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显鲜活 言藏底蕴
——如何让高考作文“有文采”

2019-01-31毛永健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关键词:选段作文语言

毛永健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忠告:“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此话虽略显极端,但是就高考作文而言,考生还真是非得用心血去浇铸语言不可。因为如若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语言,就很难于第一时间获得阅卷者的认可。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对发展等级作文“有文采”拟定四个采分点,分别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用词贴切”,包含行文用词的生动、准确、鲜明、恰当,乃至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灵活”,指考生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现多样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而对语言及文字所进行的斟酌、调整、加工和修饰润色活动;“文句有表现力”,就是文章的语句通过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有力精辟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人性中的深层奥秘、文化现象的深厚意蕴等。那么,从可操作的维度上来审视,怎样才能让高考作文“有文采”呢?这里分享十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比一比:让语言形象别致

何为“比”?就是比喻,指考生有话要说,却不单调直接地说,而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情景作比来进行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让语言变得有趣、易懂、形象,也就是变直说为喻说。我们知道,比喻的运用规则是将抽象的概念或者事物予以形象化描述,这就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如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所言:“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从这个切入点来看,我们需要找到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发现本体暗含在喻体身上的不为人所熟知的那些特征,而对本体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给人以形象别致之感。例如高考优秀作文《诚信是什么》选段:“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考生以设问句形式来建构语段,首先提出问题“诚信是什么”,然后分别以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种具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来进行回答,小孩将“诚信”比喻为“两根纤小的手指”,认为 “诚信”也即“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将“诚信”比喻为“一张精致的信用卡”,认为“诚信”就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将“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乃“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在三个比喻性回答中得到了解决,语言形象别致,富于文采;说理令人信服,感人至深。再如高考优秀作文《我爱书香》选文:“书有香味吗?有,当然有。书的香味与其他味道不同,只有透着书卷气的人才能嗅得到它。最宜月夜,秉烛窗前,手持书卷,自会有淡淡的馨香飘入你的鼻孔,让你的神经为之一振,头脑因之而清醒,似荷香,似菊香;似秦汉兵剑,魏武长缨;似太白的潇洒,易安的发香。”考生段前设问“书有香味吗”,然后肯定地回答“有,当然有”,之后却宕开一笔,并未顺着文脉回答“书”有哪些“香味”,而是从容分析,设置情境,最后才回到问题的根本,将书香比喻成“荷香”“菊香”“秦汉兵剑”“魏武长缨”“太白的潇洒”“易安的发香”,作比虚实相间,个别比喻实为有悖常理,却极具陌生化地阐释了书香的魅力,引人入胜。

二、移一移:让语言魅力独具

何为“移”?就是移用,指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种修辞。在高考作文的语言运用中,移用包含两个维度。一是“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例如“生命的芬芳”中的“芬芳”一词,本指味道清新宜人,让人闻起来感到很舒服,于花朵或水果上发出为最多,但是此处运用移用手法,赋予生命以品格的芬芳的馨香,创造了美好而高远的境界;又如“让善在全社会流淌”中的“流淌”一词,本指液体流动,运用移用手法,赋予善以水的特质,细小的善行汇成爱的洪流,在全社会流淌,浩浩汤汤,创造了阔大美好而高远的境界;再如“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一句中“节奏”与“建筑也是新式,简洁而不罗嗦,痛快之至”一句中“简洁而不罗嗦”,前者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文句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后者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的,这里却用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外部装饰少的特点,颇为韵味独具。二是“换一个说法”,也即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考生运用超常规的组合词语,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出一种新的情趣。特别是写第一人称的作文,很多同学总是习惯于将作文中的“我”等同于生活中的“我”,于是写出的文章很难有出彩之处,如果我们让思维变通一下,学会换一换,比如采取自述的方式,这样“我”就可以替换为“西施”“范蠡”“屈原”“局长家的狗”“老鼠”等,写出的文章就会角度新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例如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选文:“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文段中的“几根黄色的胡须”不但“迎风飘飘”,而且还来“定居”;“我”不但从“早晨里穿过”“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见了“黄昏的头发”,这一系列充满了诗意与空灵的句子,化实为虚亦化虚为实,充满了魔幻色彩,这里除了文字所承载的生命意识而外,还有就是被移用和替换后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添一添:让语言情境逼真

何为“添”?就是增加修饰语,也即给陈述的主体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对象具有丰富饱满的细节,以使其更显具体,来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如果将句子的主体对象视为树的主干,那么修饰语就是枝叶,惟有枝叶的繁复茂盛,才能显出树的生机盎然。考生对高考记叙文中的人、事、景、物的刻画,最好使用工笔技法,精雕细琢,使其具体可感。换个角度说,语言具体、内容详尽,所描述的情境才可能具有唯一性。而只有情境是唯一的,阅卷者才可能再现并理解考生试图描述的情境,这种阅卷者再现与考生描述的契合,便是语言具体化的终极目的。例如下面两个句子:①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②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两个句子虽然都表达“女孩想家了”的意蕴,但是前一句只是概述性的交代,“想家”是个抽象的、模糊的、干瘪且缺乏想象空间的概念;而后一句则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具体可感的画面,颇具情境地勾勒出了女孩的孤独、凄凉与想家的形象。特别是“雁阵”这一意象,颇具古典的“思乡”意味,并与“一个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为凸显了女孩的孤独处境与想家情怀。再如下面两个句子:①院落的月光,和着柳絮清风,流入我的心中,拨动我的心弦,奏出的清音……这清音,穿过了唐朝的烟尘和宋朝的天宇,来到这庭院。……这清音,飞越时空隧道,飘过大西洋,落入这庭院。②梨花院落融融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风,流入我的心中,轻轻地拨动那根尘封在岁月的心弦,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这清音,穿过了唐朝橘红的烟尘和宋朝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庭院。……这清音,飞越时空隧道,飘过无垠的大西洋,落入这梨香满园的庭院。两个句子所涵盖的意象相差无几,但是意境的美度却相去甚远,韵味也迥然不同。比较两个句子,无非是第二个句子加入了一系列的修饰语,使其景物更显具体,更富诗意。“梨花”锁定了院落景物的唯一性,“融融”可见月光是“暖到温和舒适程度”的月光,“淡淡”写出了清风的舒爽,“轻轻”表明“拨动心弦”程度之轻,“岁月”“远古”则纳入了时间的维度,有一种深邃之感;“橘红”与“暗黄”在色泽上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月光如水”呈现了院落之安宁静谧,“无垠”凸显大西洋之辽阔,“梨香满园的庭院”回扣前文,使整个文段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结构缜密。由此可见,修饰语的嵌入,使得文句有了更多的细节化的具体的呈现,于是人、景、物等意象建构的情境就逼真可感了。

四、动一动:让语言意趣盎然

何为“动”?就是在文句中运用具有动态性质的词句,或者已被活用为动词的其他词句,使文句具有了一字传神、内涵无尽的意趣。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其言下之意,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的词。作家老舍也曾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那么如何使“人物能立得起来”呢?我认为充分运用好动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动词着力于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可以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使人物立得起来。比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由于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就将江南岸变绿的动态过程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有了美不胜收、难以言说的意趣。又如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选段:“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语段描绘的是一派清雅美丽而古韵悠然的城市景致,考生对细节的刻画诗意而逼真,凸显出了其深厚的“炼词”功力,不论是动词“穿梭”“润”“踩”“萌动”“躲”“穿透”,还是修饰语 “绸”“轻微”“紫色”“绵软”“轻柔”等,都运用得十分准确生动,颇具意趣。“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给人润物细无声之感;布鞋踩出的轻微声响像什么在“萌动”,引人想象却又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充满“好奇心”;泡桐花“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并“娇羞”地“躲”在里面,凸显出了泡桐花的娇嫩与羞怯……考生借助于这一系列的动词,十分准确而富有想象地刻画了一幅唯美晨景图。由此可见,考生一旦感觉到自己的笔下语言干瘪苍白、缺乏表现力时,不妨认真地琢磨怎样运用好动词,因为动词能够让人的形象立起来,也能够让物活起来,具有生命的质地与张力。

五、排一排:让语言气势雄浑

何为“排”?就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即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几个句子连起来,搭建成结构并列、语意关联的语段。排比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可以是句与句之间构成的排比,也可以段与段之间构成的排比。排比既可以用来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描写。排比的作用是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则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酣畅淋漓。就当下的高考作文而言,几乎是无排比不成文,因为排比是破解文本平淡与素材单一的最佳法宝。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把握机遇,直面挑战》选段:“2008 年,奥运的火炬在北京鸟巢熊熊燃起,照亮了运动员们朝气蓬勃的脸庞,点燃了泱泱中华的体育精神;2013 年 “天宫一号”首次授课,知识在星际间传递,五星红旗在无垠宇宙中闪亮;2016 年水乡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会议,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彰显互联网时代的中华风采。驼铃悠悠,万里丝绸之路横亘亚欧;铁路长长,千里高铁支援异邦弟兄……” 文段以 “2008 年”“2013 年”“2016 年”三个时间作为纵向链接点,将“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世界互联网会议”三个点例式热点事件勾连在一起,构成了事例型的排比语段,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而且还让文章颇具语势,给人以排山倒海之感。之后考生再紧承一个整齐划一的对偶句,从空间的维度上论证主旨,显得长短交错,整饬有序。整个文段时空交错,确实呈现了排比句的雄浑气势。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西安的无奈》选段:“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马俑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选文作为文章首段,开篇就是两组比拟式排比句,可谓有“开窗放入大江”之气势,充分展示了考生丰富的阅读积淀与过人的语言才华。两组排比句式神采飞扬,内涵丰沛充盈,依次将“城墙”喻为“沧桑容颜”,“护城河”喻为“眼波”,“骊山”喻为“青丝”,“铜鼎”喻为“骨骼”,“兵马俑”喻为“身姿”,“石经”喻为“思想”,最终组合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化了的“西安”,表明了考生对西安的历史了然于心,对往昔西安的风貌满怀深情。由此,对排比的恰当运用,不但可增添语言的气势美,构建形式的整齐美,还可打造文章的层次美。

六、挪一挪:让语言新奇鲜活

何为“挪”?就是使用变式句,或者曰倒装句,即为了强调、突出等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而言的一种特殊句子形式,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或简省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如此往往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高考应试作文中,变式句一般有主语和宾语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等形式。当然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使用变式句,则需要根据作文的主旨、语境及情感等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予以呈现,突出重点,强调语气,凸显感情,更好地在作文中表情达意。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农之月令》选段:“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前者可谓妙趣横生,意味深长。考生原本要呈现的常式句,是“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藏着的虫子们都会溜出来”,但是如此一写,语气自然就平淡了,那种原本该有的勃勃生机的景象也就在瞬间消失掉了。而考生这别具一格的变式句运用,将“躲的、藏的”单独成句予以强调,则有意识地凸显出了虫们的“人格化”行为,将物人化,加之其后着一“溜”字,更是将拟人化的“泛灵”手法演绎到极致,使得整个语段空灵唯美,意蕴十足。后者的描写对象应是“黑土地”,其常式句就理应为“黑土地憋了一个冬天,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考生故意将“憋了一个冬天”这个谓语短语前置作“黑土地”的定语,目的就在于凸显一个“憋”字,也便将“黑土地”意欲破土而出,急不可耐的焦虑情状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加之“等不及”与“急着出来透透气”的拟人化描摹,于是整个句子就被考生写活了,仿佛“黑土地”也有了生命的质地。如此变式句,突破了句式常规,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且语言流畅、句式灵活,往往能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高考优秀作文《惭愧也是一种美德》选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如是说。”引用的句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是“说”的宾语,常式句本应放在“说”之后,但这样调整之后,语气舒缓了许多,与全文淡定从容、行云流水般的风格协调一致。总之,把常式句改成变式句,就是为了强调凸显某一点,如主谓倒装句,将谓语提到主语前边,也就强调了谓语部分。

七、乐一乐:让语言幽默诙谐

何为“乐”?就是运用幽默诙谐的文字行文,让阅卷者“莞儿一笑”。我认为高考作文的质量如果按照阅卷者的反应来界定的话,可分为三种层次,最高层次为“让人哭的”,次之为“让人笑的”,再次之为 “让人哭笑不得的”。那什么是幽默诙谐的语言呢?简言之,指的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有趣;二是意味深长。即我们的高考作文语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毫无味道,这样的语言不是幽默,而是滑稽。幽默需要借助于影射,讽喻、双关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对高考作文的语言来说,幽默的语言是一种较高境界。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妹妹你为什么这样胖》选段:“我时常托着双重下巴无奈忧伤地唱:‘妹妹为什么这样胖?’为什么?长胖的总是我?小时侯,我满以为长大后会‘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再穿上洁白的连衣裙,让所有的男同胞都为我行注目礼,为我献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事实却令人惨不忍睹:三等残废的个子,体重却令人生畏。再瞧我茁壮成长的大腿,横向发展的腰肢,还有那过于丰满的臀部……我所梦寐以求的‘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变成了‘闲静时如相扑队员,行动处似肥肉一团’。”文段之所以幽默,源自于考生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诸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极富时代特征的歌词,以及化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肖像描写的句子,然后将作为胖子的“我”与病态苗条的林黛玉嫁接在一起,陡然间就产生了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艺术效果,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的写出了“我”对胖的苦恼。再如高考优秀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选段:“时间不是问题,朝代不是距离。参加2007 年重庆高考的有孔庙中学的优秀学生方仲永、闰土、孔乙己、诸葛亮、范进。监考老师也有大名鼎鼎的崔判官和白无常,面无表情地盯着考场,哪怕是一只蚊子也难以飞进来。考场的一角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监控探头睁着硕大的玻璃眼虎视眈眈。 于是闺土耷拉着脑袋,怀里揣着个兔子。孔乙己自言自语地说:‘紧张乎哉!害怕乎哉!’方仲永也许紧张吧,在一遍一遍地做深呼吸。诸葛亮的脸上也沁出了汗,用手当羽毛扇,慢慢地摇着。范进毕竟是复读了多年,不知是成竹在胸还是心已麻木,闭着眼睛养神。整个考场出奇的静,谁眨个眼皮都听得见。”文段运用了众多的超时空的跨界人物素材来谈“酸甜苦辣”的高考,原本就有“滑尽天下之大稽”的感觉,加之考生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再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就成功地将一众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客观而言,文章尽管采用了故事新编的方式,但其构思并不新颖,文字也非出类拔萃,但基于语言的幽默,文章的整个风格就有了一种诙谐的味道,令人捧腹,获得认可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当然,高考作文的语言幽默最好不要流于形式,而要有寓理于微笑,启人于深思才是最佳的。

八、嵌一嵌:让语言错落有致

何为“嵌”?就是长句和短句互相融合在一起。一般而言,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但是,长句句子长,修饰成分多,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致使句子结构上有语病,或因修饰不当而发生逻辑错误,或使文章显得浮华。考生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尤其容易出现此类错误。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质朴、明快、有力,但是往往会显得单一,有骨无肉,缺少丰富度。因此,考生在缀句成篇时,最好根据表情达意的实际需要,根据整篇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使句子各尽其妙,让语句富于变化,使文章的文与质达成平衡,不仅语言能因此增色,文章意蕴也会由此得到凸显。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月河镇的一天》选段:“中午,太阳渐渐高升。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自家后院种的各种蔬菜都会在这里变样。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段首两个短句开启,明确了时间及“太阳高升”之景象,简洁明了,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随后,考生以两个叙述性长句将视角聚焦于“厨房”这个美食加工地,在紧扣“中华美食”关键词的同时,还对下文的“美食加工”进行了导入,使得“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这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描写,借助于八个短句一气呵成,准确描绘了美食的烹调过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选段:“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大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文段词汇丰富,选配精当,句式变化灵活,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错运用,灵活达意,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音韵之美。特别是四字句的运用,两两相对,短促有力,铿然有声,建构了语言的匀称、和谐之美。在整句之中,又间杂有“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两个长句,于是使得整个文段整齐中参差错落、富有变化,气韵流畅,节奏和谐,构成了灵动自然的美感。

九、借一借:让语言深沉蕴藉

何为“借”?也即借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牛顿的言外之意,无非就是自己是一个懂得借鉴的人,所以才有之后的伟大成就。有人妄言:“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文章靠“抄”的观点固然偏激,但就文章的写作规律而言,成功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从模仿借鉴到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却是肯定的。宋代诗人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歌说:“老杜之诗,无一字无来处”,但杜甫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意味着其诗已经超越了被借鉴者,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杜诗”。基于此,借鉴是一定要借鉴的, 关键点在于如何借鉴好的问题。重庆一中周鹏老师认为:“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譬如思想、素材、结构、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周鹏老师还提出了借鉴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一是不在一处借,二是不在熟处借,三是鼓励借自己,四是提倡自己借。这对高考作文中借鉴颇有指导意义。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大话作业》选段:“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忆。生亦无所思,生亦无所忆。昨夜晚自习,老师大练兵。卷子十二张,张张明日交。阿爷无大儿,学生无长兄。无人替我做,只好开夜车。”很明显,文章模仿《木兰辞》中的诗句,既关照现实,具有针砭时弊的意蕴,又智慧幽默,令人“含泪地微笑”。事实上,借鉴一般为“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为此,我们尽量要做到“瓶”是好瓶,最好是镀金的酒瓶;酒也当然是要好酒,最好是茅台酒,如此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如高考优秀作文《冷香飞上语文》选段:“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文段借鉴了杜甫、姜夔、龚自珍、毛泽东、刘禹锡等人的诗句,但是考生并未直接摘引,而是大胆采用了颇难驾驭的诗词化用方式,仅将诗句中的经典意象提取出来,作为比喻句的喻体与命题主题词“语文”进行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有机的勾连。如此一来,文段不但营造出了唯美诗意的语境,还以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主旨。

十、叠一叠:让语言音韵和谐

何为“叠”?就是叠词。叠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其中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的叠用较为普遍。在高考作文中,叠字的运用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可以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例如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选段:“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文段用词的最为精妙之处,主要是叠词的运用,“轻轻”“步步”“慢慢”三个叠词不仅写出了母亲的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神态,而且准确地表现母亲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整个文段中的句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强化了情感,增加了文句的音乐美。再如高考优秀作文《两棵花》选段:“庭内有棵花。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高高大大地立在蓝天下,清清爽爽地撑开一片天地来。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松疏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文段中叠词的大量运用, 有效地增添了语句的音韵美,成为了考生行文的一大亮点。“高高大大”凸显了槐树的高大;“清清爽爽” 侧面烘托了槐树的茂密;“一嘟噜一嘟噜”写出了花的无比可爱,充满了稚气与童真;“一丝丝、一缕缕”化无形为有形,再现出了“花气”的形态;“叮叮当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呈现出了风铃一般的花的姿态的美好与可爱。可以这么说,就因为叠词的巧妙运用,才激活了这原本沉睡的文字, 使得整个文段充满了勃勃生机,可谓无声胜有声。

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其 《论戏剧创作·剧本》中如此言说:“让你珍惜语言,让每一个字都像利箭一样,一直射到观众的心坎上!”延伸到高考作文中,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有文采”的文字,如此,方能让考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炫示,方能让阅卷者毫不吝惜分数。

猜你喜欢

选段作文语言
选段精读角
语言是刀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