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事创业敢担当”是将我国人口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

2019-02-10夏庆宇

时代金融 2019年35期
关键词:组织人口人力资源

夏庆宇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理应成为经济大国;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排名与人口排名不相称,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人口潜力未能完全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想实现这种转化,关键是要把人民组织起来、把人民组织到经济活动中来。这是因为,人民群众中除了少数人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外,多数人都需要外力将他们组织起来。失业、半失业人口只有被组织起来,才能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活跃因素,而且人民一旦被组织起来将比个体单干更有优势。要想将人民组织起来参与经济活动,不仅应发挥私营、外资企业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鼓励人民自己组织起来办集体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对人民、对经济建设的组织作用,各级政府应勇于办国有企业。

关键词:人口  经济  组织  人力资源  企业

人的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是人口大国,理应是需求大国,理应是经济大国。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排名与人口排名不相称,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人口未被充分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形象地说,我国许多人口不是经济活动中的“活”的因素,而是不发挥作用的“死”的因素;这种状况需要改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把人民组织起来,一方面要鼓励人民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鼓励开办集体企业;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干事创业敢担当”的要求,勇于把人民组织起来,勇于创办国有企业,要敢于成功,要不怕失败(当然,应尽力避免失败)。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本文通过研究失业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来进行分析。

一、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不存在明显的失业问题,只存在土地问题。这体现在:一方面,只要耕者有其田,那么农村人口通常就会有生活来源(至少会有饭吃);另一方面,如果农村人口没有土地,那么就只能租种别人的土地或者出卖劳动力,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剥削,但是农村人口即便没有土地且没有被别人雇佣——这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失业”——但只要有劳动能力,一般不会遭遇饥饿问题,因为农村人口通常可借助自然界中的产物充饥。所以,农村人口不会经常遭遇城市人口的那种一旦失业就会没有饭吃、生存就会成问题的情况。

尽管农村不存在显性失业问题,但会存在隐性失业。这体现在: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村人口在事实上属于富余人口,他们本可以放弃农业、从事其它工作,但由于就业机会不足,他们不得不继续滞留在土地上。我国的人多地少状况特别突出,因此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广泛存在,应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出路。

只有在出现了城市、出现了脱离了土地因而没有生产资料的市民之后,才会出现显性失业问题。当然,如果城市化进程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失业问题不会明显表现出来。失业现象的成因是:通常情况下,城市中的人口会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并不会自动增加。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往往是由产业提供的,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多少,一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二取决于产业的种类,产业的种类即“业态”的多与少——大到政府机构中的工作机会、小到以摆地摊为生都是“业态”。如果有新产品、新服务形式问世,那么业态就会增多。因此与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产能的扩张相比,更应该促进的是业态类型的增多。如果不是人有意去发展,产业的规模和种类并不会自动扩张——尽管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产业会缓慢地扩张,但产业的扩张并不一定会为新增人口带来相应的工作机会。例如一家粮店有10个就业人员、为1000名市民提供粮食,但是如果来买粮食的市民增加到2000人,这个粮店可能并不需要多雇佣人手,因为原来的10个人比以往忙碌一些也可能应付得来。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城市中产业的增速、城市中工作机会的增速往往会落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速,故而城市会出现失业问题。当然,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譬如某一无人区发现了金矿,然后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工作,这就相当于产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多于当地的人口数,从而使发现金矿的地方聚集人口,當地就会出现城市化的过程。

在农村,无业一般也不会遭遇饥饿问题;但在城市,如果不就业就无法购买粮食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失业主要是与城市相伴而生的现象。失业问题通常在年轻人群中表现得最突出,青年就业难是一种国际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近些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青年的失业率要比所有劳动者的平均失业率高10%左右[1]。青年就业难之所以是世界普遍现象,是因为既有的就业岗位往往已经有人在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这些岗位不会辞去原来的工作人员而转用新加入劳动力大军的青年人。也就是说,工作岗位上的人事的自然代谢率通常低于人口增速。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一些行业适合青年人从业,因此会吸纳一定的青年就业,但这种行业毕竟有限。

2017年7月,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2],文章认为大学生自身的懒惰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但是在社会能够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一定的情况下,大学生即便每个人都积极学习,也注定会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新增人口一般会超过城市中的产业的增长速度,而大学把许多农村学子变成了需要在城市中解决就业的人口,这会导致城市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与城市待就业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城市新增人口是最容易遭遇失业问题的群体,因此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应当放在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失业问题上。

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

应对失业问题的主要办法包括:

第一,逆城市化。引导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就可以解决失业问题。例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这种办法。这种办法非常有效,但是要注意到,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应当有工作可做、应该谋划并在农村促生新的、能够吸纳人口的产业、产能,不能仅仅是让城市人口参与到农村既有的业态中去,那相当于从农民的饭碗中分饭吃。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下乡青年陆续回城,但城市中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少数回城青年自谋职业之外,多数青年仍然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实现了就业。这种就业带有救济性质,它必定是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因为有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本身不需要那么多人员,故而要想提高这类企业的效率,重要的办法就是下岗分流。因此,由于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有限,下乡青年在回城后注定会遭遇下岗的命运。

近些年来,我国有人提倡进行新的上山下乡[3]。对此,应该注意:如果下乡能够在农村创造出新的业态,那么就促进了经济增长,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下乡仅仅是吃乡村财政饭,那么就并未对经济增长作出实质性贡献。

第二,战争。尽管不应当提倡战争,但战争能够提供工作机会;也能使人口减少,从而减少需要就业的人口的数量;如果战争胜利了、获得了一定的土地和战利品,那么待业人口也会有生产、生活资料;战争造成的破坏会需要人力进行重建。从本质上说,战争创造出了经济需求,而经济需求给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第三,对外移民。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应当鼓励本国人口向外移民。选择对外移民的那些人口,通常可以在外国找到就业岗位,他们移民后,本国的就业压力会减轻。

第四,减少机械化。人类不应当片面追求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因为机器越多需要的人力就越少。机械化还会导致资本家不需要雇佣工人,从而使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失业人员越来越贫困,这就会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影响社会稳定。

第五,增加新的业态和产能。例如某城市有一万人待就业,该城市开办一家需要一万劳动力的工厂。如果采取这种办法解决失业问题,显然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要想增加城市中的业态,多一方想办法、多一方采取行动就会多一分解决失业问题的机会。政府如果能够引导工厂的建立或其它业态的出现,就不应该不让政府发挥作用。如果政府建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应该阻拦这类企业的设立。

就依靠市场解决就业问题这种办法而言,应当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主动创业的热情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很多时候需要他人、需要政府帮助一些人就业或创业,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解决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如果政府僅仅是为了帮助城市人口解决就业问题而在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走上就业岗位,就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伤害,因此政府不应当在损害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大包大揽地帮助无业者就业;相反,有些人必须在生活所迫的情况下才会创业、就业,因此如果维持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能够起到促使失业者自谋职业的作用,从而促进有关人员自主通过创业或就业解决失业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就业,失业率应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长期过高,显然这时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解决就业已经无效了,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一定的失业问题。

在失业保险的问题上,政府可以为无业人员提供维持生存的补贴,但不能提供维持其足以获得体面的生存的补贴,因为那样会打消领取救济者的就业积极性。

另外,就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看,青年人相对而言通常是更有就业潜力可挖的,他们的家庭负担也不重,他们如果进一步深造还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因此政府的宏观就业政策不应当向青年倾斜;中年、老年失业者的再就业潜力本就相对较小,而且家庭负担较重,因此政府的帮扶就业的措施应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

总之,增加经济需求、增加城市中的业态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政府应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创生、建立新的业态,以此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工作岗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确实难以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当在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这样既可以使城市不至于出现由失业现象引起的饥饿现象,也可以促进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促进农村的粮食生产。

三、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主要依靠机械进行生产,那么该国的经济可以依靠机械发展,而不必依靠劳动力的劳动。但是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速较高往往意味着经济需求较大,因此经济高速增长时失业率通常会比较低,相反经济增速较低时则失业率往往会较高。因此也可以说,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的健康程度的高低。当然,如前所述,维持一定限度的失业率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虽然在理论上失业问题的存在不一定影响经济的全局,然而在现实中失业问题严重往往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最严重的影响就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冲击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会破坏经济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甚至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出现。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发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贸易战会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进而有可能诱发战争。

当前,全世界失业率最高的国家是经济未实现起飞的发展中国家,例如2017年约旦的失业率为27.85,莱索托27.25,斯威士兰26.4,纳米比亚23.33,马其顿22.95,圣卢西亚20.98;失业率次高的是部分西方国家,例如希腊的失业率为21.41,西班牙17.35,法国为9.68,芬兰8.68,比利时7.35,瑞典6.76,加拿大6.43;失业率较低是新兴国家,如中国的失业率为4.68,巴基斯坦4.04,韩国3.76,秘鲁3.68,印度3.52,马来西亚3.42[4]。由此可见,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健康的地区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特别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失业率均较低,可以说东亚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表现不俗,而当前传统经济强国欧美国家的经济则遇到了瓶颈,健康程度并不理想。

笼统地讲,如果政府不干预经济,通常情况下城市中产业增长的速度(即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会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城市会出现失业问题。在农村中,如果人多地少,即有限的土地不需要所有农村劳动力参与耕作,那么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现象也可以被定义为隐性失业现象。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刺激经济需求、促生新的经济业态、增加产能。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健康程度乃至社会健康程度,但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

参考文献:

[1]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2]搜狐财经.人民日报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EB/OL].http://www.sohu.com/a/156299643_577388.2018-7-22.

[3]新华网.中国年轻人开始新“上山下乡”[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02/03/c_1114232004.htm.2018-7-22.

[4]世界银行.全球失业率[EB/OL].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mac/indicator_SL.UEM.TOTL.ZS.shtml.2018-7-22.

(作者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组织人口人力资源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