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9-02-10樊延家

微创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血流心血管血栓

樊延家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生理实验室,南阳市 473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的斑块破裂、侵蚀,进而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导致心肌细胞或组织缺血,引起发作性胸骨后闷痛,可致心力衰竭、猝死[1]。ACS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激活、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有重要联系。目前其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与手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ACS的手术方式,其通过心导管技术将狭窄、闭塞冠状动脉的管腔疏通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2]。PCI术可疏通冠状动脉,在危急时刻挽救患者,但PCI术本身就会增加围术期血栓的形成[3]。而ACS患者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小板的活性也更高。目前PCI术在ACS高危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ACS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CI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ACS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确诊为ACS;(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肌病、心脏瓣膜病;(2)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障碍、肝肾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行PCI术,对照组行单纯双抗治疗。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65.24±8.15)岁;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心绞痛20例;病程1~9(4.92±1.32)年。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66.13±7.84)岁;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病程1~10(5.02±0.9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双抗治疗:患者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80~100 mg,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1次/d。

1.2.2 观察组 行PCI术治疗:患者于术前3 d应用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用法同对照组)。采用桡动脉或者股动脉途径,根据患者造影结果和手术医生的经验选择具体PCI手术方式,对血栓患者根据血栓负荷对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或者行血栓抽吸。患者在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为 2、3级。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超声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以及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rly to late diastolic transmitral flow velocity,E/A比值);(2)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以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为观察终点,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脏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心脏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水平比较 (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4-5]。冠心病可分为ACS与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中ACS起病较急,病情较重[6]。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以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心肌缺血的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侵蚀,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其治疗目的为溶栓、重建血流通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溶栓,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PCI术逐渐应用于ACS的治疗,其目的是尽早恢复心肌血液的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并使心脏功能得到保护和维持[7-8]。但PCI术本身可增加术中、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9],因而本研究旨在探讨PCI术在高危AC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脏功能指标(心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以及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消炎药,在临床上被很多领域应用。而在本研究中,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减少前列腺素、血栓素的合成,使得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氯吡格雷则对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二者的结合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并且可抑制二磷酸腺苷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刘敏等[10]的研究也表明双抗血小板对ACS有明显疗效。而PCI术是根据患者情况及手术操作者的经验,选择不同的心导管技术直接将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疏通,对改善缺血的心肌细胞或者组织血流灌注有速度较快的优势[11],这说明了双抗治疗与PCI术对ACS患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PCI术的效果更显著。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P<0.05),说明了PCI术与双抗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仍不可完全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这可能是因为PCI手术过程中对冠脉管壁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从而促进凝血因子等的激活,使得继发性血栓形成而增加小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样本量小,并且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较短,对于PCI术治疗AC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PCI术可有效改善ACS患者的心功能,并且其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流心血管血栓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