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隐性教育

2019-02-0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隐性馆员互联网+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1)

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隐性教育”也相继出现,显性教育的形式显于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均有意识、有目的、有预期地展开教育和接受教育,而隐性教育过程中一方或双方以一种无意识状态参与其中,并未直接被影响,且效果具有自主性和主观性,产生的结果是非预期的、开放性的[2]。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存在方式由传统的实体图书馆转变为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不仅增添了新设备和新技术,还丰富了数字资源数据库。在此环境下,图书馆的隐性教育方式更多样化,涉及范围更广泛,既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活动和制度、馆员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建设状况(包括数字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和线上咨询服务等。本文通过浅谈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与硬件设施、活动与制度、馆员人格魅力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变化,揭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增进公共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提升广大读者的综合素养和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推动图书馆及读者的全面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隐性教育的特征和目的

公共图书馆服务面向全社会,全民性和公益性强,马楠将公共图书馆定位为第三空间,成为具有城市休闲价值的空间,服务定位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共平台,是知识的交流中心,图书馆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知识共享、获取信息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无意识地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思想交流,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习得与现代信息化城市发展相和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城市文明的传承和发展[3],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功能多样化,能够满足全社会各个领域和年龄段的读者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特征在人、事、物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一)教育的“人”与受教育的“人”具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的“人”与受教育的“人”双方角度进行分类,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教育的“人”与受教育的“人”在教育过程中都有意识;二是教育的“人”有意识,受教育的“人”无意识;三是教育的“人”无意识,受教育的“人”有意识;四是教育的“人”与受教育的“人”在教育过程中都无意识[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的意识和行为由个体决定,而隐性教育的特点是至少有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因此在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中,由于读者个体对信息敏感性不同,馆员主观能动性强弱之别,导致教育效果也因个体差异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教育的“事”具有综合性、适应性和引导性

隐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发展。图书馆的活动、制度和信息服务均承担着隐性教育的核心部分,丰富和完善教育双方的思想建设、心理建设和人格建设,引导读者具备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教育的“物”具有智慧性和智能性

“智慧图书馆”“真人图书馆”“创客空间”都以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空间为基础建设发展,对于实体图书馆的整体架构: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安装、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具有了智慧性和智能性。

二、图书馆隐性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空间布局人性化和硬件设施信息化;二是活动的形式内容多样化带给读者参与感,馆内制度更亲和;三是馆员的人格魅力成为更具渗透性的力量,支撑着隐性教育;四是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读者提供便捷。

(一)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以人为中心”,硬件设施“以信息为中心”

在“互联网+”环境,图书馆空间布局的重构变化和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极为明显。对读者而言,空间布局需求从简单的图书文献借阅,转变为分区清晰、舒适并具艺术审美的多功能空间布局,配备新技术多功能的硬件设施。空间更加开放,从过去的小单间转变到现在大小不一的讨论室、活动室、休闲室,具延伸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硬件设施、软件装饰可以透露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体现出管理者的文化修养,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并无意识地接受到文化熏陶,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行为方式。

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结构应以人为中心,设宽阔的“共享平台”空间,主动为读者创造交流知识、分享经验和积极创新的环境[5],全球范围内杰出的图书馆建筑,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具有艺术质感的作品。国内有的公共图书馆将现代化审美完美融入当地的文化底蕴,设计理念将传统院落屋顶的形式与现代化建筑风格抽象化再重构[6],并结合传统文化,彰显出图书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图书馆为了适应从以书为主体到以知识为主体的转型,逐渐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数字阅览区、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室为读者查询文献和数字阅览提供便利,更有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个人视听室等,切实为每位读者考虑;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让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利用图书馆,真正做到“每个读者有其书”。将“互联网+”新时代的新产品投入使用,让有意愿的读者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2014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引进创客空间积极转型,走在以知识为主的转型道路上,打造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公众文化休闲的知识库,吸引创业者在图书馆开设影音鉴赏室、咖啡吧等休闲放松空间。

(二)图书馆的活动以提升读者参与感为目标,制度以引导读者为准则

图书馆的馆内活动形式、频率和日常制度、活动制度、奖惩制度也可以体现出一所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实体图书馆活动的行为形象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更加直观,活动内容影响读者的认知和行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图书馆活动在网络平台上提供活动列表、活动安排、活动预约和活动回顾,会不经意地引导读者的行为选择,逐渐影响读者的习惯,进而形成稳定兴趣和发展意向。某图书馆耳熟能详的“文源讲坛”1999年创办至今二十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极有影响力,不但有自己的品牌LOGO,甚至有《文源讲坛2015年上半年讲座精选》书籍出版[7],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如今,“真人图书馆”的双向交流也是图书馆活动的形式之一,真人书的知识形态基本都是隐性知识[8],隐藏在真人书的内心世界和实践经验中,无法用文字甚至语言表达,读者只有借阅真人书并与之交流,经观察、思考、顿悟才能了解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思想或经验,得到隐藏在海面下的隐性知识。

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平台,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管理。图书馆会出现许多的“标语”,用于提醒或警告读者的不适当行为,导向性的提醒会带给读者亲和力,类似于温馨提示;严肃的警告,使读者的到馆体验生硬,并具攻击性。因此,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如何让读者了然于心,得到读者得体的行为反馈,其表达形式也隐藏着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三)馆员的人格魅力直接体现隐性教育职能

为提升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学历、高品格、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对读者的品德培养、作风养成、文化修养、身心培育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公共图书馆面向全社会,个体差异大,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最直接地体现一所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扎实的专业素养、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得体的气质修养,启迪和影响着读者的内心和思想。

馆员扎实的专业素养,体现在:第一,充分了解图书馆基础业务是完成馆内各项工作任务的保证,对馆员进行图书馆工作流程及其网络平台操作流程上岗前培训,准确掌握、熟练操作。第二,馆员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是图书馆员的必备修养,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为图书馆的形象增光添彩。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熟练掌握数字图书馆的操作流程,具有学科知识信息识别、分析、处理能力。第四,与专家的沟通协调能力、会议接洽和活动组织能力,图书馆的讲座和活动项目,需要馆员与专家对接,协调好馆内日常运行,确保活动进展顺利,以此提升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第五,馆员与读者的沟通过程,耐心倾听读者的疑问,通过沟通分析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馆员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既是专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气质修养的体现。公共图书馆员面向的读者,兴趣爱好、文化修养、性情品格各不相同,对读者不能有区别对待,要尊重读者,态度真诚。同时,馆员之间相处融洽,在工作中氛围和谐,会产生积极效应,使读者无意识地爱护图书馆。

读者对馆员的第一印象鲜明牢固,统一着装,形象端正为日后图书馆的优秀口碑奠定了基础。馆员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时,态度谦逊,热情有耐心,毫无保留地为读者解疑答惑,积极引导读者,当遇到困惑时,勇于坦诚不足之处,并及时寻求解决方案,让读者感受专业和负责。馆员能深谙自身的隐性教育职能,必定会为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智能化、智慧化

“智慧图书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并不断发生变化,改变了读者与图书馆资源的交互模式。有学者认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关键步骤是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平台改变读者、文献、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图书馆的沟通方式智慧化、建筑设计智慧化、服务形式智慧化[9],使图书馆成为了一个给予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和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开发读者隐藏潜能的学术资源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的智慧化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远程查询所需内容,获得想要的信息服务。某图书馆的官方网站目前提供的信息服务有:数字资源服务、馆藏查询服务、信息导航服务、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微信平台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这些信息服务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关注度和了解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到馆率。以科学、高效的方式学习知识,既有助于读者的文化修养和身心培育,又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现代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智能化是大数据、“互联网+”出现后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又一重大改革。欧美地区的10所大学图书馆在19世纪中叶就已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10],但当时要实现馆际互借,时间成本高且效率低、效果差,馆员和馆际互借员的任务重、压力大,会有恶性循环的潜在危害。为解决系列问题,智能化设备代替了人工操作,智能存取终端存放图书,由“被动的”等待服务转向“主动的”体验服务[11],为借书双方节省了大量时间,节省人力资源,提升了馆际互借服务效率,最终提高了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某图书馆实施了覆盖全省总、分馆制,实现了“一证通用”“通借通还”。践行公共图书馆的全民教育职能,为读者的读书需求提供便捷,最大化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三、建设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

建设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从顶层设计入手,健全完善图书馆的教育系统,再为图书馆预备一支强有力的人才梯队,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创造智能舒适的图书馆环境,也是建设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基础。

(一)健全完善图书馆教育系统

隐性教育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时不能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甚至可能阻碍显性教育发挥作用,因此,健全完善图书馆的教育系统,协调好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职能,必须让全社会参与其中,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将图书馆的价值渗透到每一位公民,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正向最大化。

(二)建设组织高素质图书馆人才梯队

图书馆效能发挥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组织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发展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梯队,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学科服务可以体现图书馆的建设质量,馆员的仪容仪表、谈吐气质、精神状态都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要素既要符合时代要求,又要融入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从而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三)建立创造智能舒适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的智能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互联互通,为读者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选择,既为馆员减少了繁琐不必要的人工操作,缓解工作压力,还提高了广大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满意度。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图书馆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成为新时代的追求。

四、结束语

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到:“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本文浅析的“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隐性教育的转变就是很好的体现。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丰富多样和信息化;创客空间紧跟着时代潮流创造了一个创业者、读者与图书馆“三赢”的良性环境;真人图书馆为新时代的图书馆注入生机,活跃氛围,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和活力;馆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强大的隐性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读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智慧图书馆和馆际互借服务为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建设并提升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既是图书馆的责任,也是每一位读者的责任。

猜你喜欢

隐性馆员互联网+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