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服务特色小镇建设对策研究

2019-01-31曹永跃

职教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院校

□曹永跃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劳动者需求,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近两年国家鼓励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 个左右的特色鲜明的示范小镇。2017年特色小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为更好适应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步伐,研判高职教育发展新动向,深化人才培育供给侧改革,把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贯穿到高职教育当中,构建产教融合高职育人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国家战略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其后多次提到并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其根本在于发展理念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特色小镇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新举措,是产业跨界融合新尝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重视。

(一)我国尚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明显具有统筹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等明显特征。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在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同时,要发展中小城市,更要注重小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形态布局。转变城镇化的教条思想,不再盲目追求城镇规模和经济发展,开始重视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自发力量,积极寻求政府自觉力量和市场自发力量的有机结合,注重城镇化综合效益的提高,使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局面。

(二)特色小镇建设热潮

随着互联网经济向传统经济渗透,2015年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定位于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平台,具有人文气息浓郁、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宜居、多功能叠加明显特征,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路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带动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创新发展[2]。特色小镇是一种产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就地城镇化的成功架构,完全适应了中国新常态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创建成为2016年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全国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区域创新发展的重点突破工程之中,开始形成创建特色小镇的大潮。

特色小镇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的肯定与支持,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镇1000 个,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魅力特色小(城)镇建设指导意见》,并公布了国家首批特色小镇名单(共127 个),2017年特色小镇建设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乡发展重要抓手。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上意义的乡镇,可以在城市内部或周边,也可以是一定规模的乡村,其核心是产业有特色,突出唯一性和创新性,集聚融合高科技产业与传统特色产业,通过环境提升和再生产激发出小镇内在发展动力,具有现代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传统文化、教育科技、美丽宜居等特征,可以说,发展特色小镇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大局需要。随着国家高铁、机场、公路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原本偏远的乡村不再偏僻,特色小镇时尚、环保、健康、旅游、高端制造、金融产业等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居民生活追求,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无数青年返乡创业和旅游消费。特色小镇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入学教育、生活保障等条件,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为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动力。

(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提出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伴随国家发展特色小镇大背景应运而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市场与政府双方积极性都很高,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促进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推动全面小康与健康中国建设,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供给结构的调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正迎合了供给侧改革的内在精神,把握和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运动休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年8月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已初步在全国选定了96 个体育特色小镇示范性试点,在政策支持方面很有力度,除了对纳入试点的小镇政策支持外,一次性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为各小镇提供体育设施标准化设计样式,还会配置各类赛事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等,目前在各地火热建设中。

自然资源丰富的小镇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运动项目;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民族民俗文化[3],大城市周边小镇加强与中心城市发展统筹规划及健身功能配套;远离城市小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服务农村。实现运动休闲与旅游、民族文化、养老、健康、教育、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 交通运输等相关业态共享和融合发展,以运动休闲为核心,带动教练、培训、医疗、户外产品销售等整个产业服务产业链,甚至还有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等生产性产业链的落地发展。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符合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和大力扶持文化、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方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运动休闲特色较为鲜明,更容易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休闲需求,便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域推动产业、资源、社区等功能要素实现融合聚集,更便于因地制宜去进行规划与建设。

二、高职教育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发展新历史方位,也就是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近几年我国健康产业政策红利释放、 资本市场热推、居民运动休闲需求迸发,特色小镇建设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精神,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高职教育以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结合办学自身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强化服务社会,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拓展高职教育发展领域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培养人才水平逐步提高,但也存有不少问题。高等教育逐步向普及化过渡,早已不是稀缺资源,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宝塔系统最底层,特别2003年高等教育扩招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数量与质量没有保证。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集聚与融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具备特色小镇所有产业特点基础上,加入了休闲、养生、健康等要素,对人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环保、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劳动者和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各种人才资源的需求对高职业教育服务领域拓展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二)提高特色小镇劳动力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职业教育,国家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随着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与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端要素在特色小镇加速集聚,带动农村电商、物流、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迫切需要技术性、创新型、保健型人才加入,带动智力密集型健康产业发展,实现健康养老特色产业发展和人才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要以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结合办学自身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强化服务社会,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推进高职教育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

(三)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节能环保、新兴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拓展“智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特色小镇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需要特色产业的支撑才能持续发展,特色产业要有地域文化创新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特色产业相关人才需求需要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所以,职业教育要结合小镇发展需求,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健康养老、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完善专业建设与区域主导布局,积极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不仅是产业与创新高地,更是风景与文化圣地,独特的区域特色文化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魅力与内涵。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与互补性,小镇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需要不断挖掘与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地域特色的丰富也需小镇文化补充。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的粘附性技巧、审美情趣及表现力使其凸显了区域文化生态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是特色小镇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河南清丰单拐极限运动小镇,依托闻名于世的杂技特色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深度融合,发展冲浪、滑板、攀岩、小轮车(BMX)等4 项极限运动板块,成为我国极限运动项目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会重要跨界融合发展基地,近两年承担自由式小轮车国家训练营三期,为国家队输送极限运动队员一百六十余名,国内尚属首例。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长,积极开发小镇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健康养老等资源,有效对接市场消费新需求,从生活、消费、娱乐等角度开创小镇特色文化经济,增强小镇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教育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满足特色小镇建设人才需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大政方针一脉相承,明确提出进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改革,实现横向多类、纵向多机会、同层次不同类的教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高素质专业人才是特色小镇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专业人才为高职教育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的连接点,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人”这一关键词,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特色小镇产业链,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为特色小镇建充实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首先,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或专业群。节能环保、新兴信息、新能源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方向,也是特色小镇产业建设所涉及前景最好和最活跃的领域,高职教育只有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才能切实担当起我国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其次,要加快传统优势专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传统专业也要对接产业链转型升级,注重调整、撤销、合并专业内涵与建设重点,确保传统优势专业持续拥有生命力与竞争力。再有,打造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教育表现形式,针对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就需要针对专业链打造课程体系。传统的行业界限与岗位界限逐渐不能适现代经济体系,经济新业态与商业新模式层出不穷,跨界是新的经济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一专多能人才非常受市场欢迎。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保障学生学则有用,用则有效,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打破工科、人文、设计、管理等学科教育壁垒,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赋予学生良好身心状态、广阔学科知识、全面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增强创造价值与融入企业的能力。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未来卓越人才要求

高职院校以全面发展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决定其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定时修订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提出新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突出时代特色、体现科技智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灵活的考评机制,将素质与能力作为重要考评指标,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不仅遵循产业链和教育链、创新链和人才链间的衔接规律,还要遵循就业需求与教育供给、 个人生涯需求与教育认知相互作用规律,使职业教育成为个体融入社会的载体、发展的媒介、发挥天赋的平台,使企业基于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和学校基于个人发展的公益性有机结合与补充,才能凸显办学特色和发挥办学优势。首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切实把教学的中心转到学生身上,注重学生思维启发、兴趣培养、道德品质提升,提高学生专业和课程选择弹性,增强师生互动,革新教学方法与考试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其次,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教学手段。高职教育作为突出实用技术的教育类型,更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提升,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鼓励教师在线精品课程开发,汇集优势教育资源。再有,提升师生实践技能水平。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腿走路战略,加强国内外交流学习,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师生技能比赛,把师生技能水平提高到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

(三)拓展校镇合作空间,共享合作资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传统一元主体转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即由学校一个学习地点的办学及运行格局向学校、企业及办学机构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办学及运行格局的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领域不仅有学校、学习和教育三要素,还有有企业、工作、职业三要素构成,跨越了职业与学校的割裂、工作与学习的分离、职业与教育的脱节,跨界合作办学格局使有资格的企业在职业教育框架下成为具有与学校同等地位的一种教育机构。高职教育要在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措施,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系。首先,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助力校园办学,发挥生产制造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内行参与职业教学管理,共建育人平台,资源共享。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职业标准及教学标准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提高,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其次,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特色小镇作新型产业发展平台,涵盖公共服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多种相关产业,注重国内外交流,信息经济比重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知识、文化、智力、体验为一体,支持公共服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社会服务最为活跃力量,是特色小镇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积极支持七大新兴产业相关热门专业发展,构建特色小镇和高职院校之间合作基地,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领域,受城市吸附力强、历史缘由等因素影响,我国高职院校聚集城市现象明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规划(2014-2020)》提出新增高职院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的政策,一些发达县区正在加快新建高职院校的力度[3],推动企业及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准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重要作用。特色小镇发展是以风貌环境和产业特色吸引市场,以产业和文化特色支持发展,需要与特色小镇产业文化相融合的人才支撑,教育资源的配置就显得十分必要,高职院校入驻特色小镇,为其建设与发展输送大批用得上和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保护了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还激发传统产业活力,进而形成小镇产业特而强、文化底蕴厚而深、形态小而美。

(四)发展校镇融合文化,提升小镇文化特色

小镇地方特色文化彰显着56 个民族文化内涵,特色小镇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独特区域特色文化为小镇发展注入新的魅力与内涵,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提升特色小镇软实力的关键[4]。首先,挖掘整理小镇文化,彰显小镇特色及魅力。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居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同时提升小镇居民的幸福指数,许多特色小镇灿烂的文化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保留下来的特色小镇文化越来越少,挖掘遗失的传统文化同时还需融合其他文化内容来充实小镇文化,使其文化体现产业与地域特色,可见并没有拿来就可用的现成文化,做好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对小镇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创新,形成地方产业鲜明的特色文化[5]。其次,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其文化具有高校特色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生源、就业、合作单位都以地方为主,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当中形成的文化也明显具有地方特色。高职院校文化越丰富,育人效果就越好,就越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挖掘与保护工作费时费力,经济收益甚微,社会企业响应度不高,而高职院校文化与小镇特色文化存在内涵上的趋同性与互补性,高职院校师生文化积淀与文化创新能力也能够胜任此项工作,可以说特色小镇文化挖掘创新需要高职院校参与,高职院校文化丰富需要吸取小镇文化营养,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符合双方文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和特色小镇之间共建文化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渗透补偿、挖掘创新,既有利于丰富小镇文化活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又有利于充实高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实现文化育人。

四、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有政府部门扶持推动,更有来自于各行业投资者追捧,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和大力扶持文化、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方向,为农村农业转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也让非核心区域的城市周边获得了产业化机遇[6]。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健康与休闲特色较为鲜明,更容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便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域推动产业、资源、社区等功能要素实现融合聚集,更便于因地制宜去进行规划与建设,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进入细分市场争夺,传统开发商不断寻找小镇概念,从健康、人文、养生、环保等方面做文章,这与很多地方努力打造健康型、养老型、休闲型特色小镇的概念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应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积极回应国家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供给侧改革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产学研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校镇合作空间,共享合作资源,发展校镇融合文化,协调多元资源和功能共享,拓展合作新领域,助力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努力打造未来职业教育新高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探索贡献新经验。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院校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小镇(外一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