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2019-02-10邓永芳刘国和

关键词:层面美丽文明

邓永芳 刘国和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宏伟的理论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这一理论建构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体认出发,在考察生态发展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明晰生态矛盾、把脉发展动力,并为此制定美丽中国的价值目标,阐明绿色发展的理念,然后勇于面对实践层面的一切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国方略,勾画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蓝图,通过具体体制的改革促推生态文明建设,最后把这一美丽图景拓展到国际层面。这一理论主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动力、价值、理念、实践、方略、战略、制度、国际以及哲学等十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拓展和建构,可以系统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其中,生态哲学论和生态国情论以其思想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为其奠定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生态动力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理念论为其深化理念层面的依据,生态斗争论、生态方略论、生态阶段论、生态制度论和美丽世界论为其拓展实践运作层面的论证。事实上,十九大之后这些层面的理论建设仍处于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之中,这必将加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构

DOI:10.1639 7/j .cnkl.1671-1165.20190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宏伟的理论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体认出发,阐明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明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国方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美丽的图景。这一理论主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动力、价值、理念、实践、方略、战略、制度、国际以及哲学等十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拓展,有助于系统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生态国情论:历史性变革为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说是从基本国情开始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可谓成就显著、格局宏大。十九大报告①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生态国际合作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1]

这一歷史性变革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思想意识层面,“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在制度层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在生态工程层面,“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在生态治理能力层面,“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在生态空间上还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延伸,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报告也指出,我们应清醒看到“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生态问题必须着力解决。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层面进行认识、作出判断.由此而形成生态国情论。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均有突出表现,留有鲜明印记,这些成就是重要的也是主要的方面。而问题的存在是现实的另一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生态国情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层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全面认识、深刻判断是生态国情论中最核心的内容。十九大报告辩证地看待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既凸显自信又不忘警醒,既体现延续性也预设可能性。因此,生态国情论为未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生态动力论:生态矛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对彰显供求关系的社会矛盾:一方面,需求方已经超越了以前一直强调的物质和文化层次,在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且这些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同样关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虽然生产力总体提高、生产能力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供应方即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不平衡主要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充分则主要指的是发展的质量、层级不够。这一矛盾构成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具体到生态环境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生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美好向往,主要是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生态建设区域不平衡,生态产品量少质差,都是这一需要的制约因素。生态需求与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体系的重要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二者之间的张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进——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不断刺激生态发展,愈加平衡充分的生态发展愈益满足生态需要,人与自然逐步走向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从而进入更高的层面。

生态动力论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于事物内在矛盾,而生态矛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事实上,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而产生的生态危机曾是人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起因,但新时代的生态矛盾在外延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危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生态矛盾双方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突出人民的生态需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生态动力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生态价值论:美丽中国是伟大复兴的生态价值目标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国家目标上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价值规定上增加了“美丽”一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在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之相对应,在价值追寻上也应“五位一体”。无疑,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价值层面,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亮点之一。

作为生态价值的“美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美”,它既包括山川草木、气候风物等自然事物之美,也涉及人造环境之美,如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场所的卫生、整洁、绿化等,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融合。环境美所涉及的范围有大小之分,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三类环境美:相对于全球和人类,追寻的是清洁美丽世界;相对于全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大价值目标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生态领域的价值追寻;对于更为具体的地方如乡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美丽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之一,而“生态宜居”是它的时代内涵。当前很多乡村把山水田园风貌、传统民居特点和乡村生态治理相结合,推进和提升了乡村美的品质。

以“美丽”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价值论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审美层面的谋划。审美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关注,但受到普遍重视则晚得多,然而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的重视和追求往往意味着人们在生态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质的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上的自觉追求,体现也顺应了这一变化和趋势,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生态理念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念,而“绿色”的内涵和实质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此理念指引下的绿色经济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估价,降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报告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在两个方面特别强调了绿色发展:一是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绿色低碳和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如在工业园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对项目实行清洁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真正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二是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无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必将在更多领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先进的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建设往往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绿色发展代表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理所当然不能落后。当前,在生态理念层面进行理论建构,以反映科学发展成就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生态理念论来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只有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并把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念,才能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邓永芳,刘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关于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理论层面续的发展。

五、生态斗争论:坚决战胜一切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一伟大斗争,是一种以“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为内容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到生态领域,就是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坚决战胜自然界出现的一切困难和挑战。除了地震、海啸等纯自然灾难和风险外,这一斗争的主要对象包括困扰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生态危机、生态灾难、生态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在生态领域,这一伟大斗争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一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为目标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依托的、以改造人与自然关系为内容的特殊实践活动。而且,我们还需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频发、雾霾扩展、淡水污染、土地荒漠化、赤潮泛滥、雨林消失、能源短缺、森林锐减、物种危绝、温室效应、垃圾成灾,等等。这些现象都曾在中国出现过,有些地方至今仍很严重,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生态忧患意识。同时,要求“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治理能力来不断夺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斗争的重视值得我们关注。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关涉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论上更容易为人忽略、忽视,因此生态斗争论的理论建构必须提上日程。生态斗争论是关涉生态斗争的意义、对象、主体、目标、手段、策略、阶段等方面的系统论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斗争论的理论建构也将凸显出其重要性。

六、生态方略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国方略

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作为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况,它侧重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被高度概括为一句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九大构建的生态方略论内容非常丰富。首先,高度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方略的重大意义。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千年大计”是一个在党的正式文献中较少使用的词语,在这里它既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是昭示了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其次,重点阐述了如何坚持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方略从七个方面作了纲要式的列举:(1)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3)态度——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治理方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5)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6)践行方式——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7)道路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纲举目张,以上七条是必须确立的观念、态度、国策和践行的制度、方法、方式、道路。最后,还设定了生态方略指向的两个目标:一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方略的阐述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浓缩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准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报告还从观念、态度、国策、制度、方法、方式、道路、目标等众多层面对这一方略进行了系统构建。可以说,生态方略论已经搭建了完整的逻辑框架,是一种成熟的而且颇具创新性的生态理论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七、生态阶段论:美丽中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大目标体系里的一个有机成分。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这一战略作了总体部署,擘画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图景,形成了生态阶段论。

从具体内容看,十九大报告规划了不同时期及其阶段性任务。它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现在起至2020年),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历经十五年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生态文明水平将全面提升。

生态阶段论是对我国生态文明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的理论反映和合理推测。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总体属于生态还账阶段;而接下来的历史交汇期是生态利好阶段,将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向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飞跃。通过对所规划的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阶段性特点的描述,生态阶段论勾画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路线图,它既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又具备切实的可行性。

八、生态制度论:通过体制改革促推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对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叙述可谓浓墨重彩,篇幅也最多。事实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生态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十九大报告比较关注生态制度建设,其内容要点如下:第一,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一系列绿色行动。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生态制度是生态理念、价值、方略、战略的具体化,而生态理念、价值、方略、战略只有被具体化为各种制度、落实为各种法规,才能在国家这一强大后盾之下得以强制施行。所以,生态制度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中实践性色彩较为浓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局时期,关涉生态体制改革的内容自然也是生态制度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九、美丽世界论:推动人类命運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世界论的构建有着宏大的现实背景,即全球生态安全的恶化。十九大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这一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超出了单个国家这一局域范围,业已成为全球性事业。

十九大倡导的美丽世界论内容十分丰富。首先,它表明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鲜明态度。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承诺将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其次,它提出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宏伟愿景。报告指出,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报告还把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作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之一。最后,它对中国在全球生态领域的角色作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把美丽世界建设纳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美丽世界论是美丽中国论的合理延伸。作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它既勾勒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全球化视野,也传达了中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提供本土智慧的良好愿景。中国共产党人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而这也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所谋划的伟大事业的世界性意义。

十、生态哲学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两个和解”的思想,即“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2]。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一个具有浓郁哲学意味的重大论断,和报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断一起构成了我们党对于自然、对于人类自身最基本的看法,是对恩格斯关于两个和解思想的一种新时代的表达。

单从“人同自然的和解”这一层面看,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又增添了更多的新意:其一,丰富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内涵。“共同体”是和解的表现形态,它首先意味着人与自然构成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事实上,任何肆意割裂、歪曲人类与自然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行为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其二,突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内涵。“生命”是这一共同体的生态特征。这打破了仅仅视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为生命的狭隘观点,意味着人类应该在整体上把大自然看成生命体,从而拓展了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伦理学)依据,即我们应该把人与自然的和解建立在生命共同体认同的基础上,把对待自然的敬畏、顺应和保护的态度建立在对生命共同体认同的基础上。因此,作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大论断,这也就意味着在新时代一种具有全新内涵的生态哲学(伦理学)的诞生。

正是因为有了哲学理念上的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生态发展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明晰生态矛盾、把脉发展动力,并为此制定美丽中国的价值目标,阐明绿色发展的理念,然后勇于面对实践层面的自然界出现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国方略,勾画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蓝图,并通过具体制度的改革来促推生态文明建设,最后还把这一美丽图景拓展到国际层面。在为此而进行的理论建构层面,生态哲学论和生态国情论以其思想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为其奠定前提条件,生态动力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理念论提供哲学层面的依据,生态斗争论、生态方略论、生态阶段论、生态制度论和美丽世界论提供实践层面的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矗立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美丽的图景。

事实上,十九大之后这些层面的理论建设仍处于不断的丰富、完善之中。如在生态制度层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会议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使生态制度和生态治理体系发挥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3]这必将系统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并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OL].(2019-11-0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责任编辑 张月红)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en Theoretical Aspec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Deng Yongfang,Liu Guohe(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atheoretical elab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tarting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ception that "man and nature constitute a life community" and based on the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theory clarifies the ecological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ment impetus, and thus formulates the value goal of Beautiful China Program. With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theory addre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nature at the practicallevel, expounds on the governing strategy which emphasizes the harmom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outlines a feasible strategic bluepri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reform ofspecific systems, and finally expands this beautiful prospect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theoreticalelaboration involves tens aspects of national status, imputus, value, concept, practice, principle, strategy,system,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philosophy, based on which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formed. Among them, thetheory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national conditions lay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andpractical foundation with the height in theory and the depth in practice.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 power,ecological value and ecological ideology are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struggle, ecological strategy, ecological stage,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beautiful world theory guide thepractical operation. In fact, after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se aspects isstill in constant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which will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guide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ory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11-18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性境遇中的生态价值观研究”(MKS1521);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十九大精神阐释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为基点的多视角文本阐释”(F218-ZX-03)

作者简介:邓永芳,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刘国和,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层面美丽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文明歌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