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中患者综合效果评价*

2019-02-08陈莉肖芳魏敦双邹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溶栓死亡率意义

陈莉 肖芳 魏敦双 邹勇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类患者发病时往往在院外,针对这类患者的救治早期关键在于病变血管再通。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主要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构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绿色通道[1-2]。本次研究了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2月笔者所在卒中中心利用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观察组,以2018年1-6月常规急救治疗下的脑卒中患者53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有精神系统疾病;伴有创伤性脑出血;有脑手术史[3]。所有患者及家属交代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转运前准备:记录转运人员名单,携带药品、器械名称。记录院前急救过程中的诊断、处理及急救措施。对照组:采用脑卒中患者常规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诊、现场评估病情、建立人工呼吸道、开通静脉通道输液、现场紧急处理与转运医院。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流程。具体内容为:(1)出诊途中应急方案。急救中心通过GPS定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相应的人员接诊,由科室制定快速反应急救方案,保证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奔赴现场,于急救车上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急救患者基本情况,类似疾病、疾病史、发病时间等,判断为脑卒中后,电话指导家属进行简单急救措施。(2)现场应急方案。迅速观察患者瞳孔和精神面貌,以GCS评分标准进行系统评估,并选择抢救措施与转运方式[5],急救中心通过GPS定位,结合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连接医院内数据库和专家指导信息平台,保障院前院内信息互通,将现场医疗信息传送至院内信息平台,指挥调度人员,同时利用车内音频系统与专家远程通话。(3)转运途中急救措施。防误吸,防止二次震荡等[6]。(4)接收准备:提前电话通知院方做好急诊应急准备,并设定仪器与配置药品。对患者病情进行预见性评估,对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患者直接送至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期评估神经功能,观察出血、意识及其他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院内急救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抢救结束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溶栓或介入治疗例数,就诊至开始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同时以溶栓时间30 min作为分界点,比较两组DNT<30 min占比。(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量表(NIHSS)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测试意识水平,总分0~3分,评分越高,反射活动、自发反应越低;测试凝视,水平眼球运动,总分0~2分,评分越高,凝视能力越差;测试视野,用手指数或视威胁方法检测上、下象限视野,总分0~3分,评分越高,视野越小;测试面瘫,总分0~3分,评分越高,面瘫程度越重;测试上肢运动,总分0~9分,评分越高,运动能力越差。(4)比较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并发症包括脑疝、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内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x-±s)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介入、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

两组溶栓时间比较,观察组DN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DNT<30 min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 例(%)

2.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x-±s)]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脑疝、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急促进展较快,也是急救中心最常见的急症[7-8],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起病后6 h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院前急救显得尤其重要[6]。而目前我国的急救模式仍以快速转运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如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设备各异等[9]。同时,院前院内急救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获得及相互反馈抢救治疗信息及相关检查[10]。另一方面,各部门协作不够,无法发挥区域协同急救优势。

本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11-12],构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绿色通道,这是未来医疗急救的发展方向[1-4]。急救中心通过GPS定位,结合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连接医院内数据库和专家指导信息平台,保障院前院内信息互通,将现场医疗信息传送至院内信息平台,指挥调度人员,同时利用车内音频系统与专家远程通话,使院内医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就已经了解患者的病情,急诊科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相应的人员接诊,实现院内院外无缝对接,缩短急救时间。

本临床前期研究了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较好,现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DNT、院内急救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中效果更显著。观察组脑疝、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后遗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过程中并发症、死亡率较低,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综上,通过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建立一站式救护团队,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最大限度提高急救水平。

猜你喜欢

溶栓死亡率意义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一件有意义的事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有意义的一天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生之意义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