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渗透的旅游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

2019-01-31李秀明白翠玲

职业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设置旅游专业

李秀明,张 启,白翠玲

(河北地质大学 商学院,石家庄 050031)

0 引言

旅游地学(Geo-tourism)于1985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旅游地学研讨会筹备过程中由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的陈安泽和时任科普委员会秘书长的李维信首次提出,是地球科学与旅游学交叉的学科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地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为旅游业发展和地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目前旅游地学专业人才主要集中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另外一些院校在本科生中开设旅游地学公共选修课程,作为提髙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之一,作为学科支撑的本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只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旅游地学本科专业建设相关的课程开设、教材编纂、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1 旅游地学人才的内涵

为了保护与合理开发珍 稀的地质遗产资源,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 Programme),将地质公园界定为“以稀缺性地质遗产为主体并融合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公园”,同时强调建立地质公园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截止2017年12月,全球共建立127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我国有35家世界地质公园,除此之外,我国还有207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普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三大功能,以及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的兴起,对地质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人才的更高要求,决定了旅游地学专业人才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地学人才是旅游与地学相互融合的一种人才体系,既要掌握地学相关知识,包括地质、地理、生态、大气等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并向游客传递科学普及知识,又要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包括旅游线路安排、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讲解等内容,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2 旅游地学专业的开设条件

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以下简称《统计》),截止2016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4所,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开设旅游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24所。2016年招生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和旅游管理类专业等5个专业方向。旅游地学作为一门由旅游学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并非每所大学都适合开展。从旅游地学性质和目前我国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旅游地学课程首先应该在同时具有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类专业和旅游学的院校进行开展,如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长安大学等;其次是各类师范院校地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等院校院系。以上这些院校有地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旅游地学的相关课程相对更加容易接受,为创办旅游地学专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学科基础。

3 旅游地学的专业设置

经过学术界多年研究和实践,在旅游地学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陈安泽、卢云亭主编的《旅游地学概论》,辛建荣出版了《旅游地学》和《旅游地学原理》,这些著作对旅游地学的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体系作较详细的论述,但对于旅游地学本科生培养来说,这些知识著作还远远不够,需要基于地球科学和旅游学构建一个完整的本科学科体系。

3.1 培养目标

河北地质大学是传统的地质院校,在地质类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开办有地质学、地质工程、勘察技术、旅游管理等相关本科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力。随着旅游市场细分,知识旅游与科普旅游兴起,研学旅游方兴未艾,旅游市场对既懂旅游业务又掌握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大增,在此背景之下,本校开设旅游地学本科培养方向,旨在培养思想品质优良、地学科学知识扎实、旅游管理技能过硬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满足自然科学部门、旅游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旅游规划、研学旅行等相关管理和运营机构对旅游地学人才的需求。

3.2 专业设置

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侧重点在于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基础上,扩展地球科学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而非单纯地质学活旅游管理的专门人才。

(1)学科基础课。该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涵盖了管理学和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地球科学与旅游结合紧密的旅游地学导论课程,在夯实旅游管理基础的同时,注重地学于旅游的应用结合。旅游地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旅游地学导论、地质学基础、地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等。考虑到该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开设了地理学基础,而去掉了岩石学、矿物学等地质专业性明显的课程,突出了综合地球科学的特征,以及地学与旅游相结合的特点。

(2)专业必修课。该部分有三个方面的课程组成:旅游类专业课程、与旅游相关的地学类专业课程、技能应用型课程。旅游管理方面课程选择与旅游行为关系密切的消费者行为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等四门课程;与旅游相关的地学类课程选择与自然景观和资源开发关系密切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学等三门课程;技能应用型课程则主要选择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接待业、地学旅游规划与设计、环境与遗产解说等四门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满足学生在不同就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与学生自己兴趣或未来就业趋向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未来的就业趋向进行选择,主要设置有旅游英语、旅游景观设计、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品牌与传播、文化遗产管理、旅游景区投融资管理等课程。

(4)教学实践。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部分。其中专业认知实践安排在大一进行,主要利用学校现有地质博物馆资源和地质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基础地质知识和基本的旅游地学知识;地质实习安排在大二进行,通过地质实习,检验学生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地质旅游的认识,训练学生在地质旅游方面的动手能力;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进行,学生通过深入河北省主要国家地质公园,了解地质公园特色及运营情况,为大四的毕业论文搜集数据;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学生最终的学习检验成果,完成与旅游地学相关的毕业论文。

3.3 专业特色

旅游地学专业设置与传统旅游管理和地质学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大区别,通过对国内目前已开设地质学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的对比可知,我校旅游地学专业方向有以下特点:

(1)延续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基础。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旅游服务营销的相关知识。课程设置时着重突出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同时缩减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

(2)增加地球科学相关课程。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原有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河北地质大学传统地质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加入地球科学相关课程体系,将地球科学相关专业课纳入新的专业方向,丰富本专业方向学生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为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打好知识体系基础。

(3)教学实践环节特色突出。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地学更是将实践摆在突出的位置。实践环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旅游管理的实习实践,包括旅游解说、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方面,二是地学旅游专业实践,包括地质知识的认知实习、地质公园为主的旅游地学专业实习,以后计划拓展研学旅行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与旅行社、地质公园、研学旅行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实习条件的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做好 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4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新专业方向的建立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市场需要以及相关政策发布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等方面不会一蹴而就。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也要随时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市场行业的变化而发展,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特别关注:

(1) 旅游地学专业是旅游管理与地学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旅游管理和地质学两个院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两个专业的教师分别进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教授内容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上课之前进行充分沟通,否则可能出现授课教师的授课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

(2)河北地质大学旅游地学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之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搭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增加地球科学相关知识体系,形成本校特有的旅游地学特色,在专业的侧重上应给予重视。

(3)教学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专业设置中主要有三个主要的实践环节:大一的地球科学认知实习、大二的旅游专业实习、大三的旅游地学专业实习。实习环节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旅游地学特色实习的培养。尤其是旅游地学专业实习方面,不应仅局限于地质公园,应扩大学生的实习领域,与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与旅游地学相关的地质资源规划与开发、地质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研学旅游机构等的合作,以促进旅游地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成长为有特色的旅游地学人才。

5 结语

旅游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科普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新业态的共同要求,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又适合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旅游地学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应加快促进旅游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旅游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游客科普文化需求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猜你喜欢

设置旅游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专业降噪很简单!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