有二百余年。被潮化主要为由永定迁漳州之后,语言受福佬语影响,而逐渐潮化。”[2]249按上述看法,早在福全公入迁饶平横溪之前,这一支谢姓已经开始了潮语化。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还载:五世复昌有子二,四十九郎翁大和五十二郎,后者“派居潮州文祠柴桥,支系徙于庵埠”[2]252,文祠和庵埠都是潮语区;又六世四十九郎翁大生四子,大一郎徙福建龙岩,大二郎是福全,还有西润“徙广东潮州南门开基”,敦南“徙潮州文祠石坑员墩开基”。西润、郭南是福全的兄弟,他们移居的地方是潮语区,这支入迁的谢氏更易潮语化。

《中华姓氏通史·谢姓》还载:漳浦一带的谢姓自称是谢枋得的后代,或以他的字号相称为“叠山派”。始迁祖谢光启初居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石边,后与三个儿子武庆、承庆、元庆再迁十五都锦湖城,称“西谢”,后又分衍洋尾石、广东澄海、台湾等地。[4]181漳浦地属漳州,为福佬人地盘。据此看,这支漳浦谢姓应是福佬化了,由客家谢姓演变而来,而在移入澄海之前,就已经福佬化。

三、福全之后横溪谢氏进一步潮语化

福全入饶后,横溪之谢氏的分世系进一步潮语化,找到大量证据。以下所称的代数,系指以福全为一世的横溪谢氏分世系。

其一,“福全生子四:秉忠、秉盛,秉嘉、秉弘。秉盛移居澄海外砂;秉嘉居横溪,支派丰顺留隍、沙田南溪和惠州;秉弘迁三饶。长子秉忠居横溪。”[2]248-249以上的澄海外砂、丰顺留隍、三饶全是潮汕人居住区。附带提及,有人在20 世纪90年代到该镇进行姓氏调查,发现澄海外砂地方廖姓族谱记载来自兴宁客家,先祖溯至宁化石壁,然而,外砂地方廖姓没有人意识到源自客家,可见廖氏与当地人民融合程度之高。[6]

其二,横溪在今天饶平新丰,“今新丰谢氏主要分布于溁东、溁西二管区,约有一万人。”[2]249新丰是潮、客交界地带,并且潮、客界线还有北移趋势。溁东、溁西慢慢变成潮语村落,可证新丰谢氏的潮语化。

其三,横溪谢氏的分世系以福全为一世,其二世秉忠有子四:其一是崇智,“子孙徙居于黄岗、潮州庵埠、蕉岭”[2]252,饶平黄岗和潮安庵埠是潮语区;还有崇香,“迁钱东西港”[2]252,饶平钱东也是潮语区。附带说明,笔者是黄冈(有时写成“黄岗”)人,发现过不少客家人进入黄冈的线索,但今天的黄冈没有客家村落,证明所有入迁客家人均潮语化。

其四,四世宗华为崇山之长男,有子三:次男文俊“派居普宁南径青洋,支系徙于普宁流沙、军埔军新乡、新厝乡”[2]252,进入普宁流沙的这支谢姓应潮语化。

其五,八世郭亮派居“溁东里扬、新圩深沟、联饶下饶、后葛糖房、大埕下东村、黄岗西门、樟溪龙潭埔、望海岭丘营(好大坪)”,八世南轩“派居高堂前寮”,八世耀乾“派居联饶后葛”,八世梅湖“派居潮州官塘镇奕湖”[2]253,这些地方全是潮语区。

四、客家谢姓潮语化的其他线索

客家谢氏进入潮汕并潮语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特别举出两个例子,来自兴宁、梅县的谢氏。梅州市是客家人核心区域,并且客家意识最为强烈。对近代客家研究推波助澜的宋湘、古直、黄遵宪等为梅县人,客家学大师罗香林为兴宁人,兴宁、梅县在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明清之后,广东成了客家的中心和大本营,尤其嘉应州属之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成为客家中心之中心。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相对较优越,位处韩江上游,走水路,交通便捷;又因毗连惠州,有东江水路相通,忘记过去以往为广州。在这片丘陵山区中,有许多盆地和小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耕作,一年三熟,因之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人口繁衍旺盛,随之出现人多地少,耕食艰难。在明清时代,人口膨胀愈演愈烈,为求生存,他们被迫向外扩展”[7]。上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兴宁、梅县为“客家中心之中心”,二是兴宁、梅县的人口外迁,主要还是因为生存压力。在此基础上,理解客家谢姓进入潮汕也就较具代表性了。

梅州兴宁谢氏,是在元明之际因谢逢春迁居于此而逐渐形成的一个谢姓家族。[4]159谢逢春大约生活于元明之际,因故卜居于梅州兴宁县,其后遂落籍为兴宁人,谱称兴宁谢氏。由于所在的梅州又称嘉应州,他们有时也被称为嘉应谢氏或嘉应兴宁谢氏。这支谢姓人在谢逢春之后,因他有子四人而一分为四,其中长子谢志道的后代除一些人留居当地外,后来又有人迁居揭阳、丰顺等地,第四子谢志兴的后代迁居惠来、普宁等地。[4]161

《梅县县志》引用《谢氏宗谱》又云:南宋景炎元年间(1276),有江西赣州宁都之谢朴六(又名谢新,谢清春之子,申伯七十五世,东山会稽谢氏第四十世,原籍福建宁化石壁),为文天祥咨议参军,随军抗元收复梅州,因功于景炎二年升任梅州令尉,遂卜居梅州,为梅县白渡大坑头、丙村程江岌谢氏开基始祖。谢朴六生子三,其三子天保,居潮州南门。[8]

又据《梅县谢氏世系》载,申伯七十五世清春公,讳新,号朴六,原居宁化石壁村,元武宗时(1308-1311)任中宪大夫,由江南升任梅州尉令,遂卜居,为梅州始祖。生子三:天佐、天保、天佑。天佐居白渡,天佑居丙村,天保迁潮州。[3]199

总之,客家谢姓进入潮汕有多支,进入潮汕后,客家谢姓的潮语化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罗香林提出,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其后总计大迁移五次,“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客家先人不得不进行第三次迁移,多分由赣南、闽南辗转流入粤东、粤北,或勤王随驾战死、流徙。自康熙初叶于乾嘉之际进行的客家第四次大迁移,起因是本民系内部人口膨胀,外加满人入主中国的影响,又逢此时四川和广东沿海各地、广西苍梧柳江所属各县以及台湾,因兵灾或迁界衰落,或本来人稀,亟须招致农民前往垦殖。”[9]客家谢姓进入潮汕,在时间上主要和罗香林说的第3 次、第4 次大迁移相关,但客家谢姓移入潮汕,应多和闽西、粤东客家地区人口、耕地矛盾有关,而非战乱因素。客家谢姓的潮语化,也可为其他客家姓氏的潮化所参考。

猜你喜欢

谢氏兴宁饶平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画作欣赏
忆1949年9月兴宁坭陂象狮岭战斗
人生苦短 唯有深情不可辜负
应用双曲函数性质巧解函数问题
《东山再起》
耄耋老人手绘画册缔造爱情童话
饶平如与毛美棠:60年相濡以沫缔造爱情童话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谢三宾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