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探讨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教师应分类

(中国戏曲学院)

在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便会使体育训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本文将分别从运动损伤相关概念、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方法、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对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动损伤相关概念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训练当中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生理上的紊乱,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损伤不同,运动损伤与体育项目密切相关。按类别可将运动损伤划分为,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按运动时间分类、按损伤病程分类、按性质分类、按程度分类。

1.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

如神经损伤、皮肤损伤、内脏损伤、关节软骨损伤、滑囊损伤。

2.按运动时间分类

按运动时间可分为新伤、旧伤。

3.按损伤病程分类

按损伤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出现的,病程相对较短。慢性损伤包括劳损伤、陈旧伤等。

4.按性质分类

按运动损伤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两种。

5.按程度分类

按运动损伤程度可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伤。

通过体育训练可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经笔者调查,在体育训练当中运动损伤是不可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运动损伤预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据笔者调查,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相对较多,如学生缺乏预防损伤的知识、学生素质训练水平较低,详情如下。

1.缺乏预防损伤的知识

由于教师在体育训练中未对学生普及预防损伤相关知识,未将安全教育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训练中损伤事故极易发生,从而不难发现预防损伤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而言相当重要。

2.身体素质训练水平较低

所谓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的速度、力量、柔韧性等能力,包括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如若学生身体训练不够便无法满足机体要求,致使诸多意外事故发生。

3.未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对河南某高校学生进行研究,按比例来看,“没有掌握锻炼方法”比例为12.67%,致使其远离锻炼群体。据笔者了解,高校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体育学习,能掌握1~2项以上运动技能,有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反而学“厌”了学“烦”了。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息息相关,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及需求、重“教”轻“学”问题、重知识轻技能等问题的产生,这便是“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的重要原因。

据笔者了解,锻炼方法及运动负荷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体育锻炼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据此帮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也是高校体育学习的重要方法。

4.体育场馆人员素质水平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场馆建设中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建设效果,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以及管理经验,对于体育场馆需求特殊性无法落实,对体育馆建成后使用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三、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方法

在体育训练中应提前做好准备活动、对核心区训练加以强化、对静力性力量加强训练,详情如下。

1.做好准备活动

由于许多运动损伤都属于急性损伤,为避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出现损伤,应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肌肉收缩能力得到增强,使其协调能力得以改善,在体育训练后还应对肌肉的僵硬度进行缓解,促进机体代谢。

2.强化核心区训练

在体育训练当中,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核心区训练,使核心系统训练重要性得到关注,当训练动作完成后可使学生肌群负荷得到减少,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

3.重视静力性力量训练

在体育训练当中静态力量作为动态理论的重要基础,所谓静力性练习是指学生在不疲惫状态下发展动态力量,可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四、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对策

为了预防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是发生,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工作、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利用场地及器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有效对策来实施,详情如下。

1.合理选择训练方法

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采取多种训练方法,正确掌握运动技术及方法,使运动量逐渐增加。在体育训练当中应合理安排运动量,遵循渐进原则来实施,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展开体育训练时应将专项身体训练与全面身体训练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生理特点加以考虑,合理控制训练强度、密度。

2.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做好课堂组织管理工作,在体育训练中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从根本上克服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高校还应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予以强化,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来培养自觉意识。

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体育训练开展前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确保体育训练中的各种隐患防患于未然,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应提前研究体育教材,按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当学生动作错误时应立即纠正,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情绪合理控制。

4.合理利用场地及器材

在体育教学前教师应做好沟通工作,对各环节进行协调,对场地与训练内容、班级与场地间的关系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场地利用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定期对场地及器材进行检修,避免因器材的因素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总的来说,在体育训练中加强运动损伤预防至关重要,随着体育活动的普及,参与体育训练的人数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损伤的几率也逐渐增加,据此教师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加以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对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予以强化,对现有设施资源深入挖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首先,强调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戴安全帽等安全保护措施,一旦发现有工作人员违规,就必须用相应的措施来处置。其次,如果发现相关监督人员在监督的过程中没有尽职尽责,利用工作时间做其他事情,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再者,根据体育场馆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问题,重新建立起新的规章制度,以完善安全监督管理。

综上笔者对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分析,为确保各项体育训练的有效实施,应结合体育训练规律及特点来进行,根据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对学生训练中损伤康复情况予以改善,让学生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教师应分类
分类算一算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师应如“水”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高校体育训练中智能手机APP的应用思路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