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

2019-01-30王兆胜

美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文体散文

王兆胜

现在的文学采用的是四分法,即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表面看来,散文在四大文体中占一席地位,其实它只是个余数,也是个不被看重甚至不受尊敬的文体。所谓余数,是指在文学中将不好归类,没法划入诗歌、小说和戏剧的,统统放进“散文”的篮子,即“拾进篮子便是菜”;所谓被忽略和轻视,是指人们普遍认为,其他三个文体界限明确,有理论,好掌握,成就大,有研究之价值,所以应者云集甚至趋之若鹜。然而,散文这个文体谁都能写,门槛不高甚至无门槛,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散文理论作支撑,你很难说什么样的散文好,哪些散文不好,所以研究方面门前罗雀。其实,这一状况与文学、文化观念有关,是散文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如能打破既有的理念,重新思考散文,或许我们就会获得新的认识,对于散文价值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估。

一、现代与传统的烛照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用“现代性”来反传统。在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吴虞等现代先驱看来,既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专制主义为主导线索,是“吃人的”宴席,那就要用现代的自由、民主、个性、科学加以涤除。从一个方面讲,这是对的,也是很有价值的。不过,也要看到另一倾向,即在反传统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文化,忽略了专制主义主线不能涵盖整个的中国文化,尤其简单将中国近现代被动挨打的落后与文化、文学直接挂钩。也是在此基础上,鲁迅倡导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因为中国古书有毒,读了让人昏睡,外国书读了让人振奋。林语堂喊出了“中华民族是根本败类的民族”,钱玄同甚至提出中华民族要“换血换种”。这些看法在“五四”甚至以后较长时间里,被视为正确的偏激。今天人们开始思考其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缺乏文学尤其是文化自信。

这种观念具体到文学创作和研究上,直接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即一元论的“现代性”观念包打天下。只要是“现代”的就是好的,否则就不好,像再好的传统也不被重视。更重要的是,逐渐地,“现代”被转换成“西方”,并形成西化和崇洋媚外。這也是为什么西方理论满天飞,后现代主义被说得神乎其神;而传统性较强的现代作家作品不被重视,甚至遭受严厉批判,如现代旧体诗词长期以来被排除在新文学之外。散文更是如此,由于它更多地继承了传统,现代性不够强,所以其价值得不到彰显。纵观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具有现代性一脉的作家作品备受推崇,而反映传统文化哪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家作品评价却不高,甚至常遭嘲弄。如以诚、信、孝、义、爱为主题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没有现代性,是过了时的陈词滥调。鲁迅有两个散文集,一是代表现代性的《野草》,一是传统性很强的《朝花夕拾》。对于前者,学界不断拔高,甚至将那两棵枣树过度阐释成“指向封建统治天空的两把利剑”;对于后者,学界虽不否定,但显然重视不够。在我看来,鲁迅这两个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前者虽是一个现代性文本,但也有传统性较强的散文《雪》;后者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本,但也有批判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最重要的是,《朝花夕拾》虽多是传统的,但我认为它比现代性强的《野草》更为自然、从容、本真,文化感更加浓厚,所以也最能代表鲁迅的真面目,当然也更好。如果将《野草》视为鲁迅特意表现“现代性”而进行的一个有意的写作,那么,《朝花夕拾》则是鲁迅回到家里,脱下战袍和铠甲,也除掉外在的所有装饰甚至掩饰,自然真实地表达内在的自我。因此,我不否定鲁迅《野草》在追求“现代性”价值时所显示的意义,也不反对给予它很高评价;我只是认为不能以现代性过度阐述这个文本,更不能忽略他的《朝花夕拾》,因为后一个文本比《野草》写得更好。

如按这样的理路来理解,对于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就要给予新的解释。一方面,我们不否认从“现代性”这一维度肯定一些散文的价值,但也不能忽略甚至无视一些传统性强,尤其是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作品。以“现代性”这把大眼筛子一定会将许多优秀作品筛掉,因为它只是一个视角,不可能包打天下。如郁达夫不少散文都包含了现代性,但《故都的秋》和关于闽地的游记更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很难用“现代性”进行概括,而真正代表郁达夫散文成就的主要还是这些传统意义的散文。还有朱自清的《背影》,这无疑是个经典作品,但我认为其价值主要不体现在现代性,而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父子情深。还有废名的散文,以现代性维度进行观照,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但在优秀传统文化烛照下,它就会熠熠生辉。

问题的关键不是“现代”与“传统”,更不是对二者进行肢解,而是将之看成两个可相互包含、借鉴、融通、转化的概念。这样,就会避免脱离“传统”后过于拔高“现代”,尤其忽略了“现代性”的负面价值。果能如此,我们就会获得坚实的“传统”的立足点,在重视现代性的同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传统性强的散文就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看到其不可否定的价值。

二、创新与继承不可分离

近现代以来,我们还陷入了一个文化悖论,即对于“新”的无限崇尚,对于“旧”则不以为然,甚至必欲清除而后快。其实,我们的“旧”是远远多于“新”的,旧的一直与我们伴生且发挥着巨大作用。还有,我们过于相信进化论的观念:新的、年轻的就是进步的和好的,旧的、老的也就成为落伍和坏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与“新”“年轻”直接相关的《新青年》《少年中国说》《新民说》《青春》《新潮》《新月》《青春之歌》《青春万岁》等文本。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曾批评说:“今人所要在不落伍,在站在时代前锋,而所谓站在时代前锋之解释,就是赶时行热闹,一九三四年以一九三三为落伍,一九三五又以一九三四为落伍,而欧洲思想之潮流荡漾波澜回伏,渺焉不察其故,自己卷入漩涡,便自号为前进。”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观念仍十分盛行,并被用来否定散文的价值。当时,不少人提出,诗歌、小说文体的创新日新月异,而散文还是以老面目示人,整体拖累了文学发展,所以是一个没希望甚至处于日落黄昏、陷入穷途末路的文体。

站在创新角度看,以上判断和认识不无道理。然而,创新绝非孤立存在,它必须以继承为前提,因为无继承的创新既不可能也无前途。更重要的是,对创新与继承关系的辩证理解,以及准确定位。那就是创新难,继承更难;创新有价值,继承更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人所言的“述而不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与“创新”缺一不可。如回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我们认为在所谓的“创新性”理念下,严重忽略了继承性,而许多所谓的创新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只是向西方学了些皮毛甚至是糟粕罢了。

基于此,对于散文创作及其研究要给予新阐述:在充分肯定创新性散文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其到底带来了多少“新”意,以及在继承上一直存在的短板。这也是新时期不少创新者忽略继承、否定传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认真梳理在“继承”上做出贡献的散文家,以及通过继承进行创新的经典作家作品。如除了倡导思变、求新、年轻、活力的散文,还有一些作家作品看到了老旧文化的成熟、优雅与智慧,这是对青春文化与进化论的纠偏。如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梁实秋的《旧》、施蛰存的《论老年》、季羡林的《老年》,以及贾平凹的诸多作品都是如此。另外,朱自清与俞平伯曾写过同名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主题、意蕴、审美情调以及语言都极相似,若从“创新”角度衡量,这是两个重复甚至复制的作品,并无多少价值。然而,細读作品发现,二者都是经典,都是从内心流出的真情实意与美好感受,是继承传统优秀士大夫家国情怀与诗化人生的。还有关于亲情的散文,长期以来一直为不少创新散文家所诟病,其实,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自古及今传承下来的至情散文,这包括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林语堂的《悼鲁迅》、巴金的《怀念萧珊》、宗璞的《哭小弟》、林非的《离别》、阎刚的《我吻女儿的前额》等。

从创新性角度看,诗歌、小说文体比散文走得远,价值也大;但从继承性上说,散文的成就远大于诗歌和小说,甚至正好弥补了其忽略中国传统与简单向西方学习的不足。将来如果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会发现诗歌与小说等文体与中国传统有明显的断裂,而散文正弥补了其缺陷,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与血脉,尤其是保留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基因与密码。

三、自由与限度的辩证

任何事情都有长短,各文学文体也是如此。对比诗歌、小说,散文的短处是边界不明,无理论作支撑,很难确定作品优劣,也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大胆地虚构故事,如诗歌那样天马行空般地让情思炫张,它甚至不能过于使才,而要保持平淡自然的心境。不过,这也可能正是散文的长处,是诗歌、小说等文体所不具备的方面,也是在此意义上,散文的短处又变成长处。以往,我们主要是站在诗歌和小说等文体的长处来认识散文的短处,其实,完全可反观散文的“短”中之“长”,由其劣势见到优势。这样就能确立散文价值的增值,并形成散文文体的自觉和散文文化的自信。

首先,散文之“散”与“杂”,正显示其丰富性与包容性。从文体的纯粹性来说,散文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是个缺点;但从丰富多样、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角度考量,这又是个优点,几乎没哪个文体在开放性与包容性上能与散文比肩。这也是为什么散文可包括一百多个分类。如将小说、诗歌比成一条河流,散文无疑是个大海,其中有不断拓展和增值的研究空间及其可能。

其次,散文的随意与放任,使其更贴近文学与人生的本质。因为没有文体之严格规范,散文一向被视为文体意识不强,很难进行定义和分类,学科研究亦不够成熟;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散文的优势?就如鲁迅所说,散文大可随便。也有人认为,散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即表达的自由自在。这也是散文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进行跨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正因为散文写作是一种最为自由、放松、自然的表达,所以它不像诗歌、小说那样拿着“架子”,如戏剧那样注重冲突,而是更有助于人生。这是散文与文学、人生靠得最近的原因。换言之,散文就是文学与人生本身,要写出好散文,必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好的散文本身也就是好的文学和人生。

再次,散文的平淡和超然,是文学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对于散文而言,一方面,强调其大可随便,没有规约,自由书写;但另一方面,散文并非毫无限制,它自有其文体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平淡和超然的境界。如果打个比方,散文若水,它是自由而放任的,但又赋地成形:在杯中是杯子的形状,在江河是江河的形状,有时成冰,有时成气,有时成雪。散文若云,它如梦般自由而飞,但又往往以山为体,有天地之根作为支撑。因此,我不同意散文“形散、神不散”和“形散、神散”的看法,而是提出散文“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观点,强调的就是散文中心灵的平淡和超然。

总之,散文文体与散文之美在于“自由”与“限度”的辩证关系。偏离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散文价值的降低甚至消解;而以辩证的态度理解,就会获得新的认识与价值增值,获得散文文体与散文文化的自信。我们常说,散文“易写而难工”,也就是在“自由”与“限度”的辩证关系中生成的。任何将散文看得简单,甚至认为散文无“体”,散文价值不高,更不值得研究,都是无知的表现。

四、散文与文章相互激活

除了过于宽泛和随意的缺点外,散文还有一个方面受人诟病,那就是它的清浅简单。这是针对那些抒情散文,也是针对所谓的艺术散文而言的。也是在此意义上,贾平凹倡导“大散文”,余秋雨实践和创新“大文化散文”。其实,在广义散文中,还有另一声音,那就是净化散文,即让散文更有文学性、审美性、纯粹性。但不管怎么说,所谓现代散文,主要强调的是“美文”,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散文。这与传统中国的“文章”有较大区别。

站在中国古代“文章”的角度看,现代散文不值一观。现代散文的文体意识和学科意识虽然加强了,但过于单薄、狭窄,缺乏深厚的文化内蕴,也难表现出更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同理,站在现代“散文”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文章”过于庞杂,文体意识未得到确立,尤其是载道功能降低了其文学性与审美性。其实,这两种看法各有特点,但都不充分,应在“散文”与“文章”间建起有效通道,使之相互参照、融通、创造,达到激活的目的。因此,要避免片面和极端地理解“散文”和“文章”,既不要让散文越走越窄,净化得失去了文化与人气,也不能让现代散文回归文章,成为一种失去现代性、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四不像”。

因此,现代散文应吸取古代文章的长处,这既包括文体的丰富多彩,也包括载道、明道功能。据统计,古代文章文体多达160多种,到现代大多文体已少用甚至失传了。现代散文在文体形式上可对文章进行吸纳和创造。还有,古代文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与社会、人生、政治、道德直接相关的。现代散文虽不能过于强调工具论,但也要从古代的文章受益,使之成为社会人生的审美关照。

其实,现代散文在社会、政治功能上较古代文章虽有所退化,但也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占优,即它最深刻地影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话语的表现形式。如果说诗歌靠浪漫的想象与诗意见长,小说重视虚构和编织故事,戏剧着眼于制造激烈的冲突,散文则眼睛向下,直面现实,尤其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事与光影。在以往研究者看来,散文这一特点无疑成为过于现实、琐屑甚至无聊的代名词,无法与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价值等量齐观。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因为散文的及物特点,它才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话语表达式。以应用文为例,不要说日记、广告、演说词、辞呈、总结,就是文件报告,哪一个能离开广义散文?当然,一些日常生活的话语也都离不开散文的恩惠。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语出孔子的《论语》;“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韩愈的《进学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语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试想,如无文章和散文的滋养,我们的生活及话语不知要逊色多少。

文章和散文更充满人生哲学和智慧,以及高尚的审美趣味。由于散文天高地厚,其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随处可见,其审美趣味也是一种难得的滋养。一本《古文观止》不知培育了多少世代国人的哲思与高尚的美学趣味,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人生苦短的生命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超然物外,韩愈《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不与草木而争荣,还有丰子恺的《渐》和朱自清的《匆匆》、贾平凹的《丑石》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古代中国被称为诗国,更是文章大国。五四时期,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超过诗歌和小说的。今天的散文虽不能说功过于诗歌、小说和戏剧,但说它并在其下,甚至可与之比肩亦不为过。只是需要确立新的视点、理论与方法,尤其是要改变既成观念。这是确立散文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的关键。长期以来,不论是散文创作还是散文研究,都存在着被忽略的困局,今天是改变散文作为“边缘”和“次要”文体的时候了。我们呼吁散文创作和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猜你喜欢

现代性文体散文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另类文体巧谋篇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重构现代性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