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
——谈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有效展开

2019-01-31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个性化创设高中语文

江 蔚

有教育家指出,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成功的阅读呢?没有其他评判标准,主要看是否在阅读中将自己当成作者,用作者的眼观文,用作者的耳听声,用作者的心察情。文本的整个事件中,或是整个场景中,是否有阅读者作为第二作者的身份到场。这其实已经高出普通的阅读程度, 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有效的鉴赏,是需要读者的现场介入的,品味其中的语言,发挥想象力,使自己如临其境,寻觅作者在文章中所下的鱼饵线索。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忘记自己是一个随时可从文章故事情节中抽离的读者身份,并通过情境创设,及对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想象及联想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及情感脉络,人物性格,体悟文章的主题情感,进而使得高中语文鉴赏教学能够有效展开。

一、承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作者写文章之时,身边只有一盏灯,一支笔,一叠纸,几乎无人在场,所以作者浸染笔下的真实情感我们大体不知,只是根据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遭遇,我们为其作品设定一个比较科学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又在相互传播中被约定俗成。可以说,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主题,之所以每篇文章都被统一了主题,是为了大家理解起来方便,但这同时又戕害了读者的独特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篇文章”,同一篇文章,在不同读者那里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主题,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鉴赏教学时,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强硬地记下某篇文章的主题,而应将阅读文本作为一幅没有主题的画去欣赏,学生可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通过自行的阅读,获得关于文本的阅读感受,然后再跟随感受进行阅读个性化体验。在感受及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赏析。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这是家喻户晓的著名话剧,在传统的阅读鉴赏中,教师会习惯将学生引到封建旧家庭罪恶的巢穴上,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之初就已经消磨了自己的阅读期待,在阅读中更加会将所有看到的向封建、旧家庭等主题上靠拢,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无法获得阅读的乐趣。其阅读思维能力也无法形成。所以,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感觉进行阅读,把握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观点的成立自行找出理由。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阅读声音。例如,有学生进行阅读,理出话剧的脉络:围绕着两个家庭,八个人物,进行了三十年的纠葛,最后因一个雷雨夜悲剧性地画上了句号。有学生依据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进行猜测。还有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及相关情节的探究,描绘出了关于八个人物的脸谱。还有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人物,并说明了喜爱的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及阅读偏好进行话剧的个性化阅读,在这里,阅读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成为一种学生表现自我的个性化活动。

二、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情境既是情景,它们有着相同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义成具体的景象或情形。具有可感性,可对学生起刺激作用,激发学生的热情及内心情感,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情感体验中,获得关于知识内容的有效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与高中语文篇章内容一致的具体场景中,让学生在可感的情境中,蕴藉情感,真切地感受文本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内容。可以说,情境创设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脱颖而出不是教育家所妄想的,而是具备很多理论依据。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就提到:“情以物迁”,人的情感是随着外物的变迁而变迁的,在语文鉴赏中,学生走进情境,感受物的同时,也在召唤自己的情感。而真正将“情境”赋予教育学意义的是美国哲学家杜威,他说:“情境可给予一种直接经验,而思维就起于这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退出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从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中进入,获得情感经验,形成思维能力。而苏格拉底则将情境看作是“产婆”,学生在情境中自主的探究,获得知识。可以说,情境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并且感受到愉快。因此,结合种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或利用多媒体,或让学生进行剧本编排,为学生创设一种文学氛围。

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这首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有大战胜利英雄归来的气魄。“百万雄师”“虎踞龙盘”“剩勇”都是指代人民解放军。而占领南京这场战役,既是著名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役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发起作战的起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感受作者的心情,以及作战胜利的喜悦,教师可以找一些资料,并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京调《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胜利喜悦的情感,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图片,包括毛泽东写下的关于这首诗的草书,让学生从静态的场景中汲取到跃动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集合相关资料,进行新闻播报演绎,将胜利喜悦的感情用新闻播报的形式演绎出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这首诗。 例如有学生播报:“胜利了,胜利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雄赳赳气昂昂,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夜,占领南京。胜利的旗帜已在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之上飘扬!”有学生播报得相对严谨,将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到毛泽东颁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及野战军如何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发起渡江战役,如何强渡长江,战胜敌人的整个过程有感情的播报一遍,如亲历现场,置身于情境中,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感受诗文。

三、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文章是作者放置情感和思想的小型空间,读者完全可以应用想象及联想以第二作者的身份进入,使自己置身在作品中,随作者心而动,随作者眼而驻,感作者所感,进而获得深刻的感受。关于想象,作为读者的学生可将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人物,想一想行动情感的促成因素。关于联想,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文本作为窥视镜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从自己切实的生活入手,感受文本。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如果作为读者的学生没有史铁生的经历,是无法理解史铁生的情感变化踪迹的,反而会认为其矫情、脆弱。所以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做到感同身受,教师可引发学生进行想象,将自己想象成突然失去行走能力的作者,然后诉说自己的感受。在诉说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的感受作者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将自己所见到的生活无法自理的人的情况表述出来,感受行动不能自主对人心灵造成的沉痛打击。进而,深刻的理解、鉴赏文章。

作为读者,要充分的感知文章,就需将自己当做第二作者,感作者所感,听作者所听,看作者所看。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理解鉴赏文章。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想象联想,进一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感受其文本的情感内涵。

猜你喜欢

个性化创设高中语文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