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教育行

2019-01-31凌子春

美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裕固族教育

凌子春

 一

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中年教师,偶尔也会有一些想法:教育是日复一日备课上课出题判卷;教育是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日夜盯紧学生;教育是因自己班考试平均分高出他班0.5而心中窃喜;教育是送走一届学生叹曰又是新的一轮再带几轮就退休;教育是拿着每月稳定工资还房贷供孩子锱铢必较入不敷出……

如果没有这次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去甘肃进行教育考察的西北教育行,也许,这些想法会盘踞在我这个中年教师心中直至退休。紧张得让人有点窒息的高考结束后,我们开始了这趟行程,此时,北京的夏天有些闷热,西北的气候凉爽得让人不忍离去。

甘肃地名来自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地形狭长,自东向西如两端圆鼓中间扁平的大棒槌,是中原地区通向西域和中亚乃至欧洲的咽喉要道,俗称河西走廊。来之前反复听到“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果真是这样么?印象中西北就是黄沙漫漫千里,荒漠茫茫无垠。

我们从北京飞到兰州,再从兰州坐火车直奔张掖。朦朦欲睡中,忽听有人欢呼:“快看,雪山!”抬眼望去,远处一抹淡白,随地势渐显开阔,在山腰以下的青灰色映衬下,山顶皑皑白雪更加洁白晶莹。阴云渐渐散去,夕阳投来了最后光亮,雪峰轮廓更加鲜明。暮色四合中,天地间一片暗绿色充盈,代替了从兰州过来看到的荒山秃岭的灰黄色。依然清晰可辨一团团厚重的深绿色,那是葱茏的树木;一块块轻盈的浅绿色,那是茂密的草地和农作物田地,这些都让张掖成为西北重要的林木基地和粮仓。空气中绿意昂然,让人忍不住想伸出窗外,狠狠呼吸几大口这里的空气。

邻座一位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轻声告诉旁边的孙子:“那是祈连雪山的雪融化成水,浇灌了花草树木、小麦、青稞。”于是,小男孩晶莹透亮的眼睛里仿佛也流淌着一抹绿意。

“金张掖”果然名不虚传。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明德学校。热情的老师们把我们迎接到操场,孩子们已盛装等待,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各年级都有,他们身着裕固族民族服装,红蓝相间,色彩鲜艳,尖顶的帽子,长长的裙摆,五彩斑斓,煞是好看。优美的乐曲响起,孩子们抬手提脚,翩翩起舞,连最小的3岁多的小朋友也跳得有模有样。以裕固族民族舞蹈作为课间操,真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欣赏着孩子优美可爱的舞姿,质朴天真的笑脸,我们久久不愿离去,拉着孩子们的手,合影,赠小礼物。边走边频频回头看孩子们,脚下已跨过一条小溪,水流潺潺穿过校园,主人说这条小溪是从雪山流过来的,有了水流的校园更加灵动。

后来,我们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又看到了裕固族民族歌舞,不过表演者已是中学生。这是裕固族口语展示大赛,节目很丰富,有的说明裕固族的风情,有的塑造自信奔放裕固族青年形象,充分显露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其中有一个节目让我印象犹为深刻,三五个着鲜艳裕固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围着一座模型小山边唱边舞,后又团坐火盆前互相敬酒,主人说这是模拟古时裕固族大家族团聚祭拜祈连雪山神的情景。长着几颗青春痘、喉结渐粗的裕固小伙子,黑发如云眉眼渐开的裕固姑娘们,演着这充满宗教和家族生活气息的节目,一脸庄重虔诚。

整个中国裕固族只有一万余人,都定居在甘肃肃南,有语言,没文字,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两个活动已让我看到他们对这个问题用心而巧妙的回答。这不正像祈连雪水浸润绿野沃畴一样吗?裕固族用着族服、唱族歌、演族舞、说族语的形式,把民族文化和传统浸润到一代代孩子的心里。教育也应如此,如雪水涓涓细流,润泽孩子的心灵,涤荡粗俗鄙陋暴躁任性,浇灌出文明高雅真诚善良。我想起刚送走的这一届高三学子,我让他们高一、高二抄了两年论语,每天一则,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既练字,又炼能坐得住的心,更学儒家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仁义恭谨谦让温和。两年下来,孩子们音量降低了,脏字减少了,遇到小事不再剑拔弩张了,也慢慢能想着他人了。没有功利想法的设计初衷,每天点滴的扎实行动,去除浮躁之气,让它变得有意义。

教育是一种浸润。

从张掖往西,过酒泉,穿嘉峪关,至敦煌。绿意渐稀,天地间是荒漠戈壁的灰黄色,地势狭长平缓,这正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随后两天,我们来到甘肃西端,第一站是敦煌鸣沙山。刚入景区,一大片沙漠扑面而来。沙粒细软,沙面柔和,山顶沙线生动,切割成阴阳面甚是明朗。我们每人租骑一匹骆驼,形成长长的驼队,俨然古时奔西域到中亚甚至前往更远地中海沿岸的驼商队。只是,这嬉闹拍照的情景,哪及古驼队长途跋涉的艰苦劳累?

骑在骆驼上,想象脚下的沙漠曾多少次响起清脆的驼铃,多少僧众商人使节离家万里,挥汗如雨,甚至埋骨他乡,多少物質曾你来我往于这沟通东西方的路上桥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玉石、金银……让这条路很富有,但更富有的是文化的传递。据说,印度学者研究正宗的佛教文化,要到中国来,且要感谢玄奘当年担千辛历万苦,学到佛教最高深的教义,取回最好的经书,播于中土,遂使之成为研究佛教的重要来源。当然,丝绸、造纸术、印刷术的西传,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影响。文化的沟通和传递,让这条荒凉坎坷之路生动起来,也有了更厚重的内涵,更让传递两端的国度都有了更丰富饱满的文化。

我想起昨天在肃南一中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围绕同一主题,北京和肃南的教师各上一节课。一起备课、听课、评课,一起听双方校长讲座,一起探究今年高考特点,畅所欲言,深入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双方教师对教育的真谛又有新的认识,悟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从课堂带走能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我更佩服肃南县领导及一中校长安维武先生的高远视野和开阔胸襟,走出去,请进来,不孤芳自赏,不固步自封,与更多不同的教育理念沟通,激励自己不停往前走,这已是双方互访的第五次了,人员流动的背后是教育理念和先进文化的互相传递,这也让相对偏僻的肃南呈教育事业蒸蒸发展的态势。

其实,师生间每天的教与学的活动,不也是一种传递吗?这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薪火相传,教师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朗朗书声和谆谆教诲中,通过学生得以无限延伸,这便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吧!昨天上课的情景历历在目,肃南一中的孩子们那比北京孩子更粗糙黝黑的脸,脸上那格外专注渴盼的眼神,那到了高中还依然举起表示要发言的手,那动脑想动手写的良好学习习惯,都让我怦然心动。多么纯粹质朴的师生关系,多么令人舒畅的课堂氛围!生命的传递也可以非常生动,非常美好。

教育是一种传递。

此次西北教育行的最后一站是敦煌莫高窟。站在北凉、北周以及隋唐的洞窟前,尤其是久负盛名的藏经洞中,人人屏息凝神,静听沉思,恍惚间,那造型生动的彩塑仿佛就要开口,诉说千年的传奇。那极其飘逸的飞天似乎正向自己飘来,要与我携手遨游美妙天国,那鲜艳繁复的壁画眼看着从四面八方铺盖过来,不容喘息,不许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座艺术宝库啊!一千七百多年了,多少帝王将相早已湮没无闻,多少勾心斗角早已灰飞烟灭,唯有这一根根会说话的线条和这一块块有生命的色彩不朽。

为什么是敦煌?

来之前,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几天下来,朦胧中有了些想法。当然首先是地理位置。佛教东传,敦煌是西域经河西走廊至中原的桥头堡,人员和物质频繁往来,使此地拥有较厚实的经济基础,能承担凿窟、雕刻、彩塑、绘画的费用。莫高窟所在地相对偏僻,能少些中原战火的纷扰。岩壁干燥,便于保存。前有宕泉河,水流淙淙,能提供僧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但相比繁荣富庶的中原地区,这儿还是很荒凉。我们参观出来,大风已起,沙尘弥漫,天地间一片晦暗灰黄。我想,是什么力量让公元366年的乐僔和尚发宏愿,穷经年在坚硬的三危山岩壁一点点凿出第一个洞窟?是什么力量让众多供奉人为一个洞窟或一尊佛像,家族一代代接力奉献?是什么力量让众多工匠画师在阴暗憋闷的洞窟中一点点刻凿勾画,一做就是几十年?

答案一天天清晰起来,是精神的力量吧?物质易散,肉体易腐,唯有精神不朽。僧侣和民众,在对佛教的信奉中获得精神的安顿和心灵的安宁。艰苦的物质条件更凸显这种精神和心灵坚守的可贵。惟有这坚守,才能创造和留下众多堪称无价之宝的艺术精品。

教育不也如此么?没有众多肃南一中,康乐明德学校,乃至之前参观的马蹄学校的教师们在相对闭塞、荒凉艰苦的西北地区的坚守,哪会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现?中国梦也是西部梦,要圆梦就要靠济济人才,靠扎实的基础教育。感谢你们的坚守。

教育是一种坚守。

《论语》20章中,我最喜欢《子路侍坐》篇,在老师营造出的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在曾皙优美悦耳的瑟声中,学生们畅谈志向,或主中等国家,或为國事司仪,惟曾皙沂水春风的美妙构想赢得老师的首肯甚至向往。

这不正是鲜活的教育吗?随和亲切的态度,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巧妙高超的引导点拨,不功利,不琐碎,充满人文关怀,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内容,让抽象枯燥的仁义礼治思想浸润到学生心田。就这样,儒家思想被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一代代传递下去,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精髓。身处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等大儒没有为己谋私利。要知道,孔子单靠占据各国要位的贤明弟子,要做成什么都有可能,但他坚守为人谋一条更美好的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坚守理想和信仰。

浸润、传递、坚守,使教育成为教育,既非政治,更非娱乐。

猜你喜欢

裕固族教育
茶内无盐水一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藏族、裕固族中学生关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快乐民族行
教育漫画
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